经济发展:实践知识与技术知识

经济发展:实践知识与技术知识
2024年04月27日 12:58 经济学原理
作    者:朱海就来    源: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评论

作    者:朱海就

笔者认为,实践知识(practicalknowledge)是指不是根据给定程序而被利用的知识,技术知识是根据给定程序利用的知识,因此它不完全指科学技术知识。实践知识具有隐含性,过程性与分散性等特征,技术知识则是明晰的、给定的及可以集中使用的。

1.知识实践性的根源

关于实践知识,哈耶克所举例说,船长、房地产经纪人或套利者等等,都是根据对他人所不了解的、转瞬即逝的情况的特殊知识,履行着非常有用的职能。经济生活依赖的,正是人们对实践知识的使用。人们的需求、价值判断等等都可以视为实践知识。

人必然以实践的方式利用知识,这是因为人的意识是由他自己也不能说清楚的规则支配的。人的意识不能理解产生意识的规则,人甚至意识不到这种规则的存在,更不可能表述它,即“支配意识的规则是超意识的”,人也无法用语言说出支配他的意识的规则,这一事实决定了知识使用的实践性。社会中的规则也是如此,即人的意识不能充分理解支配社会运行的规则的形成机制或过程,即这些规则也是超意识的。

人的脑子中产生某个想法(意识),然后行动,这就是实践知识的例子,行动就是实践,“人行动”与“人实践”是一个意思,行动学的英文“praxeology”就有英文“practice”的前缀。人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这个机制是他自己也不能说清楚的,这就是“实践性”的含义,如他能够说得清楚的,那就是技术性知识。实践知识具有创造性,因为它不是根据给定程序来利用的。技术性知识不能脱离实践知识而被单独使用,或者说技术知识不能单独发挥作用,而总是被人们根据他们的“目的”而被使用。“目的”就是一个实践知识概念。企业家精神是实践知识概念,企业家先判断哪里有机会或项目有没有价值等,然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投资,然后再决定使用何种技术,这也是实践知识决定技术知识的例子。

2. 社会以利用实践知识为特征

社会必然是以利用实践知识为特征的,因为支配社会的规则是不能言明的,这与“支配意识的规则是无法言明的,甚至也是不可知的”的道理是一样的。社会是一个利用实践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利用技术知识的过程。

支配人类社会的规则是实践性的,或者说,这些规则本身也是人利用实践知识的产物,是在利用实践知识的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演化的),以这种方式产生的规则,具有协调无数个体行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当人的意志取代这种规则时,就意味着对协调性的破坏(如脱钩),也意味着阻碍经济增长。这种支配社会运行的规则是实践的,因此也意味着它们是不能被人为建构的,如试图建构这种规则,那就是理性的狂妄。自发秩序就是建立在这种规则之上,它的优势是能够利用零散的知识,即分散在千百万人中的知识,而人为建构的秩序(如专制秩序)则是不能做到这一点。自发秩序通过自我调整来适应数以百万计的事实,而这些事实的内容并非人人皆知。社会正是依赖于这种实践知识的利用。

如前所述,技术知识是指根据给定的程序来利用的知识,而计划经济正是根据给定的程序设计社会,因此“技术知识”与“计划经济”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计划经济国家总是强调技术知识的利用,而忽视或贬低实践知识的利用。

3. 计划经济的不可能性源于知识的实践性

社会是一个利用实践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计划经济不可行。社会中使得无数个体的行动相互协调进而产生秩序的规则,不是人所能把握的,因为它们是人们在利用实践知识的过程中,即在互动中形成的。人们在利用他们的实践知识的过程中,以一种非意图的方式产生了这种规则。这种规则的产生机制是人不能完全理解的。因为“社会”是一个高于个人的集合,就如“感觉的秩序”是高于意识的集合。根据集合定理,在任何分类系统中,“类”总是多于要分类的事物,即任何类系统都无法包含自身。

人不能充分理解产生支配他的行动的社会规则,就如他的意识不能充分理解产生意识的“感觉的秩序”,这是为什么人的意识(行动)具有实践性,社会的规则也类似地具有实践性的原因。换句话说,如这些规则是可知的,可以言明的,那社会就变成一个利用技术知识的问题,那么计划经济就是可行的。

所以计划经济不可行,不是因为计划者不能收集足够多的数据,而是因为知识的实践性,即“我们事实上无法具体说明支配我们感知和行动的所有规则。”我们不能把社会还原到一些我们能够感知、能够言明的规则上去,认为根据这些规则,我们就能够让社会运行。计划经济的支持者认为,可以根据模仿出来的规则(如影子价格),就可以使社会运行,这是完全误解了社会的性质。均衡经济学说很大程度上就是犯了这个错误,如兰格的理论就忽视了价格这种知识的实践性,即他没有把价格视为个体利用实践知识的结果,而是把价格视为可以人为调控的对象,把它视为实现均衡的工具。

计划经济(或专制秩序)就是根据给定的程序来决定或部分决定人的行动,这是对实践知识的否定,也是对社会的否定,因为如前所述,社会是以利用实践知识为特征的。利用技术知识不构成社会的特征。在“一人世界”,如鲁滨逊的世界(典型的专制国也是一人世界)中,技术知识是决定性的,如鲁滨逊不知道如何采摘野果或造独木船,他就要饿死。但对多人世界来说,重要的不是技术知识而是使分工合作得以可能的规则,这样的规则属于实践知识,是在人的行动中产生与演化的。计划经济否定这种实践性的规则,代之以人为的规则(也可能是历史上某个人或某些人建构的,如秦制),这样就将社会——多人世界——变成一人世界。

4.经济发展是利用实践知识的过程

经济发展可以从实践知识的角度来理解。当那些更有利分工合作的规则不断产生,被不断地被利用,因此也促进人们不断地利用他们的实践知识时,就产生了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发展不是一个独立于“社会”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从社会中割出一个“经济”来,即经济发展与社会是一体的,都是利用实践知识的过程。对经济发展的误解,就是仅仅考虑“经济”或认为社会中存在一个单独的“经济部门”,因此也把经济发展视为一个利用技术知识的问题,如发展某某产业、如何进行宏观调控等等。

基于均衡思想的新古典经济学,包括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正是这种思维,它把社会视为一个利用技术知识(不仅是指科技知识,也指理论知识)的问题,而完全没有把社会视为一个利用实践知识的问题。这种经济学忽视了实践知识,尤其是支配社会合作的规则问题,或预设这一问题已经解决,因此社会是可以根据事先已知的理论知识(程序)进行最优建构的,如采取某个政策来达到某个目标。

实践知识的利用,需要市场,尤其是价格与私有财产权,它们是使得实践知识得以利用的重要条件。当越来越多的要素被确定产权,从而具有价格时,就为实践知识的利用创造了条件。当实践知识被不断利用时,经济就不断发展。实践知识是在市场过程中被利用的,也是在市场过程中产生的。利用实践知识的过程,就是经济发展的过程。因此,对经济发展来说,重要的是“使更多的要素具有价格”,这样就会使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实践知识,从而产生经济发展。在没有价格机制所传递的信号的情况下,他们将不知道如何指导自己的活动以促进社会利益,而实践知识的储备也将开始衰退。

当个体有更多机会利用他的实践知识时,经济就会发展,而这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其他人能不能利用他们的实践知识。这种使得个体有更多机会利用实践知识的社会,就是开放社会或扩展秩序。经济发展,实践知识的利用与秩序的不断扩展是同一个过程。对经济发展来说,打破封闭秩序,也就是使人们有更多机会利用实践知识比什么都重要。一种流行的错误的观念是认为一个社会可以在没有打破封闭秩序的情况下,通过促进技术知识的利用来实现经济发展。

特别声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鲁滨逊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