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管理“最后一公里”,谁是优秀的引路人?首届新浪财经·金麒麟最佳投资顾问评选重磅开启,火热报名中~~点击查看>>
周一,万润新能即将迎来申购,公司发行价299.88元,对应的市盈率为72.48 倍,发行总量为2,130万股。数据显示,万润新能为A 股历史发行价第二高的新股,仅次于禾迈股份的发行价557.80元;万润新能也是截至目前年内发行价最高的新股,中一签需缴款15万。
注册制实施以来,新股的定价效率大幅提升,高发行价和高市盈率频现。据记者统计,创业板和科创板历史上发行价超过100元的公司共有41家,其中40家出现在2019年7月以后,此前创业板唯一一次发行价破百为2010年汤臣倍健,发行价为110.00元。
2019年以来,主板首发未有发行价破百的情况,唯一一次较为接近百元的是2020年5月的凯迪股份,发行价92.59元;主板发行价最近一次突破100元要追溯到2010年的海普瑞(当时为中小板),当时的发行价为148元。
高价股首日回报表现普遍较好
多股单签收益超10万
数据显示,科创板开市以来,两市发行价最高的前20只个股中,17只首日上涨,3只下跌,最大涨幅为普冉股份(225.79%),最大跌幅为翱捷科技(-33.75%)。发行价最高的禾迈股份首日收涨29.98%,单签盈利(按首日收盘价计算,下同)83605元。
义翘神州、石头科技、中望软件、普冉股份等都实现了单签10万元以上的收益。其中普冉股份中签收益高达168100元。
2022年以来,已上市的发行价超过100元的新股共13家(未包含周一即将上市的华宝新能),按照发行价高低排列分别为:纳芯微、华秦科技、腾远钴业、翱捷科技、中一科技、昱能科技、信德新材、华海清科、东微半导、经纬恒润、钜泉科技、联影医疗和三元生物,其中三只实现首日下跌,10只首日上涨,最大跌幅为翱捷科技(-33.75%),最大涨幅为昱能科技(77.98%),平均涨幅为18.52%。单签最高盈利的为昱能科技(63550元),最高单签亏损为翱捷科技(-27770元)。华秦科技、华海清科、联影医疗单签收益都超过35000元。
综合首日表现来看,身处芯片、新能源等最热赛道的高价新股首日总体表现良好。
高价股与高弃购并行
弃购成就券商“捡漏”
高发行价通常伴随着高弃购额,Wind数据显示,纳芯微网上投资者放弃认购金额高达7.77亿元,禾迈股份、中一科技弃购金额分别为3.6亿元和3.2亿元,百济神州、翱捷科技、信德新材、昱能科技、腾远钴业的弃购金额均超过1亿元。
新股破发成常态,加上中小投资者限于资金实力无力缴款是弃购的主因,而承销商则需对这部分股份进行“余额包销”,不少高价股上市首日表现强势,弃购户反悔的现象并不少见,禾迈股份、昱能科技为代表的部分个股甚至走出长牛行情,对于承销商而言,也算是无心插柳的捡漏。
万润新能市场份额行业前三
前三季度业绩预计高增长
万润新能主要产品涵盖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前驱体、锰酸锂正极材料等,该等材料系制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核心材料,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销售。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数据,公司 2020 年在国内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市场占有率为 13.5%。公司已成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亿纬锂能、万向一二三、赣锋锂电等众多知名锂电池企业的供应商,产品得到了下游客户的认可。
从市场竞争格局上看,与负极、隔膜、电解液等相比,正极材料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但目前磷酸铁锂材料市场集中度高,主要原因为:
受国家早期补贴政策影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市场重心转移至三元电池,带动磷酸铁锂电池及材料相关产业链需求下降,导致上游磷酸铁锂材料企业数量大幅减少;
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以及续航里程弱于三元,之前市场对于磷酸铁锂电池需求少,磷酸铁锂材料企业的市场话语权较弱,导致磷酸铁锂材料企业较少,因此在 2020 年磷酸铁锂材料需求骤增时,可提供高性价比材料的企业数量有限,因此集中度较高;
目前我国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逐渐退出市场,而一些锂电池正极材料制造商凭借着前驱体核心制备技术占据着市场主要份额,市场竞争加剧且集中度不断上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内,除公司外,目前出货量排名靠前的主要企业还包括德方纳米、湖南裕能、富临精工和安达科技等。
2018年,公司市场份额位于行业第二位;2019 年、2020 年,公司市场份额位于行业第三位。2020年的市场份额为13.5%。
财务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2021年营收分别为7.66亿元、6.88亿元、22.29亿元;净利分别为-7338.57 万元、-4461.16 万元、3.53亿元。
公司预告,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约为 66.8亿元至 78亿元,同比增长 483.22%至 581.01%;预计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 7.4亿元至 8亿元,同比增长 304.44%至 337.23%;预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 7.2亿元至 7.8亿元,同比增长303.12%至 336.71%。主要系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旺盛以及公司产销规模的扩大,带动公司营业收入大幅增长。
责任编辑:常福强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