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代销格局洗牌

私募代销格局洗牌
2024年06月14日 12:26 资管云

来源:资管云

未来私募基金公司的数量肯定会逐步减少,这个行业哪还需要8000多家。

私募基金如果不靠私行代销,还能怎么增长规模?

这是最近很多私募机构都在思考的问题。

6月初,据某些媒体报道,称有关部门将修订商业银行代销私募投资基金的相关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商业银行不得代销本通知规定范围以外的机构发行的产品,不得代理销售私募投资基金或通过借道其他持牌金融产品的方式变相代理销售私募投资基金。

简单来说就是以后银行不能再直接代销私募基金,通过其他金融产品变相代销,例如阳光私募的模式也走不通了。

根据中证报和券商中国的报道,该征求意见稿目前仍在沟通中,但落地的可能性较大。

其实早在2016年5月原银监会印发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的通知》中就有过相关规定,明确了商业银行只能代销由原银监会、证监会和原保监会依法实施监督管理、持有金融牌照的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产品。

也就是说,现行的有关商业银行代销业务的监管政策,规定了商业银行代销产品的范围,必须是受持有金融牌照的金融机构委托。

但之前一直有的模糊地带就是对私募基金牌照的认定,在中基协备案过的私募基金,究竟算不算真正拿到了金融机构的牌照?

那么,严格意义来讲,商业银行理应是不能代理销售私募基金产品的。然而事实却是,各家银行尤其是私人银行部门一直卖私募卖到了现在,只不过通过阳光私募信托产品的形式绕了一道监管。

而如今征求意见稿,就直指这一行为的规范。

影响有多大呢?或许要分几方面来看:

1、对私募基金而言,无疑是比较大的利空。

一直以来,私募已经习惯了依靠私行代销的模式,根据中国基金报之前做过的调研显示,基本上银行及券商两大渠道会占据私募销售渠道的80%。

私募想要做大根本离不开银行,当时受访的几家私募都表示预计银行代销的规模会占到整体的50%以上,尤其是主观多头类产品,依靠银行的比重会更大一些。

虽然,随着独立三方机构代销逐渐瓜分了一些市场,但按照目前爆雷的频率,三方机构大部分会慢慢退出这个市场。

一旦银行渠道被堵上,私募基金的募资难度会成倍增加。即使想在短时间内转型,寻找新的代销渠道或者说自建销售渠道,现在私募新规要求的1000万备案门槛,又有多少可供选择的空间?要知道原先私行渠道对一些私募的支持大都是数亿甚至是数十亿起的!

所以业内一直有个共识,想要迈入百亿的门槛,离开了银行渠道是做不到的。

而那些几乎完全依赖私行渠道的中小型私募,无疑会面临更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出现产品清盘的现象。

毕竟大部分代销渠道的准入门槛较高,对中小私募其实并不友好。

很多机构现在有基础规模的门槛和3-5年业绩要求,那些规模小、成立时间短的私募机构在拓展市场渠道时会遇到困难。

总的来说,现存规模较大的私募,相对退路更大,可以在寻找新的合作渠道同时,不断搭建自己的销售渠道,甚至有些老牌的私募基金早已在做这方面的动作。

因此,这又是一次私募行业的洗牌?资源再次向头部聚集。

2、对部分私募代销占比较高的银行私行来说,也会是不小的冲击。

私募一直以来都是私行服务高净值客户的主流选择,根据招商银行2020年披露的数据,2020年该行代销私募规模就已超3000亿元。截至2021年12月,招商银行已服务超37万私募用户,其中82%为高净值客户,管理在架私募规模超5650亿元。

而根据公开的媒体报道显示,截至2022年10月,平安私行私募销售量943亿,私募保有量2710亿元,其中证券类私募保有量约1000亿,私募保有量在股份制银行中排第二。

就简单以这两块数据来计算,即使是1%的一个中收比例,每年也能够给私行提供大几亿的收入规模。

这么看来,似乎对银行整体的利润影响并不大,这还是头部的私行,后排私行规模的贡献则会更小。

但是核心在于,私行的产品线谁来填补?

要知道私行和个金最大的差异就在于私募产品的代销,那些需要“非标替代”产品的高净值客户们,难道最后的选择就只剩下了公募专户、理财子和信托产品了?

3、对其他金融机构,或许是利好。

首先是券商,原本私募大多数是会选择券商作为托管,而借助交易量的互换,券商是会换到一定的销量。

那么现在,券商的话语权将会进一步得到提升,以前换10倍、20倍交易量,现在是不是可以要求50倍?甚至说更高?

那未来就会出现私募基金从销售、托管、交易都放在券商这儿的现象,券商是否可以借此机会实现业务规模的增长?

信托公司同样可以继续凭借阳光私募的模式去和私募机构合作,但是少了私行的渠道,仅靠信托公司自身的销售渠道,能带来多少的规模增量或许不太好说,毕竟如果这条路能走通,从一开始也就不需要银行私行的介入。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市场上FOF产品的春天可能就来了,无论是理财子、券商资管、信托公司,再也不用担心那些绩优的私募基金说没有额度了,毕竟通过FOF产品到私行代销这条路还没出现在这次的监管中。

所以,未来的私募行业格局就会变成:

1、有能力的努力搭建销售团队,服务好高净值客户,规模稳定,逐渐向公募化靠拢,IT、合规、品牌、运营都会逐步跟上。

2、有产品有业绩,但是没有渠道的私募,只能赢得掌声但不涨规模,或者拉下脸到处去找曾经爱答不理的小渠道,只为能进入白名单。

3、没有业绩?那就消失吧,反正在今年中基协发布《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后,从监管基调上看,整个私募基金行业的监管会越来越严。

截至2024年2月份,私募基金公司数量一共是21151家。其中,证券类的私募基金公司有8351家,股权类的私募基金公司有12554家。

可以预见,未来私募基金公司的数量肯定会逐步减少,这个行业哪还需要8000多家。

文:李沪生 | 智信研究公司基金研究主管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