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宋雅璐 穆丹 通讯员 惠虎 徐飞 报道:“孩子们,今天你们学会做萝卜炒肉了吗?我们一起品尝劳动成果吧。”1月6日,在房县青峰镇青峰小学劳动社团课上,教师万勇和六年级的学生们一起,品尝用从该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采摘的萝卜做的萝卜炒肉。
采摘蔬菜、烹饪炒菜、开展“变废为肥”环保实践活动、管护劳动基地……7年来,万勇带着学生将劳动教育课堂搬到这片“成长乐园”,体验不一样的劳动“新玩法”。
将5亩荒地建成劳动实践基地
万勇是房县青峰镇白马沟村人,2015年8月,大学毕业的他选择回到大山深处投身乡村教育。
2017年,万勇被调到青峰小学任教,担任数学、科学、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等工作。青峰小学校长惠虎希望他用年轻人的思维,多琢磨劳动教育的好法子。
万勇看到校内有一块5亩的荒地,于是决定将这里打造成劳动实践基地。基地既要符合实际,又要凸显特色,他和学校教师们根据地形地势规划功能区,经过1年多打造,一个由6大主题区组成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投入使用。
“桃李满门幸福园”里繁花似锦,有桃花、杏花、海棠花、樱桃花;“欢乐菜地”里瓜果飘香,种植有黄瓜、南瓜、西葫芦、豇豆、茄子等20多种时令蔬菜;“四季篱园”里有香菇和木耳,还单独开辟了一块地,学生可以种植大豆、小麦等粮食作物。“个性化垂直农场”按照“一黄一红一绿、一花一果一蔬菜”设想,种植了太阳花、草莓、生菜、苋菜等,同时采用科技手段自主灌溉。“吾味坊”是一个工作坊,在这里可以清洗、加工、烹饪种植出来的蔬菜。“耘梦亭”是孩子们休憩谈心的场所。
“这里原来是一块荒草地和一片长满竹子的斜坡。”万勇介绍,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他们除了深挖、拓宽地面,还搭建敞开式仿古木屋,配备了洗菜池、柴火灶、石磨、桌椅等,为学生们提供种植、采摘、清洗、加工等“一条龙”劳动体验。
万勇和学生一起播种菜籽。
在实践中增长见识
用之孩子,则问计于孩子。万勇说:“开展劳动教育,学生喜欢最为关键。”
万勇在全校学生中展开问卷调查,根据学生需求,设计二十四节气、种植管理、食育健康等系列劳动实践课程。
在二十四节气劳动实践课程中,学生们明白了节气的由来、内容以及对应种植的农作物,并和老师们一起编排了舞蹈《时节之美》。在农耕工具区,万勇耐心地为孩子们介绍锄头、铲子、钉耙等劳动工具,将劳动课堂搬到室外,将农具“请”进课堂,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在万勇劳动教育团队的努力下,劳动教育成为师生都喜欢的课程。在果园里,老师们和学生们一起摘桃子、李子、樱桃等,品尝劳动果实的甘美;在菜地里,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摘西红柿、辣椒等蔬菜,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在厨房里,孩子们自己动手做西红柿炒鸡蛋、木耳炒辣椒、清炒白菜等菜肴,体验当“小厨师”的快乐。播种、管护、采摘、烹饪……一年四季,基地里都有孩子们快乐劳动的身影。
五(2)班学生万煜婷妈妈感慨:“这样的劳动教育很实在。”
2024年3月,青峰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被市教育局授予“十堰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称号。
在劳动中收获成长
“有没有有趣的劳动实践活动呢?”五(4)班学生张国梁问。
于是,科学种植进入了劳动课堂。万勇带领五年级学生进行黄瓜种植对比实验,学生挖窝、点播、覆土、浇水,然后将两行黄瓜苗覆盖地膜,两行没有覆盖地膜。
种植完成后,学生每天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观察。一个月后,学生发现:覆盖地膜的黄瓜苗长势很好,没有覆盖地膜的黄瓜苗长势一般。
“为什么覆盖地膜的黄瓜苗长势更好呢?”学生心里产生疑问。万勇顺势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己找出原因,探寻科学种植的奥秘。
“垃圾是怎么处理的?它们能不能变废为宝呢?”六(3)班学生杨思焓提出问题。
于是,万勇和劳动教育组教师商议,决定做一次“变废为肥”的环保实践。他们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分别收集校园落叶、菜园菜叶、厨余垃圾和花坛杂草,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劳动基地实践了各类垃圾回填、变废为肥的实践过程。
“原来垃圾是这样处理的,有些还能二次利用呢。”学生们高兴地说。此后用“垃圾”做创意小物品在学生中流行开来。
依托学校的劳动基地,万勇带领团队开展了市级课题《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教研工作;团队主讲劳动视频课例《我爱种黄瓜》获得省级三等奖;他主讲的劳动视频课例《变废为肥》获得市级一等奖。
学生们通过参加劳动实践课程,从实践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五(2)班的学生小梁参加拔草实践活动后说:“爸爸妈妈每天干农活时也是这样的,头顶烈日、出力流汗,他们真辛苦。”
“孩子以前比较娇弱,很难适应新挑战。参加几年劳动实践课程,最大的变化是性格变得勇敢坚强了。”五(4)班学生小宇妈妈说。
以劳育美走进学生内心
房县青峰镇地处鄂西北大山,学校大多数学生的父母在外务工。如何当好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万勇认为,在坚持家访的前提下,劳动课程也是心理教育课程,可以更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去年,万勇发现四年级学生小豪(化名)自我约束能力弱,通过家访得知,孩子父母离异,由爷爷奶奶照顾。课余时间,万勇带小豪来到劳动基地,给他讲解蔬菜成长的“小秘密”,和小豪一起观察撰写黄瓜的生长日记,在“吾味坊”教小豪炒菜,了解小豪的内心想法。
在万勇的引导下,小豪变得乐观开朗,学习也更加认真了,被同学们推荐担任班级的劳动委员。在家里,小豪主动帮爷爷奶奶扫地、擦桌子,重阳节还为爷爷奶奶做饭。在学期末,小豪被学校评为“优秀班干部”。
万勇将教学与教研融合,围绕劳动教育开展市级课题《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研究》研究,设计《点播黄瓜》等30多个特色教案,撰写《变废为肥》《劳以启智,动以润心》《我爱种黄瓜》等20多个经典劳动案例、课例,为其他劳动课教师提供借鉴。
2022年,万勇被评为十堰市市级骨干教师。2023年,他主持成立房县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吸纳该县100多名教师,带动教联体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万峪小学教师魏兆溱说:“在工作室里,我们学到很多教学方法,更受触动的是,万老师把一块劳动基地‘吃干榨尽’的教育热情。”
万勇说:“在劳动中,学生们学会了珍惜、感恩、热爱,发现和认识了劳动中蕴含的科学和智慧,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继续深化劳动教育,通过开发劳动特色课程、劳动实践活动,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们在劳动中学习和成长。”
短评
热情如火温暖人心
■吴忠斌
凭借对教育的一片热情,利用5亩荒地,万勇把劳动教育变成了全校师生都喜欢的课程。教育热情这一特质在教育工作者中犹如璀璨星辰,不仅照亮了学生的求知之路,也温暖了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教育热情如同一把钥匙,能够打开学生内心深处未被发掘的潜能之门。它鼓励学生勇敢尝试,不畏失败,从而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成长。
拥有教育热情的教师,能够以其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感染并激励学生。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情感的共鸣者,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着正能量与希望。
教育热情促使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这种创新精神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丰富了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万勇的教育热情不仅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更反映了其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这种热情不仅能够感染学生,还能够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我们要珍视并培养这种热情,让它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原标题:房县青峰小学教师万勇:"吃干榨尽"五亩地 育得桃李"满园香" 来源:十堰日报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