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全国科普日活动上,专家表示——优秀科幻小说能表现科学之美
◎本报记者 代小佩
“科学不是让科幻作品戴着镣铐跳舞的桎梏,科学是想象力的翅膀。”9月24日,2024年全国科普日主场系列活动之“科学家与作家创新思维碰撞”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行,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会上表示,科幻作品的科学性与想象力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优秀的科幻小说能表现出科学之美。
“科幻创作从科学和技术中提取故事资源和美学资源。”刘慈欣举例说,物理学、天文学等基础学科有诸多数学语言表达,如果能深刻理解这些表达,就能发现惊人的想象力和世界图像。这种想象力和世界图像远超日常经验,给人带来强烈冲击。
在科研和教学之余,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军平也会创作科普和科幻作品。2018年,他“误打误撞”走上科普创作之路。他所著的科普读物《爱犯错的智能体》曾获2020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六届优秀作品金奖。
在此次活动中,张军平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幻作品具有前瞻性,展现了未来的可能,很多现实场景是先由科幻作品描绘,再通过科研实现的。“科研为科幻创作提供素材,科幻创作则为科研描绘可能,二者可以双向奔赴。”张军平补充说,人工智能、气象预测等科研领域存在诸多未知,值得科幻作家深入挖掘。
中国“蛟龙号”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谈到了深海环境与太空环境的差异。他表示,深海研究能为科幻作家提供创作素材。
除了为科幻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丰富了科幻创作的主体。此前,由人工智能(AI)创作的科幻作品《机忆之地》获得第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
谈及AI创作,《人民文学》副主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说,人类的创作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特点,与之相比,AI创作缺少一些“人味儿”。即使AI创作的文学作品接近人类创作,在出版前,也要考量AI创作的版权问题和伦理问题。
不过,AI创作是潮流。徐则臣说,创作者可以利用AI检索资料,实现人的创作与AI创作的融合。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介绍,国内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普作家和科幻作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科幻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有的还被搬上银屏。“中国当代科幻文学体现了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创造精神,成为当今世界文学中的一个亮点。”邱华栋说。(科技日报北京9月24日电)(代小佩)
原标题:在全国科普日活动上,专家表示——优秀科幻小说能表现科学之美 来源:科技日报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