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赏宝爆火,文物鉴定服务应走向何方?

直播赏宝爆火,文物鉴定服务应走向何方?
2024年12月26日 14:02 媒体滚动

采写丨科技日报记者 胡定坤 龚茜

​策划丨胡定坤 房琳琳 何屹

​“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

“可惜你不看听泉,不懂春庭雪的含金量。”

“传递”“沉淀”“开门”……

30天涨粉近千万、1年圈粉3000万、7天内10场直播观看人次均超1200万……伴随着一系列火爆数据和风靡全网的网络流行语,“听泉赏宝”(原名“听泉鉴宝”,以下简称“听泉”)成为2024年爆火的短视频博主。截至12月22日,其抖音粉丝量已超3530万。

听泉是短视频赛道上的一匹黑马。一年前,很少有人能想到他能成为今日的“顶流”。他因何爆火?除了较高的古钱币鉴赏水平和高超的表达能力、搞怪的直播风格、迎合年轻人需求的直播语言等直播技巧,背后还有时代背景下的深层流量密码。

在听泉的直播间,“持宝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有经济实力、爱好文物收藏的藏友,他们希望得到“专家”对自己藏品的肯定,从而继续未来的收藏之路;二是家里有一些“传家宝”的普通人,他们希望知道这些宝贝的价值,并在价格合适时将其“传递”出去。

无论是潜在卖方还是买方,都需要文物鉴定服务来辅助其未来的市场行为。而在移动互联网、短视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包括听泉在内的直播赏宝或鉴宝博主为买卖双方以及所有文物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有趣、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藏品真伪甚至市场价值的途径。

2020年7月,民间收藏家王积稼在自己开办的嘉禾博物馆内整理书籍。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2020年7月,民间收藏家王积稼在自己开办的嘉禾博物馆内整理书籍。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当然,直播鉴宝在爆火的同时,通过视频鉴定文物的准确性也引发广泛的争议。那么,如何让文物鉴定既可信又可及?记者就此展开了深入采访。

鉴定缺失导致文物犯罪频发

在听泉直播间,看起来让人啼笑皆非、细思极恐的情况并不少见。

藏友很有经济实力,家里的“宝贝”足够开一家博物馆,但很多藏品看起来都和真正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惊人相似,甚至某些方面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些藏友很可能是被骗了。这种珍贵藏品存世量非常稀少,有些甚至是孤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崔剑锋表示,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在目前文物市场上甚至是多发的。他清楚地记得,2005年《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在伦敦佳士得拍出1400万英镑天价后,国内文物市场上迅速出现了成百上千件高仿制品。有人曾经耗费百万元买了一件“博物馆级”的瓷器,后来证明是现代仿品。

“提高文物市场参与者对器物价值的认知水平,是杜绝上当的根本途径,其重要手段应该是建立一个政府主导或有公信力的权威机构运行的文物鉴定服务体系。”崔剑锋称,这一体系对遏制文物犯罪会很有帮助。假如购买者能及时找到权威专家对文物真假进行判断,那么损失肯定会小得多,对应文物犯罪的空间也就小很多,因为很多仿品在行家眼里可以说是“一眼假”。

现藏于河北博物院的汉代长信宫灯。图片来源:河北博物院现藏于河北博物院的汉代长信宫灯。图片来源:河北博物院

深耕文物市场十几年、藏品堆满几个屋子的古玩专家南总(化名)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文物鉴定的可信性或权威性,对遏制这种大额的文物诈骗非常关键。事实上,被骗者往往不是没有文物知识,而是有一定的甚至很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没有接触高端文物的实践经验。诈骗者做的假文物需要符合被骗者的理论,而且会编一个天衣无缝的故事解释假文物为何与博物馆中的国宝很相似,比如祖上当年如何在战乱时带着宝物逃出皇宫等。这种骗局可能是“私人订制”的,目的就是从技术和心理两个方面“拿捏”受骗者。只有权威的文物鉴定才能把人从骗局里拉出来。

“博物馆等官方文物鉴定机构当然是权威的,但他们很少对市场提供文物鉴定服务。”南总说。

现有鉴定渠道难以满足需求

目前民间文物收藏主要的线下鉴定渠道包括官方文博机构的公益鉴定、部分鉴定公司或者通过个人关系聘请鉴定专家等。

去年1月,国家文物局印发的2023年工作要点第十九条专门指出,指导各地做好常态化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服务。2024年11月至12月,北京市文物局组织首都博物馆、北京市文物进出境鉴定所、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和北京古玩文物艺术协会等4家单位集中开展多场公益鉴定活动。

记者注意到,为了确保鉴定质量和活动秩序,每场活动都会对参与人数和藏品数量进行限制。例如,首都博物馆的预约系统明确指出“每场活动限50个预约号”“每个预约号可携带最多3件藏品”。且都明确规定:公益鉴定活动免费提供,鉴宝专家不出具书面鉴定结论。

“在我国,官方文博机构的公益鉴定应该是比较可信的,但是目前开展的次数比较有限,还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崔剑锋表示,其他的鉴定渠道,则有些良莠不齐,部分鉴定公司,包括一些以某种先进技术为噱头的公司,甚至出现缴费即可给正面鉴定的情况,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围绕文物鉴定制造骗局,比如以上拍卖会为诱饵收取鉴定费等。

2023年7月18日,文物鉴定专家在宁夏博物馆为市民鉴定藏品。新华社记者 李旭伦 摄2023年7月18日,文物鉴定专家在宁夏博物馆为市民鉴定藏品。新华社记者 李旭伦 摄

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各地文物鉴定资源不均衡。日前,记者参加了北京古玩城的一次公益鉴定活动,现场采访了一位从数千里之外专门来此鉴定的藏友。他说在老家类似的公益鉴定活动很少,而且专家不如北京的权威。尽管有多件藏品在现场被专家判否,但他仍认为这次鉴定很正规、靠谱,而且确实学到了一些文物知识。

据记者统计,截至12月16日,仅北京古玩文物艺术协会今年已进行数十场公益鉴定。

不过,也有藏友认为这种公益鉴定仍不够权威。一位女士认为自己的藏品是清朝皇帝赐给宠臣的瓷器,在被专家否定后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称之前有专家说这是真品。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确定这件瓷器的真假,她已经参加过多次鉴定会,还花了不少钱找人鉴定。

“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一个人或一个机构能让所有人信服。”出生于收藏世家、从事文玩收藏投资已有30多年的薄维直言,目前市场上的文物鉴定主要基于“眼学”,由于主观性和经验局限性,不同行家之间的观点有时会出现分歧。

开放资源建立文物鉴定体系

“我国民间文物资源比较丰富。俗话说盛事文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参与文物市场的热情空前高涨。”崔剑锋说,这也是文物犯罪屡禁不止,虚假鉴定机构层出不穷的原因。建立一个权威可信、民众可及的文物鉴定体系对规范文物市场,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非常关键。

2月27日,全国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罗文利指出,为合力共建国家文物鉴定体系,各地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对文物鉴定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更大支持,依托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处,深入推进区域和省级文物鉴定中心建设,不断提高文物鉴定服务文物保护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目前,国家文物局有21个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处。上海、山东等省市已经成立相关机构,逐步面向民间收藏文物开展公益鉴定咨询业务。2023年11月22日,上海市文物鉴定研究中心举行挂牌仪式。2024年1月2日,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正式成立。

南总认为,官方文物鉴定机构经常开展进出境文物、考古文物、涉案文物、博物馆文物鉴定工作,具有丰富的鉴定经验、知识以及专业的鉴定仪器、技术等,其权威性得到广泛认可。在重要区域建设文物鉴定中心,将部分官方资源向市场和民间开放,对提升市场的文物鉴定能力非常重要,可以起到规范文物市场的作用。“如果官方背景的文物鉴定中心对市场开放,我要把在断代上拿不准的几件藏品拿去鉴定。”南总说。

2024年11月5日,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陶瓷金属文物修复室内,专业技术人员在对彩陶文物进行修复。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2024年11月5日,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陶瓷金属文物修复室内,专业技术人员在对彩陶文物进行修复。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伪专家组成的鉴定机构给收藏爱好者带来极大风险。”薄维认为,整治文物市场乱象,需要权威机构和媒体的介入,既要帮助他们识别真伪,也要向公众传播正确的收藏理念,更要着力构建一个健康、透明的行业环境。对于文物鉴定体系的建设,他建议,相关部门可以选拔那些深耕行业多年、理论与实战经验兼备的专业人才,选择特定文物门类作为试点,制定鉴定标准,推动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科技鉴定将发挥关键作用

国家文物局印发的2023年工作要点提出,加强科技手段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示范。

“在我国未来的文物鉴定体系中,科技鉴定应该会发挥关键作用。”崔剑锋说。事实上,目前,在文物鉴定领域,科技已经成为“眼学”鉴定的重要辅助手段。在考古文物、涉案文物鉴定等领域,科技手段得到了大量使用,而且效果很好,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市场应用有限。随着官方建设的文物鉴定中心向市场开放,一些内部常用的科技手段也将走向市场,被更多文物爱好者熟知和接受。

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古代陶瓷大数据库建设暨古陶瓷产地溯源在线分析系统”亮相,该系统可实现对瓷器的无损、快速检测。利用该设备,考古人员可当场得知陕西省富平银钩遗址出土瓷片的年代、窑口和釉色。

在公益鉴定现场,记者随机采访了三位“持宝人”,对于“如果专家意见和科技鉴定相左,你更相信专家还是仪器”这一问题,他们的答案惊人的一致——“仪器”。

“科技鉴定和专家的‘眼学’鉴定缺一不可。”南总认为,科学仪器能提供一系列的数据,在当今时代更有说服力。但是,文物鉴定领域确实仍存在科技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成分检测可以确定玉石的种类,但要确定玉石上雕刻的朝代,则往往只能求助于专家。

国家博物馆内销售的凤冠主题文创产品,其原型为明万历孝端皇后佩戴的“九龙九凤冠”。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国家博物馆内销售的凤冠主题文创产品,其原型为明万历孝端皇后佩戴的“九龙九凤冠”。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眼学’鉴定无法确定或者出现争议时,科技鉴定可以提供另一个视角。”崔剑锋分享了一个案例,在一次涉案文物鉴定中,前后两组专家的鉴定结果完全不同,一组认为是假文物,一组则认为是价值连城的真文物,这直接关系到案件性质和嫌犯量刑。最后科技手段鉴定其为真,给整个案件盖棺定论。

记者手记 

直播鉴宝:

不要“神化”也不要“魔化”

​科技日报记者 胡定坤

听泉,在直播鉴宝赛道上跑出了新速度,也站到了新高度。可就在他“至山巅”时,争议随之而来,“听泉鉴宝”也更名“听泉赏宝”。

无论是鉴宝还是赏宝,听泉都成功地吸引很多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关注文物鉴定,学习文物相关知识,进而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传统文化。这可能也是直播鉴宝重要的积极意义。

很多粉丝,包括记者本人,都非常喜欢听泉在直播中的幽默搞怪和他吟诵的《青云志》传递出的正能量。

毫无疑问,我们无须“神化”直播鉴宝。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通过视频鉴宝,看得见、摸不着,感受不到文物的手感,肯定不能100%地判断其真伪和年代,特别是在鉴定一些造假技术很高的高仿文物时。所以,听泉在看到某些可以“传递”的古钱币时,也需要对方发送高清图片甚至邮寄实物进行鉴别。

当然,我们也不应“魔化”直播鉴宝,认为其一无是处,甚至有害无益。短视频平台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也许本就应与文物鉴定服务相结合。通过视频鉴宝尽管准确度不如直接线下鉴定,但其便捷性和跨越空间隔阂的优势,仍然可以作为一种初筛文物真假的工具。视频鉴定为真的不一定真,但隔着视频已经看出为假的基本可以断定是假。所以,官方鉴定机构,甚至未来的文物鉴定体系,或许也可以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减少线下鉴定的负担和成本。

此外,短视频平台在提升文玩爱好者的整体鉴赏水平上,也能发挥独特的作用。例如,一些文物鉴定机构、鉴定专家,可以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更好地传播文物鉴定知识、宣传公益鉴定活动,吸引更多的藏友参加,毕竟这是当今最为有效的传播媒介之一。例如,记者在公益鉴宝活动上采访的那位不远千里来到北京的藏友,就是专门为一位在短视频平台上有不少粉丝的玉石鉴定专家而来。

但是,随着直播鉴宝赛道的火爆,难免会泥沙俱下。我们确实需要提防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直播鉴宝实施文物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有关部门需要加强监管、调查和处理等工作。文物爱好者们也要提高警惕,不能深陷“捡漏”心态,最终成为别人的猎物。

总之,充分发挥直播鉴宝的积极因素,着力避免其消极因素,无论是短视频平台还是“听泉们”,都将成为我国文物市场健康繁荣发展的推动力。

科技日报•深瞳工作室出品

编辑:王璠

审核:朱丽

文物鉴宝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