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目前,“寻迹羊城——2023年广州考古新发现”展览,正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展出。展览融合了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陶瓷考古及生物考古等多学科视角,让市民不仅能看到脚下最新出土的“坛坛罐罐”,更能了解到,考古不是只有“挖”,还有进入田野之前策划的“怎么挖”,以及“挖”出来后对古代真实世界的“科学破译”。
而且,“配合展览推出的多学科系列主题研学活动,及过往大量成功案例,都显示出广州的多学科考古研学目前处于同行前列”,采访中,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部主任曹耀文如是表示。
1
用“多学科”复原古代社会生活
在国庆期间的研学活动上,曹耀文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说,今年下半年,广州考古已在南汉二陵博物馆举办了四场多学科研学,包括“植物考古研学”“动物考古研学”“人骨考古研学”和“冶金考古研学”,每次公众报名名额都被“秒抢”。
他说:“借助‘寻迹羊城’展览,我们希望不仅能展出最新发掘的文物,更能展出‘方法’,并用研学加深公众印象。”在原先工地实探、手工体验等基础手段之上,“如今我们聚焦研学的系统性、专业性迭代。我们想让公众知道,考古,‘挖’不是目的,你得了解‘挖’的目的是什么——是尽可能复原古代人类生活场景,而这,就需要用到多学科技术手段”。
考古发现的遗存包罗万象,有房屋、道路、城墙、墓葬、沟渠等各类遗迹,还有石器、陶瓷、玻璃、金属等各种人工制品;有肉眼可以看见的人类动物残骸,也有“看不见”的元素分子残留物。因此,考古需要借助生物学、地学、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获取田野考古难以发现的证据,探索人类过去的世界,复原古代人类的社会面貌。
“有些出土动物骨骼能反映环境变迁,比如,从前可见犀牛、大象,如今不复得见,就证明当地气温较古时有所下降;而通过对出土铁器的成分分析,或可获知它从何而来——从现象到事实,这中间,需要多学科研究的‘破译’。我们可以说,这就是用科技手段进行文明探源”,曹耀文表示。
2
科技揭开四千年前“金兰寺人”真容
“我们不仅要做好田野考古、做好文化遗产保护,还需要做好整理研究、价值阐释与传播,于后面这二者而言,多学科研究和研学尤为重要。”他表示:“尤其是近年来广州考古在对增城金兰寺遗址、从化狮象遗址、增城老虎岭遗址等进行的多学科工作探索与成果,让我们对多学科考古有了更系统化的认识,并给予了我们举办相关研学活动的充分信心。可以说,目前多学科考古研学的水平,广州是走在前列的。”
曹耀文列举了近年来金兰寺遗址的多学科考古研究进展:“就研究类别而言,我们做了古环境考古、动物考古、大植物和微体植物考古和人骨考古等。”
“金兰寺人”究竟是怎样一群人,多学科考古正为你揭秘。记者了解到,通过环境考古,人们复原出了金兰寺“居民”的生活地点:四千多年前古增江入海口处的一个小岛上。“动物考古方面,我们发现20多种鱼类,包括海鱼和淡水鱼,这反映出‘金兰寺人’的蛋白质主要来源是鱼类,并含少量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生业方式应为渔猎而非狩猎。通过大植物遗存分析,我们发现水稻及一些浆果和杂草种子;通过对植物性资源残留物尤其是淀粉粒的分析,可见一半以上为块茎和根茎类,反映出他们可能利用葛根、芋头一类食物资源。以上种种又综合看出,‘金兰寺人’应该还处在相对广谱式的‘采集社会’阶段。人骨考古方面,我们发现他们有‘屈肢葬’和‘仰身直肢葬’两种不同的葬俗,还有拔牙的习俗。对牙齿的同位素分析显示,这部分人群没有经历迁徙,也就是说,都是本地人。”
他特别强调,多学科研究在考古中占重要地位。“因为我们不满足于只研究坛坛罐罐。我们希望更好去认识古人的环境、生产、生活、社会结构、信仰、文化、艺术,而按照目前来说,要认识到这些,尤其是对于没有文献记载的久远史前时期,只能运用多学科手段。”即便是在历史时期,已有文献记载,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大量的生活事件未得记载,“比如,当时的老百姓到底在吃什么,可能知道得也不清楚”,因此,在发掘和研究中使用多学科手段也不可或缺。
他同时引用对增城老虎岭遗址先秦遗存的发掘,说明带着“课题意识”去“挖”的重要性。“要了解科技前沿和行业概况,才可知面对眼前的‘现象’,有哪些最新方法、最佳途径去还原‘事实’。尤其对于以配合基建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的广州考古现状而言,带着‘课题意识’进行发掘和研究,将为深度还原该处‘历史场景’提供先行视角。”
链接
新时代的丰硕成果
广州作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五六千年的人类活动史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岭南文化中心地、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排头兵,蕴含着丰富的文物资源。新时代以来,广州考古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工作要求,扎实推进着文物保护利用,努力实现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日前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新时代以来,配合土地储备出让和城市建设,广州累计开展城市考古项目2503个,完成考古发掘9万多平方米,出土遗物2.5万件(套)。广州文物考古工作者加强考古资料整理和研究阐释,围绕珠江三角洲史前先秦考古、广州城市发展变迁、岭南文化、海丝文化等课题,利用考古资料并结合历史文献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于广州历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其中,“我在南汉二陵博物馆修文物”的一项深受欢迎的公众考古活动品牌。系列活动包括南明铁炮脱盐、饱水木履换水、明清墓志保护修复、文物DIY等。
而依托每年举办的“寻迹羊城——广州考古新发现”展览进行的研学活动,从2024年开始,进行了多场“多学科考古研学”,旨在展现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研究方法与初步收获,强化研究之于教育、展示的关键意义,引导公众领略更丰富立体的考古魅力。
(本版图片由受访方提供)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