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垠 李林旭
基于GEO(地球观测组织)对地观测数据、技术资源与合作网络,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黄文江牵头的“全球植被病虫害动态遥感监测与预报”项目,研发出国际首个针对全球农业重大流行性和迁飞性病虫害的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和数智系统,生产了覆盖全球38个主要粮食生产国的19种重大病虫害专题产品,守护着粮食与生态安全和区域稳定。
这是GEO成立近20年来,中国的卫星遥感技术助力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动写照。
9月23日—27日,2024年GEO工作计划项目研讨会和开放数据开放知识研讨会在杭州举办。在GEO框架下,中国地球观测技术取得了哪些成果和进展,对全球地球观测贡献几何?科技日报记者就此展开采访。
“在地球观测的国际舞台上,我们持续不断地贡献‘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并在深度参与国际组织治理中彰显大国担当。”GEO中国秘书处、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主任高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与此同时,我国一直积极推进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GEOSS)建设,不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
高翔介绍,我国主要通过稳定持续向GEO捐款、参与十年战略计划和部长级峰会宣言制定、推动数据共享和知识服务、承担GEO工作计划项目等方式,在资金、决策、方法、数据、知识、项目、人员七大方面积极作出中国贡献。
目前,GEO已有116个成员国、154个参加组织和20个关联组织,中国是GEO创始国及代表发展中国家和亚洲大洋洲区域的联合主席国。2011年10月,国务院批复由科技部联合相关部门成立中国参加GEO工作部际协调小组,成为我国面向全球发展、统筹全国力量实施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的重要组织保障。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两次担任轮值主席国,领导国际组织治理。在GEO重要规则制定和议程设置中,我国积极提出中国主张。科技部领导多次率团出席部长级峰会和全会,倡导中方理念、宣介中方务实行动和亮点成果。当GEO步入第二个十年阶段,我国提出“国家GEOSS建设是全球GEOSS建设中的基础”得到GEO各界广泛认同。
正如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院士所言,中国地球观测的发展离不开GEO这个世界舞台,GEO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力量。
如今,基于GEO框架建设的中国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源源不断为地球观测全球治理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截至2023年底,该平台累计共享国产优质数据集181个,元数据568万条,物理数据量为110TB,连续三年入选GEO年度亮点工作报告。
不仅如此,中国还联合32家国内机构和9家国际机构,发起中国GEO国际灾害数据应急响应合作机制,面向国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重大灾害事件提供数据和灾害损失快速制图产品。截至2024年6月,我国已为新西兰、汤加、老挝等36个国家提供了地震、洪涝、台风、海啸、雪崩等53次重大灾害应急响应援助服务。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熙告诉记者,其团队与联合国卫星中心合作,利用夜光遥感技术第一时间制作了土耳其大地震、摩洛哥地震、利比亚洪灾等灾害的评估报告,被联合国难民署、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广泛采用,对于灾害救援和灾后重建发挥积极作用。
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时代,优势互补让国际合作之路越走越宽。科技部分两批次设立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GEO项目,投入1.32亿元国拨经费、设立30个项目,支持国内19家牵头单位60余个研究团队与外方27个政府或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
GEO第三个十年战略规划即将开启。高翔表示,中方希望GEO各界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以便共享“地球智能”。中国也支持GEO工作计划项目的转型,将在全球生态制图、全球综合热效应与健康服务等孵化器项目中发挥更大作用。
(科技日报杭州9月25日电)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