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颗百亿骗局大雷,爆了!

又一颗百亿骗局大雷,爆了!
2024年08月22日 18:22 i黑马

来源:i黑马

“泛茶”的局,卖的不是茶,而是金融投机的赌局。

作者:关不羽

“泛茶”爆雷,震动江湖。泛茶控股(广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9月,法定代表人为郑朝根,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这位郑董事长宣称“泛茶的初心是要做中国的奢侈品茶,不是做用来炒作的茶,泛茶未来要做的是中国特色奢侈品集团”。事后看,这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笑话。

“泛茶”的玩法并不复杂。高价出货,再以高溢价回收,经典的庞氏骗局。玩的就是击鼓传花的游戏。“上车早爆赚,上车晚爆亏”,折腾了两年,泛茶开了几百家门店,“营业额”达到了几百亿规模,就到了爆雷的“梦醒时分”。一堆“经销商”、“消费者”手里拿着高价茶,甚至连茶也没有,就是一张提货单,找公司兑付,兑了个寂寞。照例,“受害人”纷纷找政府要说法,闹出了“大新闻”。

以我之见,说他们“活该”不过分。“泛茶”的“局”里,哪有无辜的“茶商”、“消费者”,都是明知是“局”还主动往里跳的赌徒。

01

“泛茶”卖的不是茶,而是赌局

任何正经的茶商、茶友都不会“入局”的。因为“泛茶”的庞氏游戏玩到了极致,是赤裸裸的“金融局”,脱离了茶市的常识。

据媒体报道,网传一款名为“2021屹起”的产品报价高达610000元/提,折算下来约244元/克。相当于两克茶可以换一克黄金。这种产品,懂茶的肯定不敢碰,喝茶的更不会买来喝。

的确,茶叶市场隔三差五会出现“天价龙井”、“天价普洱”、“天价碧螺春”的戏码。但是,这些“天价茶”多半是新茶上市时造势的噱头罢了,不是正常流通的商品。产量稀少,有价无市,想买也买不到。“泛茶”那种以“提”计的通货,就算是“限量款”、“年份茶”,也达不到那样的价格。

“泛茶”开出的回购溢价,也高到不可思议,明显有违常识。普洱茶的确有时间增值的属性。这是普洱茶的卖点。2008年,普洱茶龙头企业大益茶厂率先搞回购,很多茶企纷纷效法。主流的回购年化收益率5%,炒普洱茶最红火时也不过15%。“泛茶”的品牌创立初期,回购价的月利率高达15%。后来规模做大了,回购价降低,月利率10%左右,年化收益超过了100%,远超正常水平。

甚至按月计算升值的方法本身就很荒唐。普洱茶的陈化是很缓慢的过程,一两年都未必有多大变化。普洱茶的消费群体有限,消费量不大,存量的稀缺性变化很慢。无论如何都没有按月增值的道理。

其实,“泛茶”把游戏规则订得那么离谱,是故意为之。一方面是“高举高打”才有暴利空间;另一方面就是人为设置门槛劝退懂茶的。设想一下,“泛茶”的店里时不时来两个老茶客,一边品茶,一边挑毛病,批评定价过高、回购价太虚,这“局”还怎么做?赌徒入局,不怕赌场出老千,就怕被人当面打脸。身边总有人说“这茶不行啊”“这生意做的不正常”,也是不好意思下手的。所以,“泛茶”的局要做成,先得筛选客户。把真懂茶、喝茶的茶叶消费者筛出去,才能吸引、留住投机客。

精准筛选客户,是庞氏骗局乃至所有商业骗局的基操。“泛茶”成功地达成了目标——在专业茶商和茶友圈子里,几乎听不到这个销售额高达几百亿的“高端品牌”。最多就是影影绰绰传来一些“有人炒作高价茶”的消息,也不会在意。老茶友都有相对固定的供应商,不会对新入行的“高价茶”产生兴趣。哪怕“泛茶”就开到了自家常去的茶叶店边上,也是老死不相往来的。

因此,“泛茶”的局,卖的不是茶,而是金融投机的赌局。

02

“金融茶”的庞氏骗局,谁都不无辜

正因为卖的不是茶,所以“泛茶”给经销商立的规矩也很荒唐。泛茶要求经销商至少要有10%的“消费量”。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经销商不能只囤货卖货,而是要拿出10%的货供人品鉴,开鉴赏会、推广会之类的。

这是一条反常且滑稽的规定。

经常逛茶市的朋友都知道,茶友“蹭茶”是茶叶营销的基操。店家没有不欢迎茶友“白嫖”的,先尝后买天经地义,尝了不买无可厚非。线上购买也一样,消费者可以向店家要茶样,就算你不要,人家也会主动赠送。所以,不管线上线下,正常的茶叶经销商都是茶叶消费大户,哪需要上级经销商定什么“消费量指标”?

可是,泛茶必须这么做。没有“消费量”的限制,自家的“经销商”就成了囤货的对家,而不是销售的下家。“经销商”们这个月进货,下个月找“泛茶”公司回购变现,省心省力,没损耗。庞氏骗局的传导链就断了,“局”就做不成。所以,“泛茶”必须逼着“经销商”消费、推广。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家的“经销商”就不是正经卖茶叶的。“泛茶”的局里,上下游之间不是讨价还价的正常博弈,而是各自心怀鬼胎的满满算计。

至于那些买茶的终端“消费者”,对这个“局”的金融投机本质也是心知肚明的。“泛茶”几百家门店,不是开在犄角旮旯的阴暗角落,很多都开在各地的闹市甚至茶市里。比价简单,产品的品鉴对比也不难。多喝喝、多问问价,就都明白了。实在懒得跑,网上查查价也不难。何况“泛茶”主打“高端奢侈品”的明牌,定价比同行多了一两个零。几万几十万的奢侈品消费,能不多张几个心眼吗?

“泛茶”做的是明局,入局的也不是“傻白甜”。“泛茶”的终端客户,并不是什么正经的茶叶消费者。他们不是冲着茶叶来的,买茶也不是为了消费,他们只是心存侥幸的投机客。所以,“泛茶”后来连茶也懒得做了,“卖茶”成了一手交钱一手交提单的虚拟交易。彻彻底底的“金融化”,成了广州市监部门多次公开警示的“金融茶”。

现在那些拿着“提单”的“经销商”、“消费者”哭天抢地、满脸悲愤地告状喊冤,值得同情吗?成年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贪婪、短视埋单,说句“活该”不过分吧?这不是“受害者”羞辱,因为这些投机客正是庞氏骗局传导链的一环。

没有这些贪婪的投机者,无法成“局”。只不过他们倒霉地成为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否则他们会毫不介意地把手上“金融茶”传给下一个入局者。因此,他们所谓的“受害者”身份只是客观的结果。主动入局、一起害人,才是他们行为的主观动机。因此,这些法律意义的受害者,在伦理层面很大程度上是存有主观恶意的加害者。不值得同情。

在“金融茶”的庞氏骗局中,没有谁是无辜的。

03

“万物可金融”的标本兼治

当然,说他们活该,不等于对这种“金融局”就该听之任之。其中的教训是要总结和汲取的。

“金融茶”看似新鲜,实则老套。这些年来,市面上的庞氏骗局屡见不鲜。从P2P到虚拟币,再到形形色色的“传销”,是“万物可金融”的群魔乱舞。

庞氏骗局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但是动辄上百亿的频繁爆雷,在全世界是少有的。很多正常的金融产品“南橘北枳”,比如P2P、区块链在金融发达国家平稳运作多年,却在这边迅速蜕化成了庞氏骗局。

造成“万物可金融”的原因,不是老生常谈的“过度金融”,恰恰相反,这是是金融产业发展不足的副作用。贫瘠的土地更容易长野草。长期以来我们的金融产业严重滞后于实体经济,缺乏优质金融产品的供给。大众可选择的正规投资渠道、金融产品少,老百姓的资产性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速完全脱节。于是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野生金融”疯长。

这些疯长的“野生金融”制造了大量所谓的“受害者”,政府为了息事宁人“顺应民意”出面干预、兜底。“政府管一管”、“政府出手”的兜底预期,变相助长了投机氛围——赌赢了单车变摩托,赌输了还能指望政府出手“拉一把”,何乐而不为。结果,政府越管,爆雷事件就越多,形成了恶性循环。

抑制“野生金融”,靠“强监管”解决不了。“万物可金融”,防不胜防。今天打击“金融茶”,说不定明天就冒出个“金融咖啡”。因次,抑制“泛茶”之流的野生金融泛滥,需要转换思路、标本兼治。

治标,指的是政府不要为那些所谓的“受害者”兜底。他们要“富贵险中求”主动入局,那就要鸡飞蛋打、一地鸡毛的心理准备。

至于治本,还是要靠大力发展金融业。老百姓的正规投资渠道畅通、金融产品丰富,“万物可金融”的庞氏骗局就没那么容易得逞了。

茶叶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