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错试剂却获电解水制氢催化剂重要突破

加错试剂却获电解水制氢催化剂重要突破
2024年08月22日 07:01 中国科学报
课题组供图

CAPist-L1材料呈现多孔的透气结构。

本报讯(记者温才妃 通讯员刘逸飞)西湖大学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教授孙立成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非贵金属催化剂CAPist-L1的制备工艺,即向溶液中人为引入不溶纳米颗粒,在常温、常压条件下通过简单浸泡法,一步合成非贵金属催化剂CAPist-L1。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催化》。

在清洁能源领域,氢气因清洁、高效和可持续性备受关注。氢气燃烧的产物仅为水,且燃烧产生的热量远高于天然气和普通汽油。目前,低温电解水制绿色氢气技术主要分为碱性电解槽电解水制氢、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以及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其中,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集合了前两者的优点,被寄予厚望。

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系统由阴离子交换膜隔开,使氧气和氢气在不同电极处产生。阳极催化剂一侧产生氧气,阴极催化剂一侧产生氢气。但阳极侧催化剂难以在大电流密度条件下维持高活性和高稳定性,因此其催化效率问题成为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发展的关键。

CAPist-L1的发现源于一次实验中的意外。2022年4月,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李志恒在制备镍铁基OER(阳极析氧反应)催化剂时,不小心将乙醇当作去离子水使用。意外的是,这个错误竟使泡沫镍上生长出的催化剂展现出优异的OER性能。这种催化剂呈现出“绣球花”状的层叠结构,孙立成凭借丰富的经验,判断这种结构可能具有出色的催化稳定性。

随后,研究团队发现,催化剂原料之一硫酸亚铁几乎不溶于乙醇,这种难溶特性导致硫酸盐在乙醇和水混合溶液中的析出,形成了含纳米级不溶颗粒物的非均匀形核液相体系,为催化剂晶体的生长提供了最初的“核”。

研究团队发现,在催化层和金属基底之间存在一层致密过渡层,将催化层牢牢地锚定在金属基底上,提升了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更有趣的是,过渡层并非在催化剂形成初期产生,而是在浸泡4小时后缓慢出现,这相当于先建了一栋房子然后再打地基,但却十分牢固。

CAPist-L1在1000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已稳定运行超过1.9万小时,至今还未出现衰退的迹象。此外,研究团队将CAPist-L1作为阳极催化剂应用于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中,展现出优秀的制氢活性,即在1.8 伏的电压下达到2000 mA cm-2的电流密度。这意味着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的短板终于被补上了,研究为高效制造绿色氢气提供了可能。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929-024-01209-1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