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岁修制度” 推动文化振兴

中山“岁修制度” 推动文化振兴
2024年08月22日 00:07 新快报

“以前这些护栏大面积脱落,钢筋裸露,多次出现石块砸下地面的情况,对周边居民出行造成一定安全隐患,后经区文物主管单位向上级申请‘岁修补助’资金,帮我们进行了修缮,才解决了这些问题。”中山市火炬高新区江尾头中街八巷7号碉楼楼顶,业主黄君伟指着修缮完好的护栏对新快报记者说。

在中山,像上述碉楼获得岁修补助资金继而完好修缮的文物不在少数。

8月21日,新快报记者从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中山市文物局)获悉,这得益于2023年该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岁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该制度启动以来,中山市已顺利对一批私人产权文物建筑在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启动维护修缮工程。截至2024年初,累计完成188处不可移动文物的除草、白蚁防治、保洁、局部修补等项目,以及购置消防、安防、避雷器材或其他防灾减灾设备,明显改善了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存续状况和周边环境状况,积极有效推动了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5万元以下日常保养

维护项目全额补助

据了解,中山市现有已认定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共568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476处。

目前中山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总体保存状况较好,未发现明显安全隐患,但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多,保护难度大,部分保存状况堪忧,存在白蚁蛀蚀、局部漏水、墙体开裂、建筑构件损坏、管线老旧等安全隐患,如果日常得不到持之以恒的保养维护,直至拖到必须大修时再申请专项补助资金开展修缮工程,就会陷入“修缮—再破败—再修缮”的怪圈,不但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而且往往伴随着文物历史信息的丧失、真实性的削弱。

为实现文物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并重,2023年,中山市在广东省率先实施不可移动文物岁修制度全覆盖,设立不可移动文物岁修补助资金。这一“岁修制度”荣获国家文物局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也是广东省内唯一入围的案例。2023年,中山市安排“不可移动文物岁修资金”546万元,除省文物局已补助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外,针对全市所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工程单个预算总额在5万元以下的日常保养维护项目,进行全覆盖全额补助,积极有效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小修防大修,用“小钱”办大事

中山市南朗街道茶西西园闸门,建于清代。门上方的花岗岩石匾上阴刻楷书“西园”二字格外醒目,闸门墙脚及门框由红砂岩构筑等经重新修缮活力重现,告诉人们历史好像就在昨天。

据南朗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江介绍,南朗街道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24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103处,除去孙中山故居管理的文物,符合文物岁修规定的共有90处。2023年,经组织文物管理单位摸排、具有相关资质设计单位的评估等程序,筛选出符合补助条件的不可移动文物岁修项目23个,包括保养维护、局部修补、有害生物防治、消防购置等。截至2024年6月,所有项目已经全部完成。

刘江告诉记者,通过文物摸排他们发现,文物建筑年代久远,部分文物建筑长期丢空无人居住,出现蛀蚀、漏水等现象。由于没有及时的利益回馈,加之修缮费用较高,管理者普遍修缮意愿不高。岁修制度实施以来,如茶西陈氏宗祠岁修维养项目、南塘简氏大宗祠岁修维养项目,都得到了妥善修缮。

在茶西陈氏宗祠记者看到,经修缮的建筑焕然一新。村长程炳根告诉记者,未修缮前宗祠多处木构件糟朽露白,油漆起皮、脱落,立柱、地砖生青苔发霉。刘江补充道,在岁修资金的支持下,通过门扇、立柱、檩条修补和重新油漆、石柱、阶砖地面清洗,以及墙面局部修补,既保障了文物安全,又使祠堂的功能得以发挥。

南朗街道南塘简氏大宗祠又名“敬修堂”,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宣传文化中心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该祠堂过梁一侧开裂、多处瓦屋面漏水、墙面霉变、门扇漆面也脱落严重。“小病不医成大患”,如不及时进行保养维护,祠堂多处木结构会因渗水逐步朽化。经了解,南塘简氏大宗祠曾于2002年由村民捐款修缮过,至今未进行过修缮保养。文物岁修制度的实施,补齐了村集体文物保养维护的资金短板,排除了村集体文物修缮的各种顾虑。通过岁修维养,祠堂漏雨现象得到处理,门扇得以修复、墙面污渍得到清理,改善了文物依存环境,避免将来可能需要的大修大补。

刘江表示,去年,南朗街道申请到岁修补助资金130万元,用于文物的白蚁防治、杂草清理、灭火器更换等。“岁修制度全覆盖通过解决文物建筑‘小病害’,有效避免了小病拖成大病、小修拖成大修。”

国有产权文物为主,私有产权文物覆盖

中山市火炬高新区江尾头中街八巷7号碉楼是非国有产权文物建筑,业主黄君伟告诉记者,碉楼是他姑丈的爷爷留下的物业,因他们早年都去了澳门,房子就由他们来打理。村里像他们这种情况的建筑不止一处,这些私有产权民居类文物建筑由于无人居住,有的产权人认为没必要修缮,有的害怕承担费用,修缮意愿不强。有的业主出于其他考虑甚至不愿将建筑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高新区宣传文化中心工作人员吴家仲表示,“岁修制度全覆盖”后,一批非国有产权文物建筑被纳入补助范畴,有效破解了低级别非国有产权文物建筑的保护困境。江尾头中街八巷7号碉楼就是受益文物之一。该区五星白庙东五巷20号碉楼业主移民国外,其二楼大厅天花板受潮霉烂,大面积长出青苔,并伴有墙面渗水、开裂的现象,屋内电线残旧、长期裸露,楼梯和木家具受到白蚁蛀蚀。去年,高新区申请岁修补助资金对该文物建筑进行修缮,去除了困扰业主多年的心病。

南朗街道关塘村正街丽景巷7号碉楼建于民国时期,屋主居于国外,交由亲戚暂住看管,2010年起已无人居住,代管人无力且无意对房屋进行修缮。由于长期缺乏维护保养,房屋多处已残损:包括屋顶梯间木门缺失、木窗破损、油漆脱落、屋顶梯间墙体开裂,楼面板底混凝土破损、钢筋裸露、楼梯木踏板损坏等,存在多处安全隐患。

中山市“岁修制度”的设立,解决了文物代管人无力承担修缮费用的困难。8月20日,新快报记者在关塘村看到,通过对丽景巷7号碉文物建筑墙体、楼板、木门、窗扇的修缮,以及霉变清理、油漆防锈等措施,不仅提高了文物保护效率,还避免了将来可能需要的大修大补,有效延长了文物寿命。

“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岁修补助资金有效解决了产权人、代管人无力承担修缮费用的困难,最大限度地保存、延续了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南朗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江表示,工作中他们尽量将有限资金用于集体(国有)产权文物的保护及修缮,私有产权文物的资助根据文物受损程度公正合理安排补助资金进行修缮。谁出钱、出多少,怎么修,成为启动私人产权文物建筑修缮的最大阻碍。岁修制度全覆盖实施以来,这种阻碍得以打破,有效促进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极大提升了群众参与文物保护的热情和意愿,也增强了全社会文物保护的意识。

另据了解,中山市“岁修制度全覆盖”还有效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岁修制度的实施助力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南区街道曹边村等历史文化名村完成了雍陌村圣堂庙、曹边天后宫、曹边武侯庙等一批文物建筑的保养维护工程。通过活化利用好古建筑、老侨房等特色资源,在村落蝶变中引入文物元素,发展特色民宿、餐饮等,打造农文旅融合爆点,更好地宣传、展示了古村落人文特色和自然风景,不断提高影响力和美誉度,为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本版文图:新快报记者 李红云

通讯员 窦煜 刘江 吴家仲

移动中山市振兴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