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许敦平:相比写意式微,工笔同质化问题更严峻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许敦平:相比写意式微,工笔同质化问题更严峻
2024年05月26日 00:32 新快报

写意式微是当前中国画创作的必然结果,这一点已经成为不少行内人的共识,然而,看起来的“工笔画繁荣”,到底是不是真的往好的方向发展?工笔和写意面临着哪些问题?在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许敦平看来,相比写意的式微,他认为更让人担忧的是工笔画的“同质化”以及绘画越来越依赖图片的趋势。

1 传统“守正”的空间日益逼仄

收藏周刊:近期靳尚谊先生的一席话,可谓“一石掀起千层浪”。有关写意的问题讨论热烈了起来,您也注意到这些话题吗?

许敦平:实际上,当前的中国画不管是写意还是工笔,都存在挺多问题的。只是对于写意画来说,问题更为突出。很多人习惯上把工笔画与写意画对立起来,认为比较粗犷的水墨就是写意画,工整细腻的就叫工笔画,这是不恰当的。中国画无论是工笔或意笔都应该讲究写意精神。而对于写意作品特别是大写意,作品的格调、意趣、笔墨等等要求都比较高,在今天看来,写意精神和写意风格作品式微其实是必然的。

收藏周刊:为什么是必然的?

许敦平:首先,社会土壤使然,以及艺术生态多方面因素更适合工致细密的工笔画发展;其次,各种展览的价值评判和审美导向也是一方面,工笔画往往更受好评;第三,写意画要达到一定的高度非常难。

收藏周刊:在本科几年乃至包括研究生阶段,能培养出大写意画家吗?

许敦平:比较难!时效是一方面,个人的造化也是很重要。实际上,很多学生在考入美术学院之前的那点绘画技能及认知大都仅仅停留在培训班的水平,而进入中国画专业学习的大部分学生中国画是零基础的。初学时会有造型观念和观察方法及表现手法上的磨合,而尚未深入理解中国画精神,习得传统中国画语汇,又迎来各种创新观念的挑战,这使得大部分学生无所适从,传统“守正”的空间日益逼仄。而大写意创作的路子,要坐长时间的“冷板凳”,功成名就者尚且半世之功。这样的要求对于学生,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即便疾呼大写意之声不乏其人,终究难有其成。

2 很多工笔画更像是散文和《故事会》里面的插图

收藏周刊:不少画家提到,20世纪90年代前后,写意画还是很盛行的,那时候反而工笔画比较弱。为什么那时候写意画可以是主流?

许敦平:我们要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进入美术学院读书的那一批画家,很多人的功底都很扎实,也积累了不少创作经验,在社会上不乏影响。他们重新进入大学,可谓如鱼得水,加上那时学术氛围浓厚,能自觉选择自己探索的方向,而且那代人对绘画的热情与投入程度的确也是现在无法比拟的。客观来讲,那时候的写意创作虽然相当普遍,但真正达到很高水平的也极少。反过来看今天的工笔画,看似繁荣,但真正高水平的不多,甚至还存在一些不好的倾向需要警惕。

收藏周刊:工笔画存在哪些需要警惕的问题?

许敦平:现代工笔画看似异彩纷呈,但也有“同质化”倾向,重工艺制作而缺乏工笔精神,技术考量重于艺术感受。很多工笔画作品是图片的描摹再现,没有画味。当然,这不仅仅是工笔画的问题,其他绘画门类也有这种倾向。最近通过手机端看到不同地方发出来的中国画和油画作品展,不少作品很难分辨哪些是油画,哪些是中国画。作品缺乏生活感受,素材来源于图片,都是图片的浅加工,缺少创作的主客体情感交融之后的提升,画种界限模糊,绘画本体语言弱化。所以,相比写意画的式微,我认为更应当警醒的是工笔画“同质化”以及绘画本体语言越来越让位于图像和制作的趋势。具体到中国工笔画的造型和意趣,存在明显“漫画化”“插图化”的趋势,中国画特有的意蕴及诗性缺失,很多工笔画更像是散文和《故事会》里面的插图。

3 年轻一代的写意花鸟画未来可期

收藏周刊:如果回到岭南花鸟画的脉络上,有没有形成一种什么风格?

许敦平:从大的视野来看,不同地域如京津画派、黄土画派、江浙海派以及岭南画派等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跟地域不同文化和风貌相关,目前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在中国花鸟画的教学上,大家都是围绕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对而言,可能我们对写生教学的强调会更多一些。另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岭南生活时间久了,作品自然而然地对色彩和水分会有不同的体验和运用。比如居廉对没骨花鸟画技法特别是“撞水撞粉”的探索,之所以在岭南花鸟画传承上备受推崇,主要还是跟这里的气候以及审美趣味相关。因为北方干燥的天气,不太适合“撞水撞粉”,另外,岭南花鸟画更明显的特点是色彩的透明感,这跟西北等地方的苍茫厚重完全不同。

收藏周刊:从水平上看,岭南花鸟画的力量在全国是什么位置?

许敦平:总体来说,岭南花鸟画秉承岭南画派的革新精神,关注现实,注重生活感受的表达,同时依托广州美术学院的教学,自成体系和特色,不断涌现出有生力量和画坛新锐,形成一支在全国较有影响且面貌突出的创作力量。

收藏周刊:之前我们会感叹岭南的大写意花鸟还能提一下张治安老师,但他离去了以后,似乎后面难有后继?

许敦平:之前岭南写意花鸟画有不少实践和探索者,他们各自形成不同的风格面貌,共同构成岭南写意花鸟画的底蕴和成色。现在也有不少以大写意为研究的中青年实践者,岭南人低调而实干,随着社会对大写意花鸟画的认可度与关注越来越多,我想年轻一代的写意花鸟画未来可期。

4 相比读书,善于思考更重要

收藏周刊:不少人认为大写意创作对文化修养要求很高,要多读书,目前大写意画不好主要是真正读书的画家不多?

许敦平:在我看来,相比读书,善于思考更重要。读书固然重要,但怎么读也是个关键。如果只读书而不思考,那永远只是知识点的搬运工,没有潜移默化为智慧。每个人读书的方法都不尽相同,读书在于明理,宋儒主张“涵咏”“涵咏乎其中”。要找到让自己有所感触的内容反复涵咏,陶冶性灵,对于画家来说很重要。

收藏周刊:您现在对学生有怎样要求?

许敦平:诸多因素的制约,现在教与学的互动明显不是太多。我常常对学生讲“求学”的重要性,而不是“考学”。端正学习的态度和目的,“求学”者他会主动地寻找自己要学的内容,老师只是给个提示或路径指引。“考学”则完全不同,很多人只是为了完成某个阶段的学业文凭。钱钟书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对于写意画,土壤当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于“素心之人”。如果想着通过举办写意班的方式来大量培养写意画家,那也未必奏效。写意画是个人综合素养的反映,要心中有意笔下有物才行。

收藏周刊:您作为写意画家,最近的创作如何?或者在思考些什么问题?

许敦平:我认为一个好的画家关键就是学养,我们平日讲“修养”“学养”,关键在于“养”,也就是要把握好、养就一个好的创作状态。最近除了创作参加展览的作品,思考更多的是中国画的界限和本体语言,画画日常化的问题。“到源头饮水”,所以,具体的问题,还是等作品说话。

[人物介绍]

许敦平

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主持工作)。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