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文化魅力历久弥新

创新引领,文化魅力历久弥新
2024年05月25日 02:08 媒体滚动

    ◎本报记者 龙跃梅

    “虚拟拍摄和AI技术等影视技术的使用,就是希望让所有导演实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制片人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到可以‘点石成金’,让演员能在梦境里、太空里、汪洋大海里,置身其中地发挥演技。”5月24日,在广东深圳举行的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分论坛上,优酷总编辑张丽娜说。

    文化的“使命之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高质量文化供给”,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慧敏认为,一方面,要树立为群众服务的宗旨,以群众的需求点为出发点、关注点为聚焦点、兴趣点为落脚点,打造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要用生动感人、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群众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向美的价值观,为群众提供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最好的文化产品,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王慧敏说。

    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认为,文化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两个轮子。它们从来都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文化发展赋予经济发展深厚的人文价值。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以文化文明视角透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聚焦于人、落脚于人,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促进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郑庆东说。

    湖南广播电视集团总经理蔡怀军表示,他们始终基于国家所需、人民所求,保持着对主流新媒体使命的思考,一边突破自我极限,一边是防止掉入平庸的陷阱。

    文化的“切口之小”

    国产电影爆款连连、文创产品花式“出圈”,汉服国潮惊艳世界……这些文化现象的背后,蕴藏着无数的小故事、小人物、小细节、小愿望。

    “每次来深圳,我都会去‘24小时书房’转一转。昨晚我还专门冒雨去了一趟。那里常常座无虚席,在氤氲的咖啡香气中,每一位读者都能找到心灵的归宿。”王慧敏说。

    如果说“楼房”代表着一座城市的高度,“书房”则反映着一座城市的温度。王慧敏说,一位书友曾告诉他,以前总觉得深圳是一个只重视经济发展,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但这些年这位朋友的想法改变了。日益丰盈的城市文化,让其感受到深圳的“温度”,感觉自己不再是个“深漂”。

    如何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实现跟海外文明的对话与传播?一首首古典诗词,也是一个个中国好故事。

    “古典诗词当中蕴含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它给予了我们可以实现跨学科的创新传播,以及跨文化传播的一种内在的灵魂和基因。”谈及古典诗词,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雨说。

    杨雨认为,跨文化的传播不是找文化之间的相异性、不同性或者是差异性,而是更多地去寻找不同文明之间的共通性,这样才能够实现超越语言表象之外的情绪上的同频共振。

    文化的“未来之新”

    科技的力量日新月异,文化的魅力历久弥新。

    “要坚持文化与科技双向赋能,加快形成文化的新质生产力。”郑庆东认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发展的今天,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必将极大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大模型给文化产业创新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晓如介绍,大模型的全称是大语言模型。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所以无论是这项技术的研发还是应用,都和文化产业创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最近,企业推出了翻译机,即使不联网,该翻译机也可以支持10种语言的翻译。吴晓如说,大模型技术可以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工具。

    湖南广播电视集团正在布局“国有数智超级平台”,该平台是文化和科技双引擎、双驱动的平台。今年,湖南广播电视集团成立了“微创新中心”,平台抽调了25%的年轻力量,组建了一个青年创新突击队。

    “循着旧地图,永远找不到新答案。”蔡怀军说,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命题中,不能做既定路径、固有道路下的轨迹,而要做创造奇迹、书写历史的车轮。

    (科技日报深圳5月24日电)

王慧敏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