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光华度小满大模型公开课 | 孙茂松:人工智能会取代部分低端智力劳动者,但不可能发现牛顿定律

北大光华度小满大模型公开课 | 孙茂松:人工智能会取代部分低端智力劳动者,但不可能发现牛顿定律
2024年05月24日 18:50 封面新闻

5月23日,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孙茂松在北大光华度小满大模型公开课中,阐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科技、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他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GAI)的基本定位是启发、辅助人类,不会取代人类,但会取代相当部分低端智力劳动者。

公开课上,孙茂松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背后的计算机制——大模型,也叫语言的生成模型。这个模型驱动它的机理实际上非常简单,叫“下一个词预测”。“比如当你说‘我今天早上喝了’, GPT就会让计算机猜下一个词应该是什么词。如果说‘喝了汤、喝了粥’这是合适的,‘喝了桌子’就不太行,它就靠这么一个简单的策略来驱动它这个模型的学习”

在讨论大模型对科技、文化和教育的影响时,孙茂松认为,大模型技术将开启人类全新的创造模式。他以让大模型写诗为例,阐述了大模型如何通过学习人类创作的规律来自动生成诗歌,大模型技术将改变人类的创作、生产方式,人类需要有判断和鉴赏能力,去挑选人工智能写的诗哪个是好的,并有能力去改写大模型生成的诗。“大模型就像是‘副驾驶’,它不太可能取代人类成为‘主驾驶’,但因为它的水平比较高,所以会挑选‘主驾驶’。如果‘主驾驶’水平不够,驾驭不住它,它就会取代相当部分的低端的智力劳动者”。

孙茂松认为,大模型具备类比的创造能力,但是对那种0到1的创造不一定行。例如它不能发现牛顿定律,不能发现爱因斯坦的能量方程,但大模型可以从人类已有的数据去发现里面隐藏了某种模式,根据这个模式把新的东西产生出来。

因此,大模型技术在科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以新材料发现、蛋白质结构预测以及天气预报等领域为例,大模型技术已经展现出其变革性的能力。他预测,未来三年内,大模型将在通用性和垂直领域应用上取得显著进展。例如在金融领域,度小满自研的垂类大模型“轩辕”就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因为金融领域有大量的图表,一般语言模型处理图表的会受到限制,另外金融领域数字特别重要,一般模型碰到数字问题会产生幻觉,而自研模型会针对金融领域的特殊问题进行特殊设计,这也决定了垂类大模型需要有一支比较高水平的研发队伍才能做好。

孙茂松预测,随着大模型技术的成熟,将会出现新的商业模式。他鼓励企业和研究者探索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应用,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他认为,大模型将深刻影响教育模式,包括教育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构建、智能辅助教学软件开发等。同时,孙茂松教授也提醒观众,大模型技术可能带来的“幻觉现象”需要被认真对待和防范。

“北大光华度小满大模型公开课”由度小满联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新金融中心联合推出,公开课邀请了国内多位大模型、人工智能领域专家,为AI技术从业者、大学生、科技爱好者等群体科普大模型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应用,并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对教育、就业等领域的影响。

推广

人工智能牛顿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