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亏损近70亿,曹操出行能否成为李书福的第十家上市公司?

三年亏损近70亿,曹操出行能否成为李书福的第十家上市公司?
2024年05月24日 18:01 投资者网

《投资者网》王健凡

李书福或迎来自己的第10家上市公司。

5月10日晚间,极氪在纽交所成功上市,引发了公众对“吉利系”另一家即将IPO企业——曹操出行的关注。

近期,曹操出行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由华泰国际、农银国际和广发融资(香港)担任联席保荐人。

背靠吉利集团这一车圈巨头,公司CEO龚昕曾任滴滴出行高管,曹操出行可谓赚足了市场的眼球。过去九年,曹操出行完成了三轮融资,累计金额接近30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投前估值已达170亿元人民币。

当前网约车行业竞争已进入考验平台盈利能力的拐点,曹操出行选择此时上市,缓解资金和投资方压力成了当务之急。然而,随着资本市场投资热情的冷却,曹操出行仍然面临近忧远虑。

曹操出行:李书福资本棋局再落一子

谈及曹操出行,最显著的特质便是其深厚的吉利背景。

公司最大股东浙江济底科技(持股69.93%)由吉利集团的创始人李书福及儿子李星星全资控股。

2015年,滴滴、快的宣布合并,巩固了在中国出行市场的主导地位。在市场火热背景下,吉利顺势孵化了曹操出行。同年5月,曹操出行正式成立,作为国内首家新能源网约车平台,入场厮杀。

李书福对曹操出行寄予厚望,曾表示:“希望以曹操专车平台为起点,把吉利控股集团从汽车制造商向交通运输服务商、信息内容提供商转型。”

在一众车圈大佬中,李书福无疑是最懂资本运作的一位。

1997年,34岁的李书福踏入了汽车行业。他一句“汽车不过就是四个轮子、两张沙发、一个铁壳”的言论震惊四座,从此被称为“汽车狂人”。

进入汽车领域不过13年,2010年,李书福再次撼动业界,硬是“借钱”以18亿美元收购了有着八十年历史的沃尔沃100%股权。由于当时的吉利市值远小于沃尔沃,无疑上演了一出“蛇吞象”的精彩戏码。

收购沃尔沃后,李书福的并购之路继续提速。陆续并购或入股了宝腾汽车、路特斯和飞行汽车公司太力等,凭借这些高调的资本运作,不断在业界掀起波澜。

截至目前,李书福已拥有9家上市公司,其中两家在2024年挂牌。2月,路特斯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年度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车企;5月,极氪登陆纽交所,创下中国造车新势力最快IPO纪录。如果曹操出行IPO顺利,李书福有望在2024年底迎来第10家上市公司。

去年,李书福凭借1750亿元财富位列《2023胡润百富榜》第九名。可以预见的是,李书福的个人财富还将继续攀升。

近忧难解:吉利旗下的财务困境

背靠吉利的曹操出行,却未能享受到“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舒适。

相反,从2021年至2023年,曹操出行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净亏损分别为30.07亿元、20.07亿元和19.81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近70亿元。

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其重资产模式导致毛利率低下。

与其他网约车平台不同,成立时,曹操出行采用B2C模式,由母公司吉利提供车辆,进行网约车运营。尽管之后转型为平台模式,允许带车加盟,但其业务依然主要依赖于自有车辆和雇佣司机。

自2020年起,曹操出行一直向吉利生态圈企业采购新能源汽车。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曹操出行在采购汽车(包括定制车)方面,向吉利控股集团及相关公司支付的购买金额分别为2.56亿元、13.23亿元和17.70亿元。

这种重资产模式带来了两大问题。

首先,较高的折旧支出大幅拖累了曹操出行的毛利率。2021年至2023年,折旧开支占总营业成本的比例分别为8.7%、8.2%和6.5%。其次,还严重影响了公司现金流。根据招股书,曹操出行在这三年的投资活动现金流分别净流出6.05亿元、4.31亿元和15亿元。

相较于滴滴、嘀嗒等轻资产的C2C模式,曹操出行很难实现短期盈利。

对比来看,2021年至2023年,曹操出行的毛利率分别为-24.4%、-4.4%和5.8%;而同期,嘀嗒的毛利率则为81%、75%和74%。此外,嘀嗒的营收虽远不及曹操出行,但其净利润却分别为17.3亿元、-1.9亿元和3亿元,早早实现盈利。

为了维持业务运营,曹操出行不得不依靠借款。2021年至2023年,公司短期债务及长期债务的短期部分分别达到24亿元、35亿元和52亿元。

截至2023年底,曹操出行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5.83亿元。现金流紧,负债高,这几乎是B2C模式的通病。

面对当下连年的亏损现状,曹操出行的IPO之路注定充满挑战。

远虑绵延:市场挤压下的内卷陷阱

如今,整个网约车市场进入了存量竞争阶段,网约车司机数量的快速增长使各地运力接近饱和。

反映到现实,近期多地监管部门陆续发出的网约车市场趋于饱和的预警。

4月11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了网约车行业运营动态与风险提示,当地网约车市场已趋于饱和;4月16日,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发布风险提示,指出现有订单量很难支撑中心城区11.8万辆网约车的全部运营,车辆运力已远超实际需求;5月20日,江西景德镇市交通运输局发布通告,称市区网约车运力趋于饱和,提示谨慎进入网约车市场。

饱和背后,是供需两端的不平衡矛盾愈加明显。网约车用户规模的增长已远远跟不上司机数量的增速。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0年10月底,各地共发放了254.5万本网约车驾驶员证。而到了2024年3月底,这一数字激增至679.1万本,增加了约166.8%。相比之下,据统计,同期网约车用户规模仅增长了约44.6%。

在行业增长有限的背景下,网约车市场一超多强的格局已然固定。

根据交易额(GTV)估算,2023年滴滴出行占据75.5%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而曹操专车以4.8%位居第三。其他企业如神州专车、首汽汽车、美团和高德等也积极布局市场,试图分一杯羹。

在这种背景下,打车补贴大战频繁爆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网约车平台陷入同质化竞争,企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曹操出行为了吸引用户,只能不断加大补贴力度,导致其营销支出不断攀升。

反映在招股书中,曹操出行的销售成本一直居高不下。2021年至2023年,销售成本分别为89.0亿元、79.7亿元和100.5亿元,占同期收入的比例高达124.4%、104.4%和94.2%。其中,仅营销支出就分别达到5.06亿元、6.39亿元和8.36亿元,严重压缩了其盈利空间。

面对缺乏品牌忠诚度的消费者,用补贴大战这一“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难以为继。在高德的聚合平台策略,以及其他众多竞争者的围追堵截下,曹操出行的内卷道路愈发艰难。

写在最后

从曹操出行、嘀嗒出行和如祺出行的上市努力中可以看出,业内企业对上市急切渴望。

一方面,商业模式的普遍亏损导致资金消耗巨大,急需补充“弹药”;另一方面,网约车行业已陷入红海竞争,企业亟需向资本市场讲述新的故事。

2019年,曹操专车更名为曹操出行后,尝试了多元化扩张,但进展并不顺利。报告期内,曹操出行的营收分别为71.53亿元、76.31亿元和106.68亿元,其中出行服务收入仍占绝对主导地位,占比分别达到了96.3%、97.9%和96.6%。

网约车行业即将迎来新一轮洗牌,谁能率先抓住IPO这根“救命稻草”将成为能否生存的关键。肩负吉利在新能源领域不断扩张的野心与压力,曹操出行能否在这场角逐中胜出,或将决定其未来的命运。(思维财经出品)■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