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牛羊吃上“肉”

【乡村行 看振兴】

    ◎本报记者 王迎霞

    初夏,清晨,记者一行来到宁夏银川市永宁县望洪镇。

    当汽车缓缓驶入宁夏农林科学院苜蓿种质苗圃基地,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大片令人心旷神怡的绿色。这便是该院动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婷和团队的“根据地”。

    为什么种苜蓿?郁郁葱葱的试验田里,团队骨干成员杨天辉给出答案:“我们要给牛羊吃‘肉’,给它们补充蛋白!”

    在宁夏大力提质增效的“六特”产业中,牛奶、肉牛、滩羊产业都与饲草有关。以奶牛为例,目前我国人工选育的牧草,只有苜蓿中的蛋白含量能达到其生长发育的正常需求。然而由于成本高、产量低,绝大多数奶牛只能在产奶期才能享用这一“珍馐”。

    2014年,宁夏科技厅联合财政厅、农业农村厅、农林科学院等单位,共同组织实施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新品种选育专项工作,明确了10年总体目标任务。

    由高婷主持的“苜蓿育种技术创新利用与高产抗逆新品种选育项目”,便应运而生。该项目引进利用与自主选育并重,常规选育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合,表型鉴定与遗传分析并行。

    5月13日,宁夏农林科学院专门为该成果召开了现场观摩会。

    “亲本来源越丰富,抗性表现就越多元。”高婷告诉记者,因此在用边际土壤种植苜蓿时,除了考虑产量,最重要的就是考虑抗性。

    在总面积55亩的科研基地,他们一共种下了大约10万份对照材料。

    “这是一个高产的新品系,还没有‘国审’,高95厘米。咱们再看这个法国品种,高72厘米,也没我们的高大壮硕、齐整密集。”杨天辉拿着卷尺为大家测量示范。他强调:“实际上它们的播种量相同,管理条件也一模一样。”

    团队研究不仅构建了苜蓿种质资源主要性状鉴定评价和育种技术体系,还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育种材料最多、圃系最健全、管理最规范的苜蓿育种基地。他们首次自主培育出22个高产抗逆新品系,繁育示范推广了一批新品种。其中,“宁科1号”和“宁科2号”已进入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在宁夏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观摩中,所有人都对这些新品系的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表现出极大兴趣。宁夏西贝农林牧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宁夏草业协会会长贾文娟说:“目前国内80%以上的苜蓿品种都需进口。如果把自有品系尽快推向市场,可有效降低成本,对于生产商而言是个重大利好。”

    “‘宁科1号’,是我们第一个‘国审’品种。”杨天辉介绍,该雄性不育系杂交种丰产特性非常突出,3年区试平均干草产量为每亩1342.9公斤,比对照材料平均增产21.47%,适宜在宁夏灌区种植。

    此外,耐旱高产综合种“宁科2号”、高产抗蓟马综合种“宁科3号”、高产耐盐碱综合种“宁科4号”,3年区试平均干草产量均表现优异。

    2020—2023年,高婷团队在宁夏苜蓿主产5县区,累计推广种植高产抗逆苜蓿品种72.5万亩。这些新品系在宁夏地区的产量,较国内外品种提高了10%—22.9%,为示范区新增了1.63亿元的销售额。

    作为宁夏3家优质牧草良种繁育基地示范企业之一,贾文娟称:“企业看到了非常大的希望,我感到很振奋。”

    “产业要发展,种业要振兴。农科院这一项目成果,为宁夏乃至西北同类型区奶产业及肉牛肉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品种保障。”宁夏畜牧工作站副站长张凌青表示,现有成绩来之不易,未来发展任重道远。

    高婷希望在科技厅、农业农村厅等部门一如既往的支持下,构建更加开放共享的苜蓿育种平台,建立产、学、研、推一体化的项目运行机制,让科研成果真正造福产业发展,增强民生福祉。

宁夏苜蓿高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