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不辍数十载 守得金色麦浪香

躬耕不辍数十载 守得金色麦浪香
2024年05月24日 03:08 媒体滚动

【留声机】

    ◎本报记者 张 晔  实习生 普京文

    眼下,江苏多地小麦开始扬花抽穗,再有不到十多天,就将开镰迎丰收。

    有一个人,牵挂了小麦一生,可惜,今年的夏粮丰收他看不到了。他就是被誉为“南方麦王”的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程顺和。

    4月10日20时20分,程顺和因病医治无效,在扬州逝世,享年85岁。

    他一生致力于小麦研究,育成了一个又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麦品种,获得多项奖励,却将功与名深藏。他总是告诫学生:“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一定要踏踏实实搞研究,不断提高小麦品质,为农民增收做点实事……”

    数十年如一日专注研究

    程顺和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食不果腹的饥饿感是童年时期的深刻记忆。他很早就懂得了粮食的重要性。因此农学成为程顺和填报大学志愿时的选择。

    1962年,程顺和毕业后被分配到泰兴稻麦良种场,参与品种选育工作。从秋播到夏收漫长的9个多月中,不管风吹雨打、烈日酷暑,程顺和都会按时出现在田里,观察、记录、测试种子。通过4年的艰苦付出,他培育出第一个小麦新品种——泰农1号。首战告捷,更坚定了他小麦育种的决心。

    1972年,程顺和被调到扬州地区农科所(今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事小麦育种和栽培工作。

    为了寻找小麦育种的突破点,程顺和长年累月“泡”在试验田、温室和实验室里。每个生长周期,他都要在浩如烟海的小麦材料中观察记录、选择鉴定。为了方便,他将住所选在了试验田附近。

    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程顺和全身心投入小麦育种和栽培研究,先后参与育成扬麦3号、4号,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等小麦系列品种40多个。其中,扬麦5号和扬麦158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

    扬麦158的育成初步解决了育种中让小麦兼具广适高产与抗赤霉病特性的难题。程顺和还在此基础上育成了我国首个抗赤霉病大面积丰产品种扬麦33。

    他提出构建“以广适高产育种为基础,滚动回交结合遗传标记的聚合育种为先导”的育种体系,将一系列抗白粉病新基因导入大面积种植的品种,育成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系列小麦品种扬麦13、扬麦15、扬麦30、扬麦34等。这些小麦品种作为长江下游地区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带主体品种被广泛种植。

    扬麦系列品种累计推广面积7亿多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下游小麦品种第四、五、六次大面积更换的主体品种。

    把论文写在麦田里

    程顺和一生育成了许多小麦新品种,人称“南方麦王”。但他却说:“有人说我是‘南方麦王’,我哪里是什么‘麦王’,我只想尽早回到田里,做一个默默的‘麦田守望者’……”

    在学生们的印象中,程老师对下田极为看重,经常忙成一个农民模样。有时天刚蒙蒙亮,学生们就见程老师身上围块隔露水的塑料布下田去了。

    他的学生张伯桥回忆,程老师带着他们与工人一起进行七八十亩试验田的人工播种。一行40多粒种子,一寸一粒要分布均匀,播种时需要半蹲,一蹲就是好几天。大家时常蹲不住了,就跪在地上,十分辛苦。到了夏季成熟期,程老师又会带着大家下田选种,共有上百亩的试验田,需要连续半个多月从早到晚站在麦田里,还要长时间观察麦种进行对比。

    2005年,因扬麦系列表现突出,程顺和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没有停歇,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每个课题都亲自参与。他常年戴着草帽、穿着背心在田间工作,平均每天工作超10小时。

    他总说:“我们科研人员首先要有明确的努力目标和强烈的责任心,我们的工作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是为中国粮食安全服务,现在研究经费和实验条件都比过去提高了一大截,我们应该做出更好的成绩。”

    程顺和57岁重新开始学习英语单词;59岁用近乎僵硬的手指练习敲打电脑键盘;61岁刻苦钻研国内最先进的分子标记技术……

    让育种事业薪火相传

    “在农业领域,能否在自己手中出成果并不重要,通过一代代科研人员的接力,提高粮食产量、质量,端牢‘中国饭碗’、保障粮食安全最重要。”程顺和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在数十年的小麦育种研究过程中,程顺和时刻不忘育种科技事业的薪火相传,倾力倾心地做好人才培养。

    曾有年轻学生不解地问他:“您的年纪都这么大了,好多研究至少要15年才有可能出成果,现在付出那么多是为了什么呢?”

    程顺和淡然一笑,语重心长地说:“年纪大了并不影响我做实验啊!陈道元(农学专家)先生以近八十岁的高龄仍每天坚持拿尺下田,为后人打基础。这是育种人的良心和责任,我们必须把这样的育种精神发扬光大。能否在我手中出成果并不重要,为你们打好基础才是我的最终目的呀!”

    言传身教育得桃李芬芳。如今,高德荣、张伯桥、张勇、刘大同等人在程顺和的培养下,逐渐成为小麦遗传育种新一代科研中坚力量。

    现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主任的高德荣由于在小麦育种领域的出色成绩,先后两次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22年还被评为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我们能有今天的成绩,都有赖于程院士这么多年来给我们打下的坚实基础。程院士在学术和做人上,都是我们的导师和楷模。”高德荣说,“下一步,我们将在程院士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既定目标,扎实推进各项研究和遗传改良工作,逐步实现优质高产、优质中强筋和优质弱筋抗病新种源的突破,全面提升我国小麦优质化率,从而实现遗传育种发展的终极目标——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让中国的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得健康!”

程顺和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