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坎

迈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坎
2024年05月24日 03:08 媒体滚动

    ◎杨春风

    2009年,应导师之“邀”赶来曲周并常驻科技小院的研究生有两名,即曹国鑫和雷友。

    一天曹国鑫正在示范田给玉米做例行检查,抬头忽见一个已经很熟络的农民王京贵,正骑着三马子(三轮机动车)从地里出来,拉着满满一车玉米棒子还有他喜盈盈的媳妇。

    曹国鑫惊讶不已:“京贵哥,你咋收了?”

    王京贵停下车子:“快过来,小曹,来看看我今年这棒子有多大个儿!”

    曹国鑫看了,急得跳了脚:“哥!不是跟你说了等我让你收时你再收吗?”

    王京贵挠了挠头:“嘿嘿,我看玉米秆子都干巴了,叶子也黄透了,棒子都耷拉头了,就收了。寻思你挺忙的,就没跟你打招呼……我们年年都是一见这么着就收的,你长吉大哥、秋臣、起运他们也都在收呢。”

    曹国鑫从拿在手里的玉米棒子上搓下几颗粒子来说:“这又是你们的‘经验’ 呗?可是现在真没到收的时候啊!京贵哥,你看看,看见这粒子背面的这条白线没?这叫‘乳线’,乳线消失了才算彻底成熟了,产量才是最高的,可现在这乳线离粒子尖还差这么一大截呢!这表明玉米秆的养分还在继续往粒子里转移呢,也就是粒子还在灌浆呢。这个时候你就收了,一亩地至少得损失几十公斤!”

    曹国鑫又抠掉那颗粒子底下的部分,举给王京贵看:“看见什么了?”

    王京贵有点儿蒙:“啥也没有哇!”

    曹国鑫说:“啥也没有就对了,这也证明还没熟透呢!如果熟透了,这里就会有一层黑色的薄壳,叫‘黑层’,黑层就相当于一个盖子,把粒子的输入口给封住了,粒子里面的养分跑不出来,玉米秆的养分也进不去了,这才代表灌浆结束了, 产量才基本定型了。”

    王京贵服气了!

    曹国鑫又灵机一动,乘胜追击:“哥,你想不想知道你要是都这么早收回来, 究竟会损失多少粮食?……那我得在你家地里做个试验……很简单,这棒子你千万别再收了,等我说收时你再收,收之前我每天都上你家地里掰几穗棒子,回去测测重量,咋样?”

    曹国鑫跑到村委会,跟村主任说明了这个情况。村主任当即打开话筒,一口浓郁的曲周方言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在袅袅的炊烟中响彻了整个村庄——

    大家注意了,注意了!紧急通知啊!农大的小曹啊,发现棒子还生得很嘞,现在收回来是要减产的!先不要收,等等再收,等小曹啥时候说收了,大家再收,要不可就减产了,可就糟蹋了粮食呀,这半年的辛苦都撂在里面了!下面,小曹把怎么看棒子熟没熟的方法告诉大家,大家都等会儿再忙活,都注意听听啊……

    之后,曹国鑫再去示范田,或者到王京贵的地里掰玉米棒子的时候,都会被很多村民拽住,拽到自家地里给看看棒子到底熟透了没有。有时候他也会撞见个别村民仍在自顾自地掰收棒子。撞见了,他就会赶过去规劝,并把辨别之法再告诉他一遍。

    就这么见一户,劝一户,告诉一户,几天过去了,曹国鑫终于欣喜地发现很多农民都能辨识得很准确了。

    在王京贵家地里的试验,从9月21日持续到了10月3日,玉米的千粒重也从331.4克增加到了384.8克,增加了16.1%。曹国鑫据此细细算了一笔账:如果王京贵在9月21日那天把玉米全收了的话,那么他家的9.8亩地将要减产800公斤, 相当于损失了1.5亩地的粮食。当年科技小院至少使1万亩的玉米推迟收获一周以上,意味着避免损失56万公斤粮食!这个数字把曹国鑫自己都惊到了。

    随后,曹国鑫将试验数据进行了整理,将试验结果发表在科技杂志上,同时形成一份翔实的报告,递交给曲周县委县政府和农牧局。报告指出,“仅此一项晚收技术就能带来近10%的增产。全县玉米播种面积近40万亩,如果都能采用这项技术,可增产2000万公斤”。

    报告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2009年的冬季大培训中,曲周县农牧局、科技局的技术人员就配合科技小院的师生,将玉米晚收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增产技术在全县进行了入村培训,使其得到全面推广,进而在2010年就得到了全县范围的普遍应用。曹国鑫、雷友也已在2009年9月26日双双被聘为了白寨乡农技员。

    其实,这项适时晚收技术并不新鲜,农业农村部早就对黄淮海平原地区的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提出了晚收晚种建议,并大加倡导,明确表示这是一项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可惜的是,曲周农民并无从确定究竟何时采收才算“适时晚收”,以至于只能仍旧遵从于经验。

    此次经历让曹国鑫意识到,很多时候真不能简单粗暴地说农民固执、农民不想或不愿应用新技术,那么说是不符合实际的。实际上很多好的新技术农民并不知道如何应用,尤其是不理解应用这项技术的个中奥妙。如果他们理解了个中奥妙——就像理解“乳线”“黑层”的奥妙那样;如果他们知道了如何应用——就像知道了需要等到“乳线”消失、“黑层”显现再采收玉米那样,他们也是肯把经验撂在一边的。所以,充其量只能说农民在面对新技术之时分外谨慎,而这份谨慎也是不难理解的,毕竟农民“这半年的辛苦都撂在里面了”。

    这也就意味着,在农技推广过程中,仅仅靠“通知”“倡导”是远远不够的。

    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坎,往往也不是农民对经验的固守,而是没有其他力量足以打破他们的经验。

    由此,曹国鑫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四零”(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服务的紧要性与必要性。

    (本文节选自报告文学《田间逐梦——科技小院15年助农实践》,有删改。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棒子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