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守正创新 中华文明开放包容

中华文化守正创新 中华文明开放包容
2024年05月24日 01:07 新快报

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主论坛举行,嘉宾就“中国式现代化与新的文化使命”分享交流

5月23日,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主论坛在深圳举行,来自全国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新的文化使命”这一主题,深入交流探讨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机遇、挑战、模式和路径等,为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凝聚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文堂:

中华文明坚守本根、

海纳百川、与时俱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李文堂以《文化主体性的坚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逻辑》为题发表演讲。“缺乏文化的创造力、缺乏自主知识体系,这些都是文化主体性的缺失。”李文堂认为,文化主体性的缺失,会导致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精神独立性甚至是文化主权的丧失。

他表示,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就在于坚守本根、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文化生命力与文化创造力,本质上是坚守文化主体的创造性,具有历史主动性的精神,不同于受到外来刺激而被动的文化反应。他强调,中华文化的主体是道德性文明,具有道济天下、经世济民的精神,这种力量是政教关系紧张的西方文明所不可能成功的,也是现代西方某些奉行的无道德的政治学所无法理解的。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

自信与包容是中华民族

现代文明气象的最好写照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以《中华文化的品格风貌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气象意蕴》为题发言。“回顾中华文明历史,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造就了中华文化独特精神和先进品格。”王博表示,中华文化的先进品格,集中体现在守正创新的精神气质、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在他看来,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体,连续性是中外学者共同承认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造成这种连续性原因有很多,但不容忽视的是守正创新的精神气质。

他进一步说,守正的核心是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自觉传承,创新的实质是在守正前提之上对时代问题的回应。王博表示,中华民族始终立足于文化主体性,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多元文化因素,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最后,他谈到人类文明从来不是单一的,发展道路从来不是唯一的。道路和文明的多样性丰富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正是自信与包容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气象的最好写照。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

文化主体性是实现

中华民族精神独立的前提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以《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为题发言。林尚立表示,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是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独立的前提。强调文化主体性,是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独立的、自主的前提,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根基。中国共产党在上百年的伟大实践中,全方位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塑造了力量。

林尚立认为,当今世界进入了数字时代,这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时代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时代机遇,秉承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积极主动地应用网络信息数据带来的新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创新研究方法,拓展学术事业,开辟新的学术领域,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创新数字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

敦煌文化遗产

蕴含开拓、共生与人文精神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作了主题为《敦煌文化遗产的智慧启示》的演讲。她介绍说,无数无名的打窟匠、画匠、塑匠,在公元4-14世纪—千年间持续开拓创造了敦煌莫高窟,使其成为举世无双的佛教石窟艺术群,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宝库。

樊锦诗表示,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中华文明多方面的精神标识,呈现着中华民族坚强刚毅的开拓精神、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共生精神、中华文明济世安民的人文精神。“通过提炼、展示、弘扬和传承敦煌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向国际展示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文化形象等都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她说。

樊锦诗指出,挖掘弘扬敦煌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开拓精神、共生精神和人文精神,有利于我们感悟祖先的智慧、感知民族的精神,树立文化自信,赓续历史使命,守护并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汪晖:

中国文明以共同成长的形态

持续丰富发展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汪晖以《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与多元一体的文明进程》为题发表演讲。在发言中,他回顾了过去五千多年来,中国多元一体的文明进程。他指出,多元一体意味着中国文明不是建立在单一文化、单一民族甚至单一文明之上,而是建立在既包含着多种体系、又富于弹性的一个社会之上。中国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不同于单方面的吸纳和包容,也从未以取消多样性为目的,而是以共同成长的形态持续丰富发展。

汪晖表示,中国历史不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竞争和融合,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力量。他期待,中国通过焕发古老文明的新活力,探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精神价值,为世界探索出一条和平发展之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贡献力量,这也是中国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

寻找自身的发展道路

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正确道路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以《文明的生成、延续与现代化转型》为题发言,并从文明的产生和扩散、文明的延续和断裂、现代文明转型与古老文明“回归”三个方面,阐述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路径的思考。他指出,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深刻改造,“如果细看世界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人们会非常惊讶地发现,正是那些人类最古老文明的中心所在地,包括中国、印度、伊朗等等,创造了现代化最突出的成就。我把这样一个现象称之为文明的回归,即以现代化为手段,完成文明的转型。”

“寻找自身的发展道路,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的正确道路。”钱乘旦表示,在将近20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艰苦奋斗、前赴后继,通过几代人不懈努力,为中国现代化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也表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仍待继续,在今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一定会继续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樊锦诗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