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生物物种清单来了

2024年中国生物物种清单来了
2024年05月23日 06:25 中国科学报
张润志/摄

红袖蜡蝉。

宋会强/摄

白枕鹤。

王科/摄

白黄鹅膏。

林秦文/摄

吉氏白点兰。

■本报记者 冯丽妃

5月22日,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与合作者在中国生物物种编目研讨会上发布了《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版》(以下简称2024版名录)。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4版名录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55364个,其中物种141484个、种下单元13880个,较2023版新增6423个物种和267个种下单元。

“2008年,我们第一次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时,总的物种数是45000多个,今年已经增加到原来的3倍多。”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克平说,该名录从全国层面回答了“生物多样性有什么”的基础问题。

领跑的动物物种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平表示,从首次名录发布至今,经过17年的迭代更新,最初领跑名录的植物物种,已经被动物物种取代。

2024版名录中,动物部分共收录73862个物种及种下单元。其中,昆虫及无脊椎动物数量在动物部分占比最大,达60769种。动物部分新增4045个物种和159个种下单元,是2024版名录中新收录物种数量最多的类群,尤其是昆虫纲鞘翅目,新增3275个物种,有效填补了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的空缺。

此外,植物部分共收录47474个物种及种下单元,真菌部分共收录27807个物种及种下单元。此外,名录还包括原生动物界2503个物种及63个种下单元、色素界1968个物种及413个种下单元、细菌界463个物种及6个种下单元、病毒655个物种及150个种下单元。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每年都更新生物物种名录的国家,名录提供的生物多样性核心基础数据,对开展创造性保护、促进国际合作、履行国际公约等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工程师、生物物种名录编辑组成员林聪田说。

分类学待“抢救”

2008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与合作伙伴组织300多位专家,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公开发表的中国生物物种数据,发布了17个年度的生物物种名录。

“17年来,名录中生物物种数量的巨大飞跃说明,我们的团队在传承上是比较成功的。”马克平说,最初,生物物种名录相关工作仅有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姚一建等3位科学家在组织;如今,该名录编辑团队已经换了一批年轻人,不仅将这件事情延续下去,而且工作很出色。

生物物种名录的编辑工作还在吸引更多的科学家。去年,林聪田就收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董亚杰发来的一封“自荐”邮件,信中称:“目前的生物物种名录很少有陆生软体动物的种类,如果这项工作还没有开展,我的团队可以整理出约200种蜗牛名录。”

尽管成绩很多,但会上多位参与编辑工作的科学家表示,仍有许多工作待做,比如分类学就亟待“抢救”。

“生物物种名录看上去比较简单,但其背后是分类学家的努力和支持,否则这件事情是做不成的。”马克平说。

作为支撑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基础性学科,我国生物分类学发展面临困境。如同濒危物种一样,目前我国生物分类学者数量急剧减少。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每个物种类别都需要评审专家审核,但由于分类学者在减少,很多物种类群无法找到适合的专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纪力强说。

他表示,中国是唯一一个按照国际“物种2000”的标准,每年对节点内分布的所有物种进行信息整合的国家,但目前我国生物物种名录中还有很多空白点,因为缺少分类学者,不得不另想办法来弥补和完善。

今年,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名录编辑组只好从全球生物物种名录“导出”分布在中国的竹节虫目物种名录以填补空白。

中国生物物种研究“走出去”

此次研讨会上还公布了2023年中国科学家新发表的重要生物物种类群的情况。其中包括新增脊椎动物93种,昆虫新分类单元989个,植物新属14个、新种235个。

2023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枢强命名了171个新分类单元,继续蝉联“世界上发现蜘蛛新种最多的人”。2016年至2023年,他命名了1349个新分类单元, 占同期发表世界蜘蛛新分类单元总数的19%。

李枢强介绍,2023年全世界344位学者发表蜘蛛1个新科70个新属1240个新种,其中94位中国学者发表33个新属507个新种,为全球之首。在全球2023年命名的蜘蛛新种最多的前30位学者中,有13位中国学者。

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学者发表的这些蜘蛛新种,除了来自中国,还来自越南、缅甸等11个国家,显示出在蛛形纲研究领域中国学者正在走向国际。

“当前,中国生物物种研究正在向外延伸。”马克平表示,2015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主导的“亚洲植物数字化计划”,已经与多国专家建立了合作,完成亚洲48个国家/地区的植物名录初稿。目前,更多机构正在参与其中。

“未来,通过多方合作建立的温带亚洲植物数字化平台,我相信会使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进来,让中国生物物种研究‘走出去’。”

生物中国科学院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