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围绕巴以冲突,法国开始远离其西方盟友

观察 | 围绕巴以冲突,法国开始远离其西方盟友
2024年05月22日 19:35 新京报网

在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宣布正申请对以色列和哈马斯领导人的逮捕令后,以色列及其西方盟友国家纷纷对其决定表示谴责,美国总统拜登更是称申请逮捕令的决定“令人愤慨”。

值得注意的是,法国外交部的表态使它在西方国家中显得较为特殊。当地时间5月20日,法国外交部称,法国支持国际刑事法院及其独立性,支持在任何情况下打击有罪不罚现象。

有美媒分析指出,这一表态标志着法国与其西方盟友(尤其是美国)的立场出现重大分歧。

“与西方盟友出现重大分歧”

当地时间5月21日,法国外交部长斯特凡纳·塞茹尔内和以色列外交部长伊斯雷尔·卡茨共同在巴黎出席了一场纪念法以建交75周年的活动。

在活动中,卡茨直接向塞茹尔内喊话,要求他“大声而明确地宣布,无论国际刑事法院的权威如何,检察官的决定对你和法国政府而言都是不可接受的”,并补充道,这正是以色列在世界各地的朋友都在做的事,这也是以色列对法国政府的期望。

卡茨所指的是前一天,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卡里姆·汗发表声明称,他正在向国际刑事法院申请对包括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内的两名以政府高官和三名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领导人的逮捕令。

资料图:法国外交部长斯特凡纳·塞茹尔内。图/IC photo资料图:法国外交部长斯特凡纳·塞茹尔内。图/IC photo

在美国、英国和意大利都发声批评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这一申请的同时,法国外交部发布了一份声明,与他们的立场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法国支持国际刑事法院及其独立性,支持在任何情况下打击有罪不罚现象”。法国外交部指出,就以色列而言,将由法院的预审分庭审查检察官提出的支持其指控的证据后,再决定是否签发这些逮捕令。

声明中还写道,法国数月来一直对必须严格遵守国际人道主义法发出警告,“尤其是在加沙地带,那里的平民伤亡人数之多令人无法接受,人道主义援助也缺乏”。

法国外交部的表态明显与以色列其他西方盟友不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指出,法国是少数愿意对以色列采取更强硬立场的西方国家之一,这一声明标志着法国与其西方盟友(尤其是美国)的立场出现重大分歧。

“眼下出现分歧并不奇怪。”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对新京报记者指出,原本在欧洲内部针对这轮巴以冲突就有两派意见,一派强调哈马斯的突袭,将其定义为恐怖袭击,另一派更加看重巴以问题数十年的复杂纠葛。随着冲突持续,加沙地带出现大量伤亡。虽然法国在一段时间里经历了政策摇摆,但现在以法国为代表的一派逐渐占据多数,认为“两国方案”是解决巴以问题的最终出路,从道义上来说,也应该更多支持弱势一方,即巴勒斯坦。

另外,就法院机构本身而言,崔洪建补充道,国际刑事法院最早就是欧洲国家极力促成的,主要体现的是欧洲国家的价值观,坚持人道主义,美国不是国际刑事法院的成员,态度上一贯也较为反对国际刑事法院。本身欧洲国家和美国在此问题上就有较大分歧。

或许是出于以色列方面的压力,在发出声明后的第二天,法国外交部的态度有了微妙的调整。塞茹尔内开始强调,哈马斯是发动2023年10月7日突袭的恐怖组织,而以色列是一个民主国家,但在进行一场并非由自己发动的战争时,必须遵守国际法。

马克龙曾因亲以立场遭批

在这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初期,法国总统马克龙发表全国讲话,声称与以色列“毫无保留团结一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指出,他立即因过于亲以色列的立场遭到批评,被指责打破了法国的传统立场。从历史经验上看,相对于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法国更容易接受阿拉伯国家的关切。

当时大约有12名法国驻中东和北非国家的大使签署了一份联合备忘录,表达了对马克龙在巴以冲突立场上的不安。法国《费加罗报》形容这是“法国在阿拉伯世界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姿态”。

“马克龙的政策让法国外交政策‘难以辨认’。”法国驻伊拉克和突尼斯前特使伊夫·奥宾·德拉·梅苏齐埃指出,从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到希拉克执政期间,几十年来,巴以问题一直是法国外交政策的一个结构性因素。

资料图:法国总统马克龙。图/IC photo资料图:法国总统马克龙。图/IC photo

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西奈半岛、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以及戈兰高地等。随后,法国戴高乐政府对以色列实施武器禁运,待到希拉克执政时期,他还主张呼吁承认巴勒斯坦国。

有分析称,然而在过去20年里,法国外交政策慢慢偏离了过去的既定原则,虽然没有放弃解决巴以问题的“两国方案”,但其确实“褪色”了。在这段时间里,几任总统都在靠近以色列。

据法新社报道,有部分声音担心,法国已经失去了寻求以平衡方式解决巴以冲突的形象。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认为,法国与美国结盟,几乎无条件支持以色列。

不过,崔洪建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说法,“事实上,法国并不是完全亲以色列的立场,只是在巴以问题上保持‘动态平衡’,即会实时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对巴以问题发挥影响。”

法国调整立场或与国内局势有关

在新一轮巴以冲突开始后,随着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开展空袭并推进地面行动,马克龙又开始试图平衡局面,呼吁停火,并加大了对加沙地带的援助。一名法国外交官表示,就此来看,马克龙回归了法国在巴以冲突上传统的“平衡”立场,既捍卫以色列的生存权,同时也与阿拉伯国家保持联系。

在人道主义救援方面,法国除空投物资给加沙地带外,还部署了直升机航母改造成的医疗船,治疗撤离到埃及的受伤的巴勒斯坦人。美国与埃及、卡塔尔以及以色列官员还曾在巴黎举行过秘密会议,讨论停火和释放人质的问题。几名法国官员匿名表示,这证明法国有一定的影响力。

法国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调整或与国内局势有关。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法国有近50万犹太人口,是欧洲犹太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该国也是欧洲穆斯林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约有500万穆斯林。

巴以冲突持续的时间越长,对于法国社会的影响也会越大。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指出,法国有着庞大而严重分裂的穆斯林和犹太社群,法国社会像是一个紧张局势的火药桶,过去几个月里,马克龙几乎每周都在试图维持国内的和平局势。

根据法国内政部数据,在这一轮巴以冲突开始的5个月里,法国的反犹太袭击增加了1000%。“每一次巴以紧张局势升级,法国的反犹太事件就会增加。”研究人员马克·赫克说。

法国穆斯林群体的生活同样受到困扰。民意调查数据显示,66%的法国穆斯林表示感到在社会生活中受到歧视。智库“Terra Nova”研究员哈基姆·埃尔·卡鲁伊指出,很明显,伊斯兰极端恐怖主义加剧了这个问题,因为人们都很害怕。

除社群矛盾外,法国政坛也变得更加极化。法国尼斯大学政治学教授文森特·马蒂尼指出,法国正在出现两个不可调和的阵营,右翼和极右翼更加亲以色列,尤其是由勒庞领导的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此举被视为与其反犹太历史保持距离,而左翼更加亲巴勒斯坦。

中东媒体分析称,法国境内“伊斯兰恐惧症”和反犹太主义同时增长,巴以冲突的持续加剧了法国内部局势的紧张。因此,马克龙现在被迫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既不激怒穆斯林,又不疏远犹太社区,以避免加剧内部两极分化,同时努力恢复法国失去的影响力。

即便法国想要在巴以问题上发挥影响力,但其发挥的作用始终有限。崔洪建指出,目前的主要前台角色是美国,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实际上限制了法国乃至欧洲发挥更大的作用。眼下法国将自己的立场调整为:在道义上维护人道主义准则,倾向于支持弱势一方,在行动上力促和谈,尽早停止冲突。从法国的利益看,马克龙并不希望巴以冲突进一步影响欧洲内部安全和经贸活动。

新京报记者 栾若曦

编辑 张磊 校对 张彦君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