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玛花开幸福来!凉山州知识产权助力乡村振兴采访纪实

索玛花开幸福来!凉山州知识产权助力乡村振兴采访纪实
2024年05月22日 15:59 中国知识产权报

  凉山不“凉”,这里园区林立、瓜果飘香,已成为一片产业发展的热土;凉山不是一座“山”,这里天青水净、文旅火热,已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高地。

  近日,本报记者跟随中国报业协会、四川省报业协会、中国共产党凉山彝族自治州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国主流媒体助力乡村振兴大会暨“‘彝海结盟地 五彩大凉山’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彝乡行”活动,走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下称凉山州),近距离感受知识产权为凉山州带来的文化之韵、产业之变、乡村之美。

商标为笔 绘就“好丰景”

  从高空俯瞰凉山州,大片雪白的“湖泊”反射着阳光,散发夺目的光彩。

  这些“湖泊”,其实是连片的果蔬种植大棚。近年来,凉山州充分利用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等气候特点,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商标品牌,为当地乡村振兴贡献知识产权力量。

  在凉山州昭觉县四开镇好谷村的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里,6000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大棚明亮洁净,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农民在一排排蔬菜间穿梭忙碌,一箱箱印有“虹谷拉达”等商标的蔬菜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

  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董事长廖伟向记者介绍,该园区通过土地流转、安置群众入园务工等方式,强化联农带农作用,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村民则日且6年前将家里的13亩土地流转后,自己留在园区打工,除去流转土地的租金,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2023年,园区接收务工7.6万人次,务工收入达679.05万元。

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农民在蔬菜棚内穿梭劳作。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农民在蔬菜棚内穿梭劳作。

  在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里,记者还看到了很多商标富农故事:昭觉县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利用互联网等渠道宣传、销售“月城晓蓓山珍”品牌产品;昭觉县叶思阳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建立了昭觉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打造出“大美彝风”品牌……

  在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展示的系列产品包装上,很多贴上了“大凉山”商标。2010年起,凉山州农学会开始对“大凉山”进行商标布局并开展相关品牌建设活动,着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迸发“大凉山”品牌在当地农业建设中的澎湃动能。近年来,凉山州不断完善“大凉山”品牌创建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保障措施等,逐步形成了规范统一的“大凉山”品牌包装标准。经过十多年的品牌打造,“大凉山”品牌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截至2023年10月,获得授权使用“大凉山”商标的产品数量已超过1600个,印有该商标的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地标赋能 结出“兴农果”

  “凉山州的苦荞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年产值约20亿元,凉山州因此被誉为‘苦荞麦之乡’;会理石榴种植面积约40万亩,每年实现综合产值约50亿元……”谈起凉山州的地理标志产品,凉山州市场监督管理局三级调研员杨国勇如数家珍。

  “凉山州的17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0多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都在这个表格里了。”杨国勇向记者现场展示了一张表格,上面详细记录了凉山州的地理标志保护情况。

  目前,凉山苦荞麦的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是全国苦荞麦分布最集中、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苦荞麦年均产量约15万吨,居全国首位。

  打造地理标志品牌是凉山州发展苦荞产业的重要举措。2013年1月,凉山苦荞茶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8年2月,凉山州昭觉县农技站提交了“昭觉苦荞麦”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申请,于2019年12月注册公告。

  有了品牌,苦荞成为地标兴农的重要抓手。昭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吉布拉一向记者介绍:“我们县一家从事苦荞产品销售的企业,获得授权使用‘昭觉苦荞麦’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有力带动了农民就业,2023年为2000多户苦荞种植户增收300多万元。”

  记者行走在凉山州冕宁县的广袤乡间,这里处处有美景,村村有产业,果蔬产业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冕字招牌”,油橄榄正是其中之一。

  走进冕宁县宏模镇优胜社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油橄榄基地。2011年,冕宁元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春福在实地考察冕宁县的气候、土壤和地理条件后,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了致富的“绿果果”。十几年来,林春福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周边乡、村、社区5000户共2万余人加入油橄榄产业。

  2019年12月,冕宁县产业科教站提交了“冕宁橄榄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申请,于2021年10月注册公告。有了地理标志品牌后,冕宁橄榄油实现“出凉出川”,助力农民鼓起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

当地企业工作人员正在介绍地理标志产品冕宁橄榄油。当地企业工作人员正在介绍地理标志产品冕宁橄榄油。

  5月的凉山州会理市,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万亩石榴园好似穿上了“红色新装”。如今,石榴产业已成为会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2007年6月,会理石榴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近年来,依托地理标志品牌,石榴果成为农民增收的“幸福果”,石榴树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树”。

  会理现代农业园区所在的古桥村,主要种植石榴树,2023年,该村共种植石榴1.8万亩,产值达2亿元。该村依托古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探索村企合营模式,带动本村劳动力100%实现就近务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2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5万元,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农户超200户。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粗放发展到品牌运营,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在地理标志品牌的“加持”下,一个个地理标志产业在凉山州开花结果,富了农民,美了乡村。

文旅添彩 唱好“振兴曲”

  在采访期间记者看到,凉山州沿途蓝花楹热烈绽放、三角梅压满屋檐。红的、蓝的、紫的……一抹抹亮眼的色彩,为当地“彝海结盟地 五彩大凉山”文化旅游特色品牌添上了绚丽的一笔。

  从凉山州打造“夏季清凉·凉山真凉”“冬季暖阳·凉山不凉”特色品牌,到辖区各地、各主体申请“彝海”“螺髻山”等商标并推出各具特色的商品、服务……凉山州在“文旅强州”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邛海畔的凉山州西昌市大石板古村里,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身穿彝族传统服饰,在村中穿行、拍照。“这家咖啡馆原来是村里的牛圈。”“这家民宿曾是打米房。”大石板社区妇联主席肖文婷告诉记者,近年来,大石板古村深入挖掘地理位置优势和历史文化底蕴,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为龙头,引进多家知名民宿品牌,在民宿和餐厅的设计中融入了独特的土坯房文化、茶马文化,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个性化文旅体验。如今,全村共有民宿、客栈超200家,400多户村民参与经营,平均每户年收入超3万元。仅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该村便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

大石板古村,游客身穿少数民族服饰“打卡”拍照。

  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以前居住的土坯房十分低矮,没有窗户,而且进出门需要俯身,很容易碰到头。2019年春节前,他们一家搬进了新房。新房宽敞明亮,还有空余房间开设小卖部。他有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再加上经营小卖部、养西门塔尔牛和种植农作物,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去年,他家的家庭收入超过10万元。如今,他家的新房子和老房子都成了旅游景点,让游客在对比中感受山乡的巨变。

  行走在三河村的特色产品展销中心,直播销售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件件印有“环太”等商标的特色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各地,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离开昭觉县时,记者注意到,道路周边已经架起了高高的桥墩,一条崭新的高速公路正在修建中。相信交通进一步改善后,当地的各项产业将发展得越来越好。

  五彩凉山,知识产权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接续上演,村美、民富、业兴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文字:冯飞 赵俊翔 图片:赵俊翔)

(编辑:刘珊)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