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起“金窝”孵“金蛋”

垒起“金窝”孵“金蛋”
2024年05月18日 02:33 媒体滚动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本报记者 雍 黎

    近日,重庆峰极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峰极”)的电气火灾智能防控系统被纳入2023年度重庆市第二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目录,并在我国多地开展试点。这一成果的取得,正是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重庆高新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个缩影。

    科技成果转化是最重要且颇具挑战性的“最后一公里”。重庆高新院畅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培育全流程渠道,解决科技成果“从哪来、怎么评、如何育、怎么用、怎么退”五大难题,推动一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保姆式服务让科研团队“拎包开店”

    “我们这套电气火灾智能防控系统,有效解决了民用供电系统中电气火灾多发易发难题。”峰极创始人熊小伏教授介绍,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在重庆市推广应用,在工业园区、学校、物业小区等重点区域超2.1个点位进行24小时的在线监测,成功预警电气故障信息1.3万余条。

    5年前,作为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的熊小伏,手握着多个电力领域的专利,却苦于无处转化。“当时我们有技术,但没有资金,没有市场。”熊小伏说。

    2019年,重庆市出资成立重庆高新院,为深化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融通对接,希望能让科技成果带动产业发展,将一个个“金蛋”孵化为一只只“金鸡”。

    当年,刚成立的重庆高新院找到熊小伏团队,邀请项目团队整体“入孵”研究院,以专利技术作价1116万元入股。此外,熊小伏团队现金出资484万元,累计占股80%,并由研究院现金出资400万元,占股20%,以共同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的方式实施转化。

    “以往,政府部门主导的研究院决策较慢,可能跟不上市场变化。”重庆高新院规划发展部部长林培思说,他们通过合股发展,让入孵企业“占大头”,研究院当好“保姆”,做好各类保障,让科研团队“拎包开店”,企业安心从事成果转化。

    初步实现在孵企业成活率100%

    针对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产业生成能力不强等问题,重庆高新院采取市场化方式运营,推出“孵化+推广+迭代”全生命周期培育模式。

    科技成果走向产品普遍存在工程技术差的问题,重庆高新院搭建共享中试平台,不断将新产品新技术试验出来、检测出来、生产出来,并将标准制定出来。

    “我们自主研发的OD18全球超薄技术、硅基新材料显示模组技术等均处于国际顶尖水平,已获得相关发明专利十余项。”重庆文理学院李璐教授说,他们团队曾经拥有全套银纳米线透明导电薄膜的生产技术,不过当时迈向市场还差“火候”。

    2020年7月,重庆高新院与李璐团队合作,共同成立重庆鼎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旺”)。重庆高新院搭建了银纳米线透明导电薄膜中试线,并协助鼎旺实现样机试制、产品研发,推动其产品快速走向市场。

    针对新产品在市场推广时遇到较大阻碍的情况,重庆高新院成立营销中心,通过专业的团队协助初创公司分析市场偏好,并主动协调政府资源,推进合作项目,打开销售市场。

    重庆大学孙跃教授从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拥有无线充电相关发明专利100余项。瞄准无线电能传输的市场需求,重庆高新院与孙跃团队开展项目合作,成立重庆华创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创”),并积极与大型国企、行业名企进行新产品新技术对接。重庆首个无线充电无人驾驶观光车、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产品……新的应用场景不断推出,转化为新的场景经济点。“这解决了我们科研人员不懂市场营销的大问题。”孙跃感慨说。

    除了峰极、鼎旺、华创,重庆高新院已经成功孵化了57个“硬科技”项目,培育出了4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实现在孵企业成活率百分之百。

    “我们瞄准的是具备发展潜力的‘硬科技’,要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林培思说,重庆高新院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实验室和重点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打造科技成果“蓄水池”,同步推进“存量+增量”科技成果转化。目前,研究院已储备可转化的高科技项目2000余项,不断提升产业本地生成能力。

研究院重庆市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