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保护补偿条例》让生态保护主体吃下“定心丸”

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保护补偿条例》让生态保护主体吃下“定心丸”
2024年05月17日 17:11 红星新闻

5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生态保护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有关情况。

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表示,我国地域辽阔,有960万平方公里,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在国际上总体偏弱,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都不太足,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出台《条例》,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保护长效投入制度体系,有利于让生态保护主体吃下定心丸,全力保护青山绿水。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 图据国新网▲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 图据国新网

郭兰峰介绍,《条例》一共6章33节,分三个方面:一个是财政纵向,就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还有一个地区间横向补偿,也就是流域之间、区域之间的政府间补偿;还有一个方面是市场机制补偿。

郭兰峰介绍,《条例》第一章首次明确界定生态保护补偿的概念。第二章是财政纵向补偿,希望能用法规的形式稳定保护投入的基本盘,突出有为政府作用。《条例》用法律的形式,把这些投入固定下来,给社会一个稳定预期,同时也是对政府的一种约束。另一方面,强化区域主体功能,将一些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纳入补偿范围,从而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区域格局。第三章是地区间的横向补偿,重在加强区域治理联动,织密织牢保护合作网络。这几年,流域相关的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实践,探索出一个横跨各重点流域,纵贯省市县乡村的全方位、多层次横向补偿机制。这些好的经验,用法律法规形式明确下来,上升为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郭兰峰介绍,第四章是市场机制补偿。各类企业、社会组织都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社会资金是政府投入的有益补充。《条例》遵循市场规律,明确提出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补偿路径,通过推进资源环境权益交易,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保护补偿基金等多元化方式,动员和汇聚各方面力量,实现生态产品需求和供给的精准对接,提高生态产品价值。

郭兰峰提到,第五章是保障和监督管理制度,重在完善配套政策。比如,建立生态保护补偿统计体系。另外,还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绿色金融,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为补偿机制市场化提供标准规范。同时,《条例》也明确了补偿行为的违法情形和法律责任,为补偿机制实施提供法治保障。

据悉,《条例》将于今年6月1日起实施。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吴阳 北京报道

编辑 张雪婵 责编 李彬彬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