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好县丨一头驯鹿背后的鄂伦春自治旗:58元狍角帽卖火了,鄂伦春族人终于“被看见”

游走好县丨一头驯鹿背后的鄂伦春自治旗:58元狍角帽卖火了,鄂伦春族人终于“被看见”
2024年05月15日 17:38 红星新闻
▲达尔滨湖景区。鄂伦春自治旗文化和旅游局供图▲达尔滨湖景区。鄂伦春自治旗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红星新闻记者|杨雨奇 主编|蓝婧

编辑|潘莉 责编丨魏孔明

横跨约4000公里,穿越大半个中国,今年“五一”,刘女士一家4口把目的地选在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对她来说,这里不仅是县域旅游的新晋网红小城,更是阔别近30年的家乡。

刘女士是鄂伦春族人,幼年时便随家人南迁,距她上次回乡已过去十几年。婚后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也从未踏入这座北方小城。在他们这个小家,“鄂伦春”仍是陌生的远方。

于大多数人而言,总人口不过万的“鄂伦春族”并不知名。直到今年1月哈尔滨旅游爆火,鄂伦春族人头戴狍角帽,身穿狍皮衣,手牵驯鹿在哈尔滨中央大街巡游的视频出圈,这个少数民族才终于“被看见”。

随之而来的是游客的旅游热情。不少年轻人避开大城市人流,在这个“五一”来到鄂伦春小城,打开了县域旅游的新盲盒。

1

东北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鄂伦春族是世居我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截至2021年,鄂伦春族总人口仅9168人。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其中3047名鄂伦春族人都生活在鄂伦春自治旗。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鄂伦春族便走出森林定居,1952年鄂伦春自治旗建旗以来,他们便和其他民族杂居生活。

现年67岁的葛奶奶,曾因外界对鄂伦春族的不熟悉招来不少“麻烦”。她告诉红星新闻,前些年她到外省求医,在病历信息民族一栏写下“鄂伦春族”时,有医务工作者会反复向她核对:“这是个什么民族?字是这么写的吗?……”

但旅游热让一切悄然改变。住在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多布库尔猎民村(下称猎民村)的葛奶奶,家门口就成了旅游热地。来到这里的游客不会再问她“鄂伦春”三个字怎么写,也没有人再对她身上的狍皮衣感到疑惑。

“我从没见过这么多外地人来这儿,也没想过我们的家乡会成为大家的乐园。”葛奶奶知道,家乡火起来是沾了“尔滨”的光。

作为鄂伦春自治旗7大猎民村之一,早在2011年多布库尔猎民村便已建成景区。但十余年过去却始终未现游客爆棚的场景。猎民村景区负责人刘峥告诉红星新闻,直到近些年“县域旅游”兴起,去年七八月这里才迎来旅游旺季,一度创下单日游客过万高峰。 

“或许单日游客过万对比其他城市景区不算什么,但作为面积仅有19.2平方公里的小村子,吸引到这么多游客已是奇迹。”刘峥说。在哈尔滨爆火带动鄂伦春出圈后的今冬,游客在网上咨询进村旅游的人数也比过去翻了几番。今年“五一”假期,由于天气还未转暖,本该是旅游淡季,但猎民村每日仍有数百游客。用刘峥的话来说:“5月还有外地游客来,几乎是过去不敢想的事。”

鄂伦春族在网络出圈后,也让不少鄂伦春族的年轻人成了网络名人。多布库尔猎民村的驻村工作人员吴健美,就借“尔滨热”之际推介家乡文旅,她个人运营快5年的抖音账号,终于在今年1月一炮而红,她的@鄂伦春小甜账号至今点赞数已过百万。

“因为鄂伦春民族被看见,我们的文化被看见,所以这片土地终于等来了游客,这里的年轻人也终于等来了机会。”吴健美说。

▲小狍角帽文创产品。鄂伦春自治旗文化和旅游局供图▲小狍角帽文创产品。鄂伦春自治旗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2

“被看见”的狍角帽,带来了新机遇 

县域旅游出圈背后,属于鄂伦春的旅游热潮也正逐渐显现。红星新闻记者从鄂伦春自治旗文化和旅游局获取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鄂伦春自治旗接待游客179万人次,同比增长108.14%;今年5月1日至5日,当地接待游客4.83万人次,同比增长58.65%。

尽管5月并非鄂伦春的旅游旺季,但城市热度仍为这里带来了客流。当地有名的景区嘎仙洞在这个“五一”变得热闹非凡。该景区一名工作人员介绍称,“五一”节前后,景区日均客流超万人。除参观承载鲜卑民族文化的嘎仙洞,不少人也为驯鹿而来。“因为中央大街巡游,大家看到了驯鹿,所以游客们想来和驯鹿互动,拍照打卡。”这名讲解员说。

▲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景区▲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景区

民俗旅游热潮不仅为景区创造经济效益,也让无人问津的非遗产品走到聚光灯下。

猎民村的葛奶奶凭借从小学会的桦树皮制作技艺,在景区摆摊卖工艺品,均价不过百的桦树皮盒,让她在这个“五一”多挣了好几千元。

作为桦树皮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过去葛奶奶手工做的桦树皮盒子并不易售出。但随着鄂伦春民族文化的走红,如今桦树皮盒子深受游客喜爱。

在县城出圈中看到非遗传承希望的,还有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族狍角帽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吴玲芝。因为狍角帽、狍皮衣的走红,她开设的公益培训班在近一年里多出不少新学员,也有不少游客到店体验做一顶帽子,缝一件衣服。

▲红星新闻记者对话鄂伦春族狍角帽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吴玲芝▲红星新闻记者对话鄂伦春族狍角帽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吴玲芝

2008年,鄂伦春狍皮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为宣扬非遗制作技艺,年逾60岁的吴玲芝自费租下工作室免费教授技法,但多年来学员并不多,坚持者更是寥寥无几。直到狍角帽等仿制工艺品在网络火热,吴玲芝的工作室随之热闹起来,她希望能从中找到更多新非遗传承人。

如今,当地的民族店铺也迎来了新商机。当地售卖各类鄂伦春手工艺品的“七彩鹿工坊”今年新开通了网上店铺,58元的小狍角帽工艺品卖向了全国各地。

该工坊负责人白丹告诉红星新闻,哈尔滨火热出圈后,她的店铺销售额比往年翻了3倍多。从全旗旅游总收入来看,去年全年鄂伦春自治旗旅游收入达25亿元,同比增长476.04%。今年“五一”假期实现旅游收入6129万元,同比增长55.1%。

“狍角帽正成为外界认识鄂伦春族的一个标识,它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客人,也创造出新市场价值。”鄂伦春自治旗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亮告诉红星新闻,今年初不少义乌企业专程到鄂伦春洽谈合作,希望能批量化制作销售小狍角帽等工艺品。而在张亮看来:“这何尝不是一顶帽子带动旅游,让民族拥抱世界的新契机?”

3

热度并非偶然,只因“太想被看见” 

太想被更多人“看见”,几乎是鄂伦春小城里每个人的心声。而为了“被看见”,这个小城一直在等待机遇。

终于,一名网红自发穿着鄂伦春民族服饰在哈尔滨蹿红,成了流量的引爆点。作为多布库尔猎民村驻村工作人员的吴健美,在“尔滨请来鄂伦春族”话题出圈的第3天,便和另一名鄂伦春人@虎伦贝尔赶赴哈尔滨,为城市宣传进一步造势。

为趁热打铁,当地又组成十余人的小分队,上至白发老人下至十来岁小孩,他们穿着全套民族服装乘高铁来到哈尔滨,手牵驯鹿巡游的视频在网络传播。从那时起,吴健美运营多年的账号@鄂伦春小甜终于收获了几十万粉丝。

为了让鄂伦春的文旅出圈,张亮告诉红星新闻,这些年鄂伦春自治旗通过举办全国射箭邀请赛,与北京、黑龙江等地联动推广旅游线路和产品等方式助力文旅发展,今年还将承办内蒙古青少年射击锦标赛。当地不少年轻人义务充当文旅推介官为家乡宣传出力。但从效果看,都比不上这次借“尔滨”出圈。

“不是没有想过做城市营销,但小县城没有太多经济支持,钱得花在刀刃上。在努力之下,越来越多游客来到鄂伦春,今年‘五一’假期就有广东、安徽、北京、上海、澳门等地以及巴基斯坦等国的游客到来。”张亮告诉红星新闻,作为文旅局的主要负责人,为了解各地游客的不同需求,她有时还会在景区做导游,在场馆做讲解员。

“我们太想被看见,但更希望脚踏实地。欣慰的是,这一年多来家乡旅游热度慢慢提高,激励着当地年轻人投身到特色民宿、民族服饰制作、文创产品开发的产业中来。”张亮说。

4

“富贵”来临,县域旅游亟待破局 

和大城市、其他火爆的县城旅游比起来,时至今日鄂伦春的旅游数据也不算亮眼。无论是携程旅游统计还是途牛旅游数据,排名前十的县域旅游热城中,鄂伦春均榜上无名。

“泼天富贵来时,还得问问自己能不能接得住。”大杨树镇党委书记白鹏英告诉红星新闻,在今年冬季鄂伦春火热出圈之际,不少外地网友纷纷在网上留言,希望到多布库尔猎民村旅游体验“做一天鄂伦春人”。面对突然降临的大量游客,白鹏英却“打起退堂鼓”。

她向红星新闻解释,一来考虑到冬季旅游的体验不比夏季,二来猎民村承载能力有限,因此白鹏英并未鼓励游客前往,而是告之实情,让游客谨慎选择错峰出游,某种程度上“劝退”了不少潜在客人。

县域旅游景区承载力不足,是包括多布库尔猎民村在内等大多数景区需要直面的问题。该景区负责人刘峥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虽然发展资金有限,我们仍在不断提升住宿和餐饮接待能力,不断增强全国各地游客的体验感”。

作为鄂伦春自治旗文旅局长的张亮也在采访中直言,鄂伦春机场目前的直飞线路有限,远方游客进入鄂伦春自治旗不得不转机;此外城中的特色民宿建设不足,公共交通仍待优化,种种因素都成为当地文旅发展避不开的破局难题。

但发展的脚步未曾停下,这个历史悠远、富有民族文化的小城被更多人看到后,如何借县域旅游破圈,仍需无数次挖掘尝试。

—END—

哈尔滨市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