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用电涨价”被辟谣背后,谁来决定电价

“居民用电涨价”被辟谣背后,谁来决定电价
2024年05月14日 18:59 新京报网

夏季用电高峰在即,一则“6月1日起居民用电涨价”的传闻迅速席卷关注。

5月14日,北京、上海两地国家电网95598热线工作人员均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未收到电价调整相关通知,“暂时未收到价格主管部门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也没有收到供电公司相关通知,电价调整信息应该是不属实的。”工作人员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一般来说,电价调整前,供电公司都会提前公示,建议以供电公司官方渠道公布的消息为准。

居民电价具体是怎样定价的?据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居民电价执行目录销售电价政策,即由政府定价。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贝壳财经记者,目前各地执行的电价标准实质均为阶梯电价与峰谷分时电价的复合,虽然各地具体细则有所区别,但思路均是如此。

实际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电价偏低,工商业电价偏高。近年推动居民电价改革的政策信号并不鲜见,但依然难以落地。业内人士认为,改革的趋势是必然的,但何时进行与如何进行尚未明确。

“居民用电涨价”传闻被辟谣,电价由谁决定

一则“6月1日起居民用电涨价”的传闻迅速席卷关注,并被多地辟谣。

5月14日,国家电网95598热线工作人员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目前未收到价格主管部门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也没有收到供电公司相关通知,电价调整信息应该是不属实的。

该工作人员表示,一般来说,电价调整前,供电公司都会提前公示,建议以供电公司官方渠道公布的消息为准。

作为居民消费中的一笔重要日常开支,居民电价是如何决定的?

居民电价并非由市场化决定,而是由电网企业保障供应,执行目录销售电价政策,换言之即由政府定价。国家发改委明确各地要优先将低价电源用于保障居民、农业用电。

至于每一度居民用电的具体价格如何确定,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贝壳财经记者,目前各地执行的电价标准实质均为阶梯电价与峰谷分时电价的复合,虽然各地具体细则有所区别,但思路均是如此。阶梯电价制度是按居民用电量的多少分段计价,峰谷分时电价则是鼓励居民合理安排用电时间,将较大的用电需求安排在晚间等供电充足、电价较低的时段。

北京市发改委2023年8月公示的北京市居民生活用电电价表显示,居民每月用电量划分为三档,电价实行分档递增。第一档电量为240千瓦时及以下的电量,电价标准为0.4883元/千瓦时(不满1千伏)和0.4783元/千瓦时(1千伏及以上)。

来源:北京市发改委官网来源:北京市发改委官网

国家电网公示的上海市居民销售电价表显示,上海市居民用电在采取阶梯电价的同时区分峰谷时段,居民用户在第一档0至3120千瓦时电量区间内,峰时段(6-22时)电价为0.617元/千瓦时,谷时段(22时-次日6时)电价为0.307元/千瓦时。

来源:国家电网来源:国家电网

由于居民用电的民生保障属性,多地电价已有较长时间未发生变化。

国家电网95598热线工作人员向贝壳财经记者确认,上海市居民用电目前继续执行2012年颁布实施的居民目录电价。

居民电价改革尚在路上

居民电价改革已是探讨多年的话题,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颇为不易。

2021年曾是近年居民电价改革政策信号最明显的一年。

国网能源研究院2021年3月发布的一份《我国电价的国际比较分析》显示,在国际上,与35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相比较,与新兴经济体国家相比较,与美国相比较,我国电价均处于较低水平。

该分析称,从居民用户销售电价看,2019年,35个OECD国家的居民电价平均为每千瓦时1.352元;我国为0.542元,仅占35国平均水平的40%,在36个国家中列倒数第二位。

从居民/工业比价关系看,2019年,35个可获得公开数据OECD国家的居民电价平均为工业电价的1.53倍;我国居民/工业比价为0.85倍,在36个国家中处于倒数第二位。

2021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答网民留言时回复表示,长期以来我国试行较低的居民用电价格,居民电价较大幅度低于供电成本,是因为工商用户承担了相应的交叉补贴。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电价偏低,工商业电价偏高。

“按照进一步深化电价市场化改革要求,下一步要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逐步缓解电价交叉补贴,使电力价格更好地反映供电成本,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形成更加充分反映用电成本、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居民电价机制。”发改委在上述回复中表示。

经历了铺垫后,2021年7月,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重点放在进一步完善峰谷电价机制,包括完善峰谷电价机制、合理确定峰谷电价价差、建立尖峰电价机制等,未涉及对阶梯电价各档电量和电价的调整。

居民电价改革之所以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据林伯强介绍,一方面在于居民用电涉及民生,较为敏感,另一方面在于目前居民用电量整体占比较小,相应的改革紧迫性较弱,如未来居民用电量显著提升,可以预见将倒逼政策进行改革。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92241亿千瓦时,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3524亿千瓦时,占比仅为14.66%,其余85.34%的用电量全部来自第一、二、三产业。

电价调整的传言虽被证实不属实,但能够引起广泛社会关注,或在于其推升通胀的可能性。

天风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宋雪涛5月撰文提出,自2016年以来,公用事业价格的波动较小,水电燃料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一直在-1.3%到4.5%左右的区间内波动。按照居民现金消费支出估算,水电燃料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在5%左右,其中电费是大头,电力、燃气、水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分别为3.9%、1%、0.2%。低波动和低占比,使得公用事业价格对CPI的贡献在过去往往不超过0.3个百分点。

宋雪涛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水电燃气等公用事业价格上涨,并不会推升通胀。其一就算数结果而言,公用事业价格对于通胀贡献极小,其二公用事业价格的上涨会由居民通过消费行为进行消化,例如减少使用量等。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朱玥怡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柳宝庆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