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 | 车企忙“赴约”致“出行拥堵” ,2024年将维持高热度

年鉴 | 车企忙“赴约”致“出行拥堵” ,2024年将维持高热度
2024年05月11日 22:03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刘健

国内汽车行业“内卷”严重,销量增长乏力,同时为顺应汽车行业“新四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的大趋势,各大车企纷纷拥抱出行市场尤其是网约车市场,成为网约车市场持续前行的新动力,并迅速导致这一市场实现了饱和。

展望2024年,预计将会有更多车企推出网约版新能源车,同时在资本的加持下,行业兼并重组活动将会活跃,好戏将不断上演,虽然整体市场增长空间有限,但整体热度不会衰减。

网约车市场供给持续增长

2010年5月,易到用车(北京东方车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并在9月开始提供北京地区预订用车服务,是中国第一个网约车平台,也是全球最早的网约车平台之一;1个月后(2010年10月),Uber(中文名为“优步”)也通过APP在旧金山开始提供网约车服务,并逐步成为全球性的网约车企业,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400多个城市。

两年之后,滴滴(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于2012年7月成立,9月正式上线,并于2016年完成了对国际巨头——优步中国的收购,进一步巩固了在中国网约车市场的优势,市场份额最高曾达到90%以上(2019年1季度),公司估值达到700-800亿美元。

从2015年开始,中国网约车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市场规模不断增长。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网约车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890亿元,2016年上升到1400亿元,2017年达到1700亿元,2018年突破2000亿元。

而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移动出行市场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网约车市场规模为3146亿元,较2021年下降1.38%。根据第三方咨询机构的预测,2023年我国网约车市场份额将突破3200亿元。整体市场规模处于艰难增长态势,同时也表明处于变盘的临界点。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统计,截至2023年12月末,全国共有网约车平台公司337家,较2022年末增加39家、增长13%;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人证)657.2万本,较2022年末增加148.2万本、增长29%;发放车辆运输证279.2万本,较2022年末增加67.4万本、增长32%。网约车市场供给仍保持大幅增长,这或许是整体市场仍然保持增长的最大原因。

车企成网约车市场最大供给方

近几年网约车快速发展的背后,有不少车企的影子。越来越多的车企由汽车制造商转变为互联网出行服务商。

奔驰将从汽车制造商转变为互联网出行服务商

——奔驰总裁蔡澈,2015年法兰克福车展

我想把丰田从一家汽车公司转型成一家移动出行公司

——丰田汽车社长丰田章男,2018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

宝马将转变为一个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科技出行公司

——宝马董事长克鲁格,2019年2月

车企提出转型出行公司的战略,如果自奔驰汽车算起,至今已有9年时间,而背后的支撑则是在“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汽车产业由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过渡,进而带来的汽车“新四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产业发展趋势。而出行产业本身就是将车辆共享化。

同时,这一转型不仅是国际知名车企的选择,也是国内汽车巨头的共识。2023年11月25日,在履新中国一汽董事长、党委书记88天后,邱现东给出了新管理团队的中长期施政纲领——中国一汽“531”规划纲要,其中的“1个定位”就是——用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创造价值的移动出行科技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一汽、东风、长安、上汽、广汽、北汽、吉利、长城等汽车集团,奔驰汽车、丰田汽车等国际车企在华子公司,以及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广汽丰田等合资车企,在国内设立了至少16家出行公司。

如果以出行公司参保人员数量来看,目前一汽、东风和长安三大央企联合出资控制的“T3出行”人数最多,达到903人;吉利汽车旗下的“曹操出行”人数为644人,排名第二。

2023年以来,享道出行也加快推动全国网约车业务布局,相继在柳州、沈阳、大连、乌鲁木齐等全国重要城市落地业务,2024年的目标是:坚持合规运营,在保持行业人车合规率第一平台基础上,业务覆盖国内100座城市,日均订单超过100万单。

不过,在行业内也有逆行者的存在:2018年4月13日,宝马汽车100%控股的“宝马出行服务公司”在成都注册成立,而4年之后的2022年4月11日,该公司被注销。

新能源车成网约车市场主力

网约车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主要市场。

根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提供的数据,2023年一季度,全国出租网约车销量14.39万台、同比增长29%,其中新能源出租网约车销量11.80万台、同比增长36%。预计一季度出租网约车销量全年占比15%左右,估算2023年全年出租网约车销量为96万台,其中新能源出租网约车销量为79万台。根据乘联会披露的数据,2023年我国乘用车以及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分别为2169.9万台和773.6万台,占比分别是4.4%和10.2%。

作为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比亚迪、广汽埃安不仅销量领先,更是网约车市场的主力品牌。有资料显示,2022年比亚迪网约车销量占比为6.9%,而根据其2022年销量(186.35万台)推算,其网约车销量约为12.86万台;如果2023年网约车销量占比不变,依据2023年销量(302.44万台)推算,其网约车销量约为20.87万台。

在2022年3月18日《广汽集团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曾提及 “广汽埃安销量中网约车占比约为 12%,其中 2%通过大客户渠道销售,约 10%为个人购买后作运营用途”。根据广汽集团产销快报,2023年广汽埃安的批发销量为48万台,如果网约车销量占比不变,预计为5.76万台。

不仅头部新能源车企倚重出行市场,很多销量并不高的乘用车企业也将出行市场作为增长的“新动力”。

2023年,一汽奔腾实现销量120666台,同比增长59.4%,创8年来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主要面对出行市场的NAT销量为24535台,占全部销量的20%;东风乘用车销量113679台,其中主要面对出行市场的风神E70销量为32096台,占全部销量的28%。

2023年,国内某自主品牌车企以2年后96折回购车辆为条件,将车辆投放至汽车租赁公司。可以说,低价购车的网约车公司、租赁公司,已经成为主机厂继4S店之后第二个清理库存的主渠道,这一基本面在2024年估计仍会维持。

市场饱和面临变盘点

根据交通运输部2021年至2023年的统计,2023年网约车订单总量为82.2亿单,较2022年增加12.5亿单,增幅18%,但仍低于2021年的83.77亿单。每名网约车司机的年度订单数分别是1688单/人·年、1292单/人·年和1559单/人·年,每台网约车的年度订单数分别是3974单/车年、3043单/车·年和3673单/车·年,单人(车)运营效率明显下降,网约车市场已处饱和状态。

鉴于这一市场形势,2023年,三亚、上海、重庆、长沙、温州等多个城市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行业风险预警”,部分城市“决定暂停受理网约车经营许可及运输证核发业务”。

从运营方层面看,目前国内出行公司普遍面临增产不增收的状态。以曹操出行为例,自2019年起至2021年9月,其营业收入从33.11亿元增长至48.67亿元,但是亏损金额也从16.14亿元增长至48.67亿元;截至2021年9月末,其净资产为-5.03亿元,资产负债率109.32%,经营活动产生净现金流为-8.47亿元,依然是“入不敷出”的局面。

在2023年3月29日举行的曹操出行“生而共享 优行未来”主题发布会上,曹操出行CEO龚昕表示“共享出行已经由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行业内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亟需探索发展新方向”。

网约车成汽车金融新战场

出行市场的扩张,同样离不开银行、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发挥的杠杆支持作用。

如滴滴平台上,就有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夏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国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海发宝诚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一汽租赁有限公司和广州广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等多家金融合作伙伴。

兴业银行杭州分行、昆明分行近期也先后为杭州荣浩、云南芳华聚行等网约车CP公司发放网约车贷款。另外,很多城商行(如临商银行)、农商行(烟台农商行、长沙农商行)等,也成为部分城市网约车金融的供应商,而其面对的网约车CP公司也多为区域性中小公司。

汽车金融公司以及车企系融资租赁公司的“政治任务”就是支持关联车企提升销量,因此,推出网约车金融产品、提升网约车销量,也成为比亚迪汽金、广汽汇理、一汽租赁、广汽租赁、创格租赁等重要的业务方向。

作为持牌金融机构,金融租赁公司近年来也加大了在出行领域的投放力度,国银金租、华夏金租、江苏金租、苏银金租、招银金租等多家金租公司均重视与网约车CP公司、汽车租赁公司的合作。以上市公司国银金租为例,近两年来,其与神州租车、一嗨租车等都有合作,与神州租车合作规模已经超过3万台;招银金租在大连设立大连招银汽车租赁,与神州租车合作开展经营性租赁,总投放金额将达到2亿元。

尽管汽车金融机构如此看好网约车市场,但是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首先是行业饱和导致的信用风险。目前,国内多个城市已经提示网约车饱和,由此而来的就是网约车司机收入下降,甚至不足以覆盖运营成本(油费、月供或月租),给金融机构带来还款风险。

其次是欺诈风险。当前,网约车市场充斥着“高薪招聘陷阱”,CP公司对网约车司机承诺的高薪基本无法兑现,而高薪承诺成为CP公司高价销售网约车、获得超额销售毛利的手段,导致购车司机进退维谷,退车无望同时无法足额还款,从而引发履约风险。

2024年网约车市场热度可期

虽然整体市场已经饱和,但从目前各方面来看,2024年的网约车行业仍将维持高热度。

首先是诸多出行公司纷纷计划进军资本市场。有消息称,2021年12月从美国纽交所退市的滴滴,计划在2024年重启上市,而上市地点大概率将选择在香港;广汽集团旗下的如祺出行,在2023年8月18日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2023年底,上汽集团旗下享道出行CEO倪立诚再一次透露了IPO的计划:2024年下半年筹备并启动IPO计划,到2025年,顺利完成IPO;一汽、东风、长安三大汽车央企共同投资的T3出行,此前已经历多轮融资,如果选择在2024年上市也不意外。

资本的加持将助推网约车行业新一轮的兼并重组的到来,进一步改变行业的竞争格局,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竞赛将进一步加剧。

其次,许多车企计划推出网约车产品。2024年比亚迪、广汽埃安销量目标分别是380万台和80万台,将比2023年分别同比增加78万台和32万台,增幅分别是26%和67%。而两家头部车企要实现销量增长,也意味着在网约车市场要继续保持份额领先优势,为零售业务“减压”。而对于奔腾、东风风神等年销10余万台的车企而言,出行市场更是马虎不得。另外,在2023年,吉利汽车推出首个面向共享出行的品牌——曹操汽车,上市了首款车型曹操60,并借助曹操出行平台投放。无独有偶,享道出行也联合五菱,推出五菱星光定制版网约车。2024年,预计将有更多车企联合出行公司(尤其是车企系出行公司),推出定制版车型。

2024年,汽车金融仍然是金融机构眼中的优质资产。一方面,汽车金融公司、车企系融资租赁公司,出于支持集团兄弟车企或者母公司汽车销量的角度,自然在网约车金融领域不会“撤火”,只是需要面对如何创新产品、防范风险;金融租赁公司向来不以零售业务为主要方向,而出行领域投放具备规模效应,自然不能舍弃;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待网约车金融的态度,存在最大的变数,如果面临重大风险,不排除商业银行会提前撤出。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