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DeepTech深科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院士、肖春雷研究员实验团队与张东辉院士、张兆军研究员理论团队合作,实现了对化学反应立体动力学的精准调控。
一方面,实验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种新方法,能够将让氢分子具有特定的量子态,同时将它的化学键调整到特定的方向。
实现了让氢原子和氢氘分子反应以受控的取向发生碰撞,从而能够精确地调控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结合这一主动调控化学反应的手段,为未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创造了新的机会。
另一方面,理论研究团队利用量子动力学计算,不仅精确复现了实验观测,更从量子力学的角度,阐明了反应的微观过程和机理。
实验与理论结合,让该研究在实验和理论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审稿人评价该研究是“反应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
揭开“黑匣子”:精确研究化学反应面临的挑战
在最简单的化学反应 H+H2→H2+H 中,涉及 3 个氢原子的反应。即使是这样一个反应,要精确地研究它,所面临的挑战也超出很多人的意料。
一方面,理解化学反应的关键在于,理解反应物旧的化学键如何断裂、产物新的化学键如何生成。
在时间尺度上,这个过程极快地发生,相应的时间尺度大概为飞秒或皮秒量级。
在空间尺度上,化学反应在原子水平上发生,如何直接测量以单个原子或分子形式存在的反应物、产物的状态和行为,也是极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以单个原子或分子形式存在的反应物和产物,也都具有特定的内部结构和相应的运动状态,而不能当成一个简单的质点。
例如,氢分子是两个氢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它的形状类似于哑铃。化学键则类似于弹簧,会发生伸缩,对应是氢分子不同的振动状态。此外,氢分子这个“哑铃”还会有不同的转动状态。
在氢分子和其他原子分子碰撞的过程中,不同的振动、转动状态的氢分子,具有不同的能量和运动形式。这些因素将对化学反应的过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此外,在氢分子和其他原子分子碰撞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它的“形状”和“结构”。
例如,另一个反应物从“哑铃”的中间进攻,或者从“哑铃”的某一侧进攻,碰撞的过程和结果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立体动力学效应的重点在于,反应物分子的空间取向对反应产生的作用。
长期以来,怎样通过分子的形状和空间取向,让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都能够被精细控制,是化学动力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之一。
用激光操控微观分子,实现反应物量子态和取向的精准控制
从 2010 年开始,该课题组开始尝试通过控制氢分子的初始振动状态,对其参与的化学反应进行调控。
2013 年,他们将氢分子(H2)的同位素分子(HD)振动激发到量子态(v=1,j=0)。其中,v 是 HD 分子的振动量子数,j 则代表了转动量子数。
该课题组发现,在 F+HD→HF+D 反应中,当 HD 分子振动起来后,反应会通过新的路径发生。有趣的是,如果以碰撞能量的形式给反应体系提供同样多的能量,反应也无法通过该路径发生。
而在 Cl+HD→HF+D 反应中,当 HD 分子振动起来后,反应会通过具有超短寿命的共振态发生,而这个共振态产生于化学键软化机理。
上文提及的两个重要研究,对应的相关论文分别于 2013 年和 2015 年发表在 Science[2,3],也为本次研究中的立体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但是,过去的研究中仍存在未被解决的科学问题。具体来说,彼时的实验中,HD 分子的空间方向是随机的。也就是说,HD 分子的化学键方向的分布,统计地看是处于一个各向同性的分布。
因此,当时无法研究分子的形状和碰撞的方向,在化学反应中扮演何种角色。
图丨两种碰撞构型的示意图。在 0.50eV 碰撞能下,两种不同碰撞构型的 H+HD→H2+D 反应的微分反应截面表现出明显差异(来源: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为了在实验上给予分子特定的空间取向,就需要让它转动起来。因此,在新的实验中,HD 分子不再是制备到量子态(v=1,j=0),而是(v=1,j=2)。转动量子数 j=2 表明,HD 分子是处于转动激发的状态。
肖春雷解释说道:“这就好比我们在太空中放置了一个陀螺,它的方向可能是随机的。
但陀螺一旦转起来,有了角动量以后,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由于动量守恒的作用,它的转轴方向不会发生变化。因此,陀螺不再是各向同性分布,统计地看,陀螺也就有了特定的取向。”
基于该原理,研究人员在实验上通过激光制备了具有不同空间取向的分子,并通过高分辨的交叉分子束实验,研究了 H+HD→H2+D 在碰撞能量分别在 0.50、1.20 和 2.07 电子伏特条件下的反应。
根据相关结果,他们发现,HD 取向的差别将会导致反应结果表现出显著的差别。
“只有制备出别人没有的仪器,才能看到他们看不到的现象”
虽然量子力学的框架已经搭建起来,在很多情况下,也能够基于量子力学对物理过程进行精确模拟。但需要了解的是,在化学领域中,目前还很难完全基于量子力学,来实现精确模拟和预测。
对于化学反应等复杂的体系,它们的薛定谔方程没有精确的解析解,只能通过数值方法,来近似地求解。要获得精准的结果,挑战非常大。
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中的反应,目前依然基于研究人员的经验和规则,来进行相关理解和预测。
反应动力学研究的目标,正是通过结合理论和实验把化学发展成为一门精确的、可预测的学科。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员从量子力学的原理出发,不仅能够精确地计算出反应路径、产物的角度和量子态等详细信息,还清晰地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机理,以及分子取向在反应过程起到何种作用的物理图像。
具体到应用领域,以药物设计为例,通常发展新药的过程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也需要研究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通过理论和实验的相互促进,发展出精确的理论,能够精准地模拟、预测各种药物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互相作用,将极大程度地降低药物研发成本和提升药物的设计效率,这也是反应动力学领域的终极目标之一。
肖春雷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大学三年级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杨学明院士课题组参观学习,当看到如此精密的设备,让他瞬间“眼前一亮”。
从此,肖春雷开始将研究重点放在利用交叉分子束方法和先进的激光技术,他在基元反应动力学的方向开展一系列实验研究,还在博士毕业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
此次研究中,实验上之所以能够实现重要突破,离不开他们自行研制搭建的高能量、窄线宽、高稳定性的光参量振荡器,它是实现氢分子高效振动激发的关键。
肖春雷表示:“杨老师多次教导我们‘只有制备出别人没有的仪器,才能看到他们看不到的现象’,我们这次的研究也再次印证了这句话。”
1.Wang,Y.et al.Stereodynamical control of the H + HD→H2+D reaction through HD reagent alignment. Science 379,6628,191-195(2023).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e7471
2.Wang,T.et al.Dynamical Resonances Accessible Only by Reagent Vibrational Excitation in the F+ HD→HF+D Reaction, Science 342, 1499 (2013).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1246546
3.Yang,T. et al.Extremely short-lived reaction resonances in Cl+HD(v = 1)→DCl+H due to chemical bond softening, Science 60,347(2015).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1260527
运营/排版:刘雅坤、何晨龙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