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播撒蓝色种子的他

一路播撒蓝色种子的他
2024年04月29日 06:25 中国科学报
受访者供图

李新正身穿潜水服,准备采集珊瑚礁样品。

■本报记者 廖洋 实习生 王冰笛

“同学们,你们知道生物的身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吗?”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所)研究员李新正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高中第一堂生物课。少年李新正听得入迷,思维的轮毂随生物老师的讲解不停转动。

从1981年考入南开大学生物系,40余年间,李新正始终在生物世界里不懈探索。近日,李新正荣获“典赞科普中国2023年度十大科普人物”,这是该奖项第一次颁给海洋生物学领域的科学家。

科普之路缘起何处

李新正的左手大拇指缺了一小截,突兀的伤口记录着他与标本馆的深厚情缘。

1996年4月,海洋所成立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室(以下简称分类室),委任李新正为研究室主任。

“那个时候,搞生物分类学研究的人越来越少,全国都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李新正介绍,“分类学是整个生物学的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海洋生物分类学面临着同样的局面,曾呈奎和刘瑞玉两位院士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后,极力抢救这个学科。”

于是,海洋所最年轻的分类学“后生”李新正担起重任,与17位同事从“垒地基”干起,成立分类室。几年后,新标本馆的建设又挂在了李新正心间。2002年的一天,他在协助标本馆搬家时发生意外,拇指被标本柜锋利的一角削去,鲜血喷涌而出。

十指连心的剧痛至今难忘,但他无悔为标本馆的付出。“标本馆就是分类学工作者的家当,搞分类学必须以标本为依据,保存好标本、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对科学负责。”

海洋所各个楼里,李新正来回行走的无数步,记录着这份执着和责任心。“那时,大脑里有两个空间,一个考虑海量标本的存放位置与种类,一个构思新的存放设计。”那一年,在海洋所一向是高产作者的李新正,只发表了一篇论文。他的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至今馆藏量已是亚洲第一的标本馆上。

作为首任分类室主任兼标本馆馆长,李新正介绍这些海洋“宝贝”时如数家珍。他总是想着法子,生动形象、不厌其烦地向前来研学的青少年作介绍。

“大家看这个像扇贝一样的大家伙,叫砗磲。”李新正两只手的手心相对,模拟贝壳合拢的形态。

“在海南岛采样时听渔民说,以前在海边的珊瑚礁上碰到很大的砗磲,他们把它拿回家,把周围的这些棱打磨光滑。”他再把两只手摊开,当作砗磲打开后的两半,一只手微蜷着手背隆起,另一只手比画着道,“它里面有个弯槽,可以装水,有的人家会用一半当作小孩的洗澡盆,另一半当猪的食槽。”

“去海洋所参观标本馆,一定要找李教授,他的讲解可有意思啦!”渐渐地,李新正有趣的讲解方式吸引了许多慕名上门“听课”的人,而他的科普之路也由此铺开。

用亲身经历作科普讲座

“1994年,我开始接触深海样品。我想,有朝一日要去深海看看,它们为什么会长这样。”2013年,经过五轮选拔,李新正成功入选我国第一艘载人深潜器“蛟龙”号首航的第一个科学家团队,成为出海的6位科学家之一。“去深海看看”的梦想果真照进了现实。

作为第一个乘“蛟龙”号下潜到3700米处开展深海科考工作的科学家,在海底的9个多小时里,李新正看入了迷。记录下来的图片和视频,被他放进了“乘着蛟龙探深海”主题科普讲座中。

李新正屡次被各地邀请专门讲述这段历程。这一讲就是200多场。从“神秘的海洋世界”到“乘蛟龙探险深海”等10余个科普主题,每次的内容都会根据听众的组成和新收集的问题做修改,甚至讲课的语气也在不停变化。

讲解“蛟龙”号的时候,李新正会停下来指着屏幕上的图片问:“大家猜猜,这些水手为什么到‘蛟龙’号顶上去?他们要干什么?”

几个活跃的同学大胆猜测,李新正笑着连连说不对,后排几个原本无精打采低着头的同学抬起了头,不由自主地加入了这场猜谜游戏。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的注意力悄悄被李新正凝聚、吸引。

“大家看,‘蛟龙’号上是挂着缆绳的,水手坐皮划艇到深潜器上把缆绳解开,‘蛟龙’号自由了才可以下潜。等下潜结束、浮到海面上后,水手需要再爬上来系上缆绳,将它回收到母船上。”台下,眨着眼睛好奇地注视屏幕的同学们,被带入了新世界。

在李新正的科普课堂上,科考的亲身经历,通过每次讲座中语言和图片的变化,被他“玩出了花”。

乘着科研和科普的“两翼”

“科研追求的是更高更强,攀登高峰;科普追求的是更广更宽,面向更多受众,打好群众基础,提高全民整体科学素养。”李新正说,“全民认识的自然现象越多、掌握的科学理论越多,科学研究的群众基础就越好,科研的起点和成果水平也就更高,能更好地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建设。”

在李新正看来,科研和科普是“两翼”。科学家做科普,能将一些前沿研究和理论知识传递给民众,这是独有的优势。

科普讲座中展示的图片都是自己在采样时拍摄的,每句话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打实的研究,这种让人更有身临其境之感的讲座,帮李新正收获了一众“粉丝”。

他在为《神奇图书馆——海洋X计划》作科学顾问时,在专家问答环节屡屡给出有趣易懂的答案,云南的小“粉丝”吴子承为此专门让父母带他从云南到青岛拜访李新正。听完李新正的科普讲座,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毕业的曲寒雪主动报考李新正的研究生,并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了硕博连读。

不过,即使了解李新正如何走上科普道路,有人还是会问:作为一位科研任务繁重、面向国际前沿的科学家,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坚持开展科普讲座?

最初开展科普讲座时,李新正收到的质疑声不绝于耳。有人说他“不务正业”,也有人觉得“大材小用”,还有人说他“为了挣钱”。事实上,讲课费远远抵不上他的路费。

在李新正看来,我国是海洋大国,却不是海洋强国,与其他领域相比,海洋科学的研究水平还不高,在科研领域只是“小学科”。“越是小学科越需要宣传,通过讲解它的自然规律、运作方式,才能让更多人认识到海洋的趣味性和重要性,提高对海洋科学的认识水平,从而热爱海洋、自觉地保护海洋。”说这话时,李新正神色十分郑重,支撑他坚持下去的是一份纯粹的对海洋及海洋科学的责任感。

用扎实的科研基础滋养科普讲座,在李新正的努力下,“阳春白雪”的海洋科研越发“平易近人”。谈起未来对这两条道路的规划,李新正希望在科研方面提高对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水平;在科普方面他则想多写科普书,“因为受众面比单纯的讲座更广,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海洋的真正魅力”。

怀着一颗热爱海洋的心,李新正盼望来时路上播撒的蓝色种子,能开出更多的花。

标本馆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