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防控没有“休止符”

疟疾防控没有“休止符”
2024年04月26日 06:25 中国科学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透过放大镜拍摄的按蚊标本。

■本报记者 张思玮

“疟疾在我国都已经被消除了,还要你们干吗?”

每次听到这句话,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员高琪都会认真地跟对方解释:“目前,我国主要疟疾流行区的传播因素尚未发生根本改变,传疟媒介依然存在。每年有数千例境外输入的疟疾病例。同时,消除疟疾后我国人群对疟疾免疫水平低,普遍易感。如果不持续关注和投入,很有可能导致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本地再传播。”

4月26日是全国疟疾日。国家疾控局确定今年的宣传主题为“防止疟疾再传播,持续巩固消除成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高琪再次呼吁,疟疾消除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仍需警惕其“卷土重来”。比如,美国、希腊、斯里兰卡等国家在实现消除后,疟疾都曾“死灰复燃”。

我国于2021年6月30日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无疟疾认证,但我国每年仍有数千例境外输入性病例、数百例重症疟疾、数十例因疟疾死亡病例,输入来源主要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和东南亚国家。

境外输入性疟疾为病例主体

疟疾是疟原虫感染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及大汗等,可伴脾肿大和贫血等体征。恶性疟发热不规则、病死率较高,间日疟和卵形疟常有复发。

我国曾是疟疾流行严重的国家,在过去的70多年里,我国成功将国内疟疾病例从每年约3000万例减少到零。“消除疟疾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传疟疾的本地传播被阻断至少连续3年,且已经建立起一个能够防止本地传播再次发生的监测反应系统。”高琪说。

近年来,随着我国外出务工、经商、旅游以及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人员日益增多,境外输入性疟疾已成为我国疟疾报告病例的主体。除云南边境外,我国的境外输入性疟疾以恶性疟为主,主要从非洲输入,占比超过80%,由其他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国家输入的疟疾病例则以间日疟为主。

“疟疾传播依赖传疟按蚊叮咬,疟原虫也需要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经蚊体内约14天发育后才具有传染性。因此,只要能及时发现输入性病例,并在两周内杀灭具有传播可能的感染性按蚊,就有可能阻断疟疾的传播。”高琪说。

提升监测与处置能力

将输入病例的及时发现作为防止再传播的关键措施有一个重要前提——医疗机构的传染源发现能力以及疾控机构的疫情监测和处置能力。

但随着我国消除疟疾工作的进展,本地传播的疟疾病例迅速减少,很多临床医生对疟疾诊断的意识不强,缺乏对境外输入性疟疾的识别经验,常不能及时发现疟疾病例并进行实验室确诊。

而境外输入恶性疟的临床症状和病情远比我国本土疟疾病例复杂和凶险。“境外输入恶性疟病例的病情进展较快,一般发热5天以上未能及时诊治就可能迅速转为危重型恶性疟。”高琪表示。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曹俊向记者介绍,江苏省在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后,每年对1/3区市和县(市、区)进行全面的疟疾防控能力评估,通过每三年一轮的“考试”,来检验和保持全省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的能力。

“消除疟疾达标考核好比高考。考完之后大部分考生的状态是什么?不管老师、家长怎么强调保持学习能力,都是徒劳的。同理,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后,如果只是口头反复强调保持防止输入再传播的能力,其实收效甚微。如果我们过一段时间就拿出一套试卷检验学习效果,结果肯定不一样。”曹俊说。

实际上,在政策和技术层面,我国制定了《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管理办法》和消除疟疾后防止输入再传播技术方案,指导全国开展相关工作。但记者在采访调研过程中了解到,我国部分省级医疗机构的输入性疟疾诊治能力不尽如人意。另外,疟疾消除后的风险评估、防止输入再传播的技术方案也不应完全“复制”消除阶段。

加强抗疟药品研发

目前疟原虫对大部分抗疟药物都产生了抗药性。“我们发现,部分境外输入性恶性疟患者采用复方青蒿素类药物按规定疗程治疗后,体内疟原虫未能被完全清除。”高琪直言,“中国原创、享誉全球的青蒿素,我们还需进一步研究好、用好。”比如,有些地区将青蒿素作为预防用药大规模使用,这无疑会增加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的耐药性。

曹俊告诉记者,目前中国青蒿素原材料占全球供应量的85%以上,但中国青蒿素相关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不足15%。

“我们需要对青蒿素药物进行统筹研发与产业设计,既要研究青蒿素对疟原虫敏感性下降的机理,又要深入挖掘青蒿素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潜能,同时要学会向世界讲好青蒿素的‘故事’,解决其‘走出去’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高琪说。

目前,全球正处于防控疟疾的重要关头。实现消除疟疾的国家将面临本地疟疾传播媒介和境外输入疟疾长期并存的局面和挑战。曹俊认为,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抗疟合作,交流疟疾防控经验,并为全球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抗疟产品。

疟疾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