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八号迎“80后”乘组,专家称很快会见到90后航天员,去太空旅行有身体门槛

神舟十八号迎“80后”乘组,专家称很快会见到90后航天员,去太空旅行有身体门槛
2024年04月24日 19:12 红星新闻

4月24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已瞄准北京时间4月25日20时59分发射。

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公开亮相,乘组由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组成,叶光富担任指令长。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的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表示,将抓紧研究推动国外航天员以及太空游客参与空间站飞行。发布会上还透露了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进展、第四批航天员即将完成选拔等诸多信息。

24日,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均为“80后”,非常年轻。等神舟十八号发射后,我国的第三批航天员中就已经有6人进入过太空了,而现在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已基本完成,未来或许会很快见到“90后”航天员,而且可以期待第三批航天员中的指令长的出现。

▲新闻发布会现场 据新华社▲新闻发布会现场 据新华社

神舟十八号乘组均为“80后”

专家:相信很快会看到第三批航天员中出现指令长

4月24日召开的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林西强介绍,目前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已基本完成。第四批航天员入队后,将和现役航天员一起实施空间站后续任务,并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林西强介绍,我国第二、三批航天员全程参与空间站建造任务,已成为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主力。

神舟十八号乘组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的简历也被公布。指令长是1980年出生的叶光富,为第二批航天员,李聪、李广苏均为第三批航天员,分别出生于1989年10月和1987年7月,三人均为“80后”。其中叶光富执行过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李聪和李广苏都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叶光富(中)、李聪(右)、李广苏 据央视新闻▲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叶光富(中)、李聪(右)、李广苏 据央视新闻

红星新闻梳理后发现,此次神舟十八号发射升空后,叶光富将成为我国第5位2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我国第三批航天员中,也将有6人实现“飞天梦”。

2021年10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成为入驻中国空间站的第二批航天员,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乘组返回地面。这次是叶光富在返回地面两年多后,再次出征太空。

▲航天员叶光富 据央视新闻▲航天员叶光富 据央视新闻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航天员训练的整个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只能自己摸索,几乎没有太多国外经验可以借鉴。我国航天员的培养已经通过前几批,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训练也更加科学,所以未来的航天员培养会少走很多弯路。

杨宇光介绍,特别是我国的第二批7名航天员,遇到的时机也非常好,目前已经全部上过太空,叶光富这次也将是第二次实现太空之旅。“这次继续积累经验,未来就可以担任更重要的角色,我相信将来很快能看到第三批航天员里面有指令长的出现。”

游客想去太空旅游

或将进行野外生存等训练

林西强在发布会上称,2020年,我国完成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其中包括航天驾驶员、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三种不同类型共18名航天员。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目前,选拔工作已基本完成,不久将正式对外发布相关信息。“下一步,还将抓紧研究推动国外航天员以及太空游客参与空间站飞行,不久的将来中国空间站一定会迎来更多不同身份的新成员。”

在随后召开的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上,航天员叶光富表示,中国空间站已全面建成,真诚欢迎国际同行一起探索浩瀚宇宙。

▲图据央视新闻▲图据央视新闻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季此前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人类进入太空回望地球或者看到更远的宇宙,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格局。希望未来除了宇航员、科学家,还能有更多的人进入太空,比如可以让作家、艺术家去太空旅行,在太空创作。

杨宇光告诉红星新闻,相比于几十年前的飞行器,我国目前的飞船舒适性已有很大进步,飞船在一次次使用中改进。我国此前已经有过将载荷科学家带入太空的经验。“比如桂海潮,虽然我们对载荷科学家的身体上的考核标准要比航天员低一些,但是桂海潮本身很优秀,所有科目都通过了,很多项目也是以航天员的标准来完成的。”

杨宇光表示,具体我国载人飞船什么时候会出现太空游客,还需要按照执行机构的计划来进行。“不过游客想进入太空旅行肯定是需要一定的身体门槛,这些可以参考国外一些已经实施过太空旅行国家的例子,需要进行一定的身体训练。”

杨宇光称,其实飞船在一般发射、返回情况下,很多人的身体是能够承受的。“但是我们要考虑一些特殊情况,比如遇到紧急逃逸、紧急返回等情况时,可能身体需要承受10个G左右的超重值,普通人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还有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去操纵设备。而太空游客需要进行一些野外生存训练等,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载人登月不再遥远

专家:将极大推动中国科学技术整体发展

林西强在发布会上还介绍,目前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主要飞行产品均已完成方案研制工作。此外,文昌载人月球探测发射场建设全面启动实施,向全社会公开征集载人月球车、月面载荷方案,正在进行竞争择优。

林西强提到,相比空间站任务,登月任务中航天员需要训练掌握“梦舟”飞船和“揽月”着陆器正常和应急飞行情况下的操作,月面出/进舱,1/6重力条件下负重行走,月球车远距离驾驶,月面钻探、采样和科学考察等技能。

杨宇光表示,载人登月可以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中国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这不是一两项独立的科研成果,可以说这是一个全系统的升级,背后需要极大的工业支撑,带来的回报也会是非常丰厚的。

杨宇光举例说,当年美国登月后带回380多公斤的月球样本,这些样本相关研究直到今天还在继续。“几十年前进行的登月成果,到现在还在持续输出它的价值。”

红星新闻记者 付垚 实习生 史子潇

编辑 郭宇 责编 官莉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