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雕一刻传古韵 一蓝一白总关情

一雕一刻传古韵 一蓝一白总关情
2024年03月29日 12:17 中国知识产权报

  蝶扑莲花、丹凤朝阳、钟馗赐福、河伯西行……当蓝色的粗布遇上白色的印花,简单素朴的一蓝一白,瞬间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古风古韵。那栩栩如生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神话人物,仿佛可以从蓝印花布上走下来,与你“布”期而遇。

  这是江苏省邳州市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人王如坤创造的艺术世界。一方小小的蓝印花布,却融合了民间传统的绘画、版画、剪纸、印染等多种艺术形式。一雕一刻传古韵,一蓝一白总关情,为了传承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这项技艺的版权开发与保护,他默默坚守,这一守就是七十多年。

  抢救古印花版

  邳州地处苏北,和鲁南交界,盛产棉花和蓝草,民间纺织印染比较发达。“邳州无二行,铁匠和染坊”,宋元时期,当地染坊已遍布乡村街巷,并孕育产生了蓝白相间的花布,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邳州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踏进王如坤的小院,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座白色的两层小楼,这是王如坤的儿孙们为他设计建造的蓝印花布展览馆,还有一排灰色平房,是王如坤的染坊,院子则是他晾晒花布的地方。王如坤告诉本报记者,王家的蓝印花布印染始于其高祖父,至今已有160余年。生于1950年的王如坤,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印染蓝印花布技艺,成为第四代传人。

  凭着对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痴情与守护,凭着对印染技艺传承的使命与责任,王如坤抢救了百余片祖传的明清至民国时期的蓝印花布印花版和染坊用具,又从邻村染坊艺人手中抢救了数十片印花版,藏于自己的床铺下,日夜守护以防破坏,才使得200余片印花版保存下来。

  进入王如坤的蓝印花布展览馆,记者的目光就被四壁挂着的大大小小雕刻精美的印花版吸引了。“雕刻印花版是印染花布的第一道工序,印花版上的图案会印染在蓝布上,因此花版的美观与否直接影响到蓝印花布的效果。”王如坤告诉记者,墙上这些残破的发灰发黑的印花版,就是自己当年抢救出来的祖传印花版,那些色泽均匀、图案清晰的印花版,则是自己这些年新雕刻的。

  蚩尤、伏羲、凤凰、雄鹰、兰花、牡丹……各种造型丰富、雕刻精美的印花版让人目不暇接。王如坤介绍,邳州蓝印花布图案的花型一般以动物纹样和植物花卉纹样为主,也有简洁的几何图形,质朴素雅。自己是一名教师,从小就对书画和雕刻感兴趣,因此,雕刻这些印花版对自己并不是难事,但是要制作一张好印花版也很不容易。要先在一种比较厚的硬纸上绘出图案,然后用祖传工具一点一点进行雕刻,最后将刻好的印花版放在桐油里浸泡、晾干,这样防水耐用,便于保存。有时候,一张造型复杂的印花版,他需要埋头雕刻四五天。

  坚守传统技艺

  “完成印花版的雕刻,就要开始制作防染浆。防染浆是用石灰和黄豆粉制成,黄豆粉一定要是新磨出来的,放久了就难溶于水,影响染布的效果,和石灰的比例也要刚刚好,多了容易掉,少了不好刮。”王如坤介绍。

  防染浆制作完成,就要开始刮浆。王如坤取出一方白色棉布铺好,将一个兰花图案印花版压在布上面,又盛出一些米白色防染浆,刮在印花版上,镂空的兰花图案里就被防染浆填满了。慢慢揭起印花版,一朵完美的白灰浆图案就刷印好了。

  接下来就该染色了。王如坤取出一大盆用蓝靛草汁调制而成的染料,盛出几大勺放进一个木制大染缸,进行多次搅拌,直到水面泛起小泡沫就搅拌均匀了。王如坤将刮好浆的白布放进染缸浸泡,约15分钟后取出,漂洗,再浸泡,反复入染5次,一方兰花图案的蓝印花布就形成了。“在染缸浸泡的时间越长,次数越多,蓝色就越深,只有反复入染和氧化,才能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王如坤说。

  染好颜色后,就需要晾晒。晒干后用刀将覆盖在蓝布上的防染灰斑刮去,白色花纹图案就显现了,一方蓝印花布就完工了。

  “防染浆里含有土豆粉,温度太高容易发酵,再加上蓝靛草也有生长季节的限制,蓝布的晾晒对光照、温度、湿度等也有一些要求,因此,我制作蓝印花布一般都只在春秋两季。”王如坤说。

  非遗传承之困

  由于邳州蓝印花布具有1000多年的历史,汇集了民间纺织、雕刻制版、染色、染料制作配制、民间绘画、民间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对我国的传统印染工艺、民间风土人情、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2009年被列入第一批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王如坤成为邳州蓝印花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如何将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下去?王如坤一度面临难题:儿女和孙辈都离开村子在城市安家立业,一年难得见几次面,如何能学会印染技艺?后来,离家较近的女儿王学云在每年印染季回家给父亲帮忙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印染技艺,成为蓝印花布的第五代传承人,这才解了王如坤的心结。

  更大的难题在于推广。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使得蓝印花布产出量有限,无法满足推广的需求。而且由于使用植物染料和传统技艺生产,纯手工制作,蓝印花布的色牢度不稳定,不同批次同样图案的花布,也可能呈现出一些差异。再加上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仅靠家族力量很难实现。种种因素,使得蓝印花布的推广困难重重。

  “这些年,我也在不断尝试进行创新和改进,坚持的总原则就是守正创新。”王如坤解释说,“守正”就是保持传统技艺不变,“创新”是将蓝印花布内容进行丰富和扩展,如将汉画图纹、京剧脸谱、民间故事、甲骨文等融入刻版及印染中,给传统花布赋予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色彩,还扩展了蓝印花布的用途。除了传统的制作服饰之外,还可做蓝印花布衍生品,如汉画、脸谱等可以做室内装饰。目前,王如坤设计印染的品种已超过300余个,进行作品著作权登记25件。不少学校来王如坤的展览馆开展研学活动,每年接待大中小学生2000余人次。(本报记者 吴艳)

  (编辑:刘珊)

传统技艺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