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3月22日消息 3月2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批准发布了7项量子信息领域国家标准,量子测量领域国家标准实现了“零的突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国盾量子等产学研各方力量参与其中。系列标准的发布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量子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有望助力量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上述标准包括全国量子计算与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78)归口管理的《量子测量术语》、《单光子源性能表征及测量方法》、《原子重力仪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光钟性能表征及测量方法》、《量子精密测量中里德堡原子制备方法》、《精密光频测量中光学频率梳性能参数测试方法》6项量子测量领域国家标准,以及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85)归口管理的1项量子通信领域国家标准《量子通信术语和定义》。
据悉,首批量子测量领域国家标准提供了量子测量领域的基本术语和定义,规范了光学频率梳、光钟、单光子源、原子重力仪等核心产品性能测试方法和里德堡原子制备方法,为我国量子测量领域科技、产业、标准化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量子通信术语和定义》国家标准,是我国首个关于量子通信术语的正式标准,有助于量子通信的推广和应用,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量子信息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通过制定标准来推动产业化进程、抢占国际话语权,已成共识。在政策、技术、产业各方推动下,中国在量子保密通信、量子计算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已取得多项突破。202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国盾量子等单位参与下,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领域首个国家标准相继发布。但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我国的公共基准和标准发展仍有不足,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参与度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此次首批量子测量国家标准的发布,不仅成功填补了国内在量子测量领域部分术语定义、产品性能表征和测试等方面的标准空白,还有望助力我国深度参与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国际标准制定。这一未来产业有望在标准体系建设的牵引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量子测量是量子信息的三大发展方向之一,产业热度则远不及量子计算,也落后于量子通信。中国信通院此前发布的《量子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报告(2023年)》介绍,量子测量技术产品已经成为传统传感测量领域的有效补充和增强技术方案,未来随着样机产品性能指标、工程化水平和体积成本的进一步优化,有望成为超越现有传感测量手段的下一代技术方案演进方向。
但也需要看到,大多数量子测量技术仍主要处于实验室研发和原型机攻关阶段,如何走出实验室,在工程化应用场景中实现落地,样机整体能力指标如何满足实际场景中全方位应用需求,仍是需要产业界和学术界开展协同推动并突破的科技成果转化瓶颈。
当前,量子测量技术的商业价值尚未完全显现,社会资本的投入力度有限,主要依靠公共研发资金支持。加大量子测量领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是未来推动商业化应用的必要条件。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