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农民工晚年岁月③|一个务工大县的村庄:打工几十年家家修房 回村养老仍是内心归属

第一代农民工晚年岁月③|一个务工大县的村庄:打工几十年家家修房 回村养老仍是内心归属
2023年05月22日 20:30 红星新闻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代的发展,“第一代农民工”的身影正在渐渐从城市淡出,他们中不少人重新回到老家村庄,照管年迈的父母,亦或帮外出打工的子女照管孩子,一如他们当年进城务工由父母照管孩子一样,就像一场家庭角色扮演的轮回。

四川南部县,是一个典型的外出务工大县。据南部县农民工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县农民工共有48.61万人。其中,省外务工27.53万人,占总人数的55.6%。天波村,这个距南部县城约20公里的村庄,全村720户2520余人,约有一半村民进城务工,也是一个外出务工村庄的典型缩影。如今,许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便进城打工谋生的村民,即将或已经迎来60岁,他们是村里走出去的“第一代农民工”,其中不少人通过务工完成家庭财富的原始积累。

↑天波村↑天波村

天波村村干部统计的数据显示,该村50岁~60岁年龄段的村民共有590人左右,至今仍有450多人在外务工。村支书褚甫章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修建了楼房,而且差不多有一半村民还在城里买了房。这些村民靠着早年外出打工积攒的财富帮子女在城里买房立足,又在村里建房,这其实是他们提前规划好的“养老之路”。

回村养老,仍是村里很多外出农民工内心深处的归属……

—①—

“养女不嫁张家湾”

外出务工改变村庄

沿着进村公路分岔出来的一条条水泥道,直接通向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一栋栋楼房,有些刚建好还没来得及装修,大门紧锁,院子里散落着树叶,还有从缝隙中顽强生长出来的小草……

这里是距四川南部县城约20公里的天波村,通往西南最大人工湖——升钟湖的“定升公路”穿村而过。眼下,正值村里油菜收割时节。5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天气闷热,村民赵正伦正在给收割的油菜脱粒。赵正伦今年满60岁,是村里的党支部副书记,也是留在村里为数不多的“壮劳力”,一些和他们年龄差不多大的村民,早在春节后就涌进城市务工了。

过去,天波村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养女不嫁张家湾,出脚就爬三洞山。”张家湾是天波村的一个小地名,偏僻的位置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一直困扰着在这片土地谋生的村民。随着改革开放后打工潮的兴起,外出务工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天波村↑天波村

天波村最早一批外出打工的人,要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赵正伦属于第一批外出务工的村民,他去建筑工地上干活,然后把挣到的钱带回村里,但这种生活没持续太长,因妻子身体不好,加上孩子和老人需要照顾,他回村至今已有二十来年了。

“当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出去打过工。”天波村村支书褚甫章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去了北京的建筑工地,一天的工钱还不到7块钱。后来,他凭着跟父亲学来的杀猪手艺,在北京替一位老板剔骨卖肉,一月收入1200元左右,这也让他顺利成为村里最早的“万元户”之一。因是家中长子,褚甫章在外面待了几年后便遵从父命回村,结婚生子,跟父亲继续杀猪,在村里养鱼,直到后来去镇上经营一家小超市并持续至今。

不过,像褚甫章和赵正伦这样早年外出打工但因家庭原因很快回村的村民,在天波村并不多。打工,仍是村民们的主要选择,春节过后陆陆续续进城,辛苦一年后,等到年终再像潮水一样,带着积攒一年的财富回村过年。

外出务工,给村庄带来的变化也显而易见。如今,走在天波村,楼房随处可见。褚甫章感慨:“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修建了楼房的,如果单在村里靠种粮搞养殖,能有这些变化?难!”

—②—

村里建立农民工综合服务站

解决“后顾之忧”

在天波村村委会办公楼的外墙上,挂着一块“天波村农民工综合服务站”的牌子。

这是南部县农民工服务中心建立的50个村级农民工综合服务站之一,53岁的褚甫章是天波村农民工综合服务站的负责人。他的微信里有好几个专门为村里外出务工人员建的微信群,群里除了发布招工信息外,也有外出务工村民托村干部打探老家父母孩子近况,或是让他们帮留在家里的老人取钱,“我们要做的就是后勤保障,让他们(农民工)安心在外打工。”

在天波村农民工综合服务站,配套设施有小超市,能够满足村民日常生活所需;设有快递站点,邮政快递车可直接将包裹送到服务站,小件自取,大件由服务站工作人员帮忙送到家;对于习惯使用现金的农村老人来说,他们可以直接拿着银行卡来服务站通过刷POS机支付。当然,外出务工村民也可通过微信直接转账给褚甫章,家里的老人直接找褚甫章拿现金。

↑天波村农民工综合服务站的生活便民服务区 受访者供图↑天波村农民工综合服务站的生活便民服务区 受访者供图

据统计,天波村全村共720户2520余人,常年在外的“农民工”有1400人左右。根据南部县农民工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南部县全县的农民工人数有48.61万人,主要集中在四川省内以及广东、上海、浙江等地,其中省外务工27万人,省内县外务工11万人,本县内务工的有10万人。男性农民工主要从事建筑业、制造业和其他技术类工种,而女性农民工则主要从事服务业、纺织业、电子产品加工等等。

2022年,南部县农民工服务中心共组织返岗包车42辆、专列2趟,输送农民工1940人,还通过入户走访,发放慰问品、慰问信、慰问金、电话慰问等方式,慰问返乡农民工210950人、未返乡农民工98486人、未返乡农民工家庭20477户,发放米、面、粮、油等生活用品及慰问金。

建立村级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就是力求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外出农民工没有后顾之忧。南部县农民工服务中心服务保障股股长徐振恒说,村级农民工综合服务站通过整合村(社区)电信服务点、邮政网点、金融服务点等现有资源,打造集“农民工服务站+电信服务点+邮政网点+金融服务点”四位一体的农民工综合服务站,为农民工提供政务服务、生活服务、金融服务、邮政服务。

—③—

回村的“第一代农民工”:

仍是壮劳力还可照顾家庭

对于早年进城务工的“第一代农民工”而言,60岁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躲不过的“坎”,随着年龄增长,以及身体状况、务工受限等因素,他们不得不面临工作与生活的“晚年人生”。

在南部县农民工服务中心一楼门口,立有两块招工信息牌,其中一块是外地企业的用工信息表,另一块是南部县本地企业的招工信息。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外地企业对招工对象的年龄普遍要求45岁以下,本地企业虽有所放宽,但也基本上要求50岁以下。

不过,对当地不少50岁以上农民工而言,他们似乎也不需要重新找工作。就褚甫章对天波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观察来看,这部分年龄段的农民工因在外务工多年,早已形成固定的务工地点和劳务关系,几乎不会跳槽,男的多从事建筑行业,女性多从事服务行业,或进制衣厂、鞋厂等等。

徐振恒表示,一个家庭夫妻二人同时外出务工的情况也很多,根据他们对当地农民工就业情况的摸排,夫妻二人从事的行业情况和褚甫章所观察的情况差不多,“一般来说,夫妻两个人一起打工,其中一个人会找一份工资不高但至少相对稳定的工作,另一个人则去干一份虽然工作不太固定但工资高的工作,形成一种互补”。

↑天波村农民工综合服务站 受访者供图↑天波村农民工综合服务站 受访者供图

如今,天波村里早年外出务工的村民也将迎来或已经迎来60岁,他们曾是村里走出去的“第一代农民工”,不少人通过打工完成了家庭最初的财富积累。褚甫章说,春节期间回村的打工人也经常在一起交流对自身年龄的担忧,一旦满60岁,用工单位不敢再用他们,“也有特殊情况,如果碰到私人老板,你的体力、身体各项条件也不错,还是可以用。”

在天波村,和褚甫章一样处于“50岁~60岁”这个年龄段的村民,全村有590余人左右,但如今留在村里的不到150人,其余的仍在外面打工。

在常年留在村里的“50岁~60岁”这个年龄段的村民群体中,到底有多少人是最近几年回村的“第一代农民工”?对此,褚甫章没有具体统计过,但他估计这个数字不会低于60%,而且这部分人回村的原因基本上是因为要回家照顾年迈的老人,或者帮子女带孩子。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就像一种家庭关系角色扮演的轮回:早年,作为“第一代农民工”的他们外出打工积攒财富,留下父母替他们照管孩子。如今,子女长大成人开始在外挣钱,他们又回到村里,成为父辈当年所扮演的“守村人”这一角色。

不过,回到村里的他们也并非无事可做。褚甫章说,这些人仍属于村里的“壮劳力”,可以种庄稼,或去村里的1993亩晚熟柑橘园帮忙,也有人在附近工地打零工补贴家用,虽然收入没有在城里高,但好在可以照顾家庭。

—④—

老家村庄仍是心灵归属

提前规划好的“养老之路”

在褚甫章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来回村的农民工人数会越来越多,对于这部分群体回村后的晚年生活,褚甫章并不替他们担心,因为回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村里这些年基础设施完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村里有超市、快递站点、电商服务平台、村卫生室,只要不生大病,一切都可以在村里解决。

其实,对于很多“第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当年靠打工供子女读书并抚养长大,如今在完成家庭新老两代人的使命交接后,回村,或许正是他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在天波村里也是有迹可循的。褚甫章说,全村720户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村里建了新房,很多家庭还安装了空调,而且差不多有一半村民还在城里买了房。这些村民靠着早年外出打工积攒的财富帮成年的子女在城里买房立足,又在村里建房,这其实是他们为自己提前规划好的“养老之路”。

↑天波村↑天波村

一位已经60多岁的女性村民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她早年和丈夫在外地打工,现在在县城帮儿子带娃,家里帮儿子在城里购房付了首付,老家也建有新房,等孙子再大一些,她就和丈夫回村里养老。

令人欣慰的是,在村一级建立农民工综合服务站,不仅只是服务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会为留在村里的村民带来更多的方便。徐振恒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接下来还会陆续在全县剩下的400多个行政村建立村级农民工综合服务站。

红星新闻记者 王超 摄影报道

编辑 何先锋 责任编辑 魏孔明

村民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