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汉学家毕罗:书法是前卫的艺术,也是与古人对话的重要途径

意大利汉学家毕罗:书法是前卫的艺术,也是与古人对话的重要途径
2023年03月26日 01:07 新快报

一口流利的、带有儿化音的普通话,一手工整而讲究笔法的好字,一本本极具学术意义的书法研究著作……这些都来自同一位意大利人,他便是汉学家毕罗(Pietro De Laurentis),二十多年前,他从选择汉语专业那一刻起,便钟情于书法与中国文化,以至于他的中文名也取自《庄子·天下》:“万物毕罗,莫足以归。”

日前,在位于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的中外书写文化与美术交流研究中心,收藏周刊记者见到了毕罗先生,他的谈吐用语与待人接物的礼仪,在举手投足间,都散发出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质。从喜欢到钟情,从关注到热爱,从书写到研究,毕罗目前不但出版了《尊右军以翼圣教》专著,还有不少相关的书法论著也即将付梓。在谈及对书法艺术的看法时,他认为,书法是前卫的艺术,也是与古人对话的重要途径。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前后相隔十来年

在意大利学汉语的学生翻了好几倍

收藏周刊:在意大利,包含书法在内的中国艺术的身影如何?

毕罗:在我读大学之前,完全没有接触到跟中国有关的任何信息。直到1996年,由于我比较喜欢外语,也对历史比较感兴趣,想着上大学就选择一门跟欧洲文明完全不同的专业,刚开始是想选阿拉伯语,后来一位企业家亲戚建议我选择汉语,他说将来中国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我就这样开始了解中国文化。记得当时在东方大学学习汉语的同学有100人左右。后来我回到那里任教,仅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学生就有300多人,现代汉语有时候甚至达到600人,前后相隔十来年的时间,在意大利学习汉语的学生翻了好几倍。

收藏周刊:您是先学习中文,然后钟情于书法?

毕罗:其实这中间非常简短。记得在我上第一节课所用的教材《现代汉语教程》,上面的字体除了黑体、宋体还有楷体,带有如此手写趣味的楷体字太吸引我了,当时即便只是印刷体,但依然给我带来了审美上的刺激。可以说,对有书写趣味的汉字,我是一见钟情。

收藏周刊:书法在您的眼中是一门怎样的艺术?

毕罗:我一直认为用毛笔写成的汉字符号的魅力是非常独特的。我认为绝大多数的西方人,都会认为用毛笔写的汉字很美。那种笔触、用笔的利索、干净、简练以及力度的表现都是吸引西方人关注的点。所以,在西方,有很多人喜欢在身体上纹上汉字。跟我一起长大的一位意大利朋友,还专门以给别人纹身(汉字)为生。因为,需求越来越大。

更喜欢欧体的严谨

颜体则很大方宽博

收藏周刊:您曾说,比起颜体和柳体,更喜欢欧体,在您看来,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毕罗:我不敢说它们的高低差别。我只是更喜欢欧体的严谨。而且严谨当中也有宽容。很多人看欧体可能只看到它险绝和方的一面,但它其实更多的是圆润,有包容性。而颜体则有很大方、宽博的特点,区别在于,在书写上,颜体有那么几笔写得不太工整,并不影响整体,在欧体上则哪怕有一笔写不好,那就整个字都废了。

收藏周刊:您尤为钟情行草楷?

毕罗:其实过去两年,隶书篆书也写得多,尤其是《石鼓文》,我认为《石鼓文》就是战国时期的“欧体”,非常严谨,非常挑剔,但同时很宽博、宽容。这是大篆往小篆转变过程的代表。隶书《孔宙碑》也临摹不少。

但是由于研究的需要,我更多的时间是投入到“二王”的书法上。在我出版了《尊右军以翼圣教》一书之后,意大利也有出版社希望我用英文书写出版,为此,我不得不再次反复临写《集王圣教序》,以让我更好地体会中国古人的书写状态,并找到准确的英语表述。

不通过临摹而研究书法无意义

收藏周刊:为什么要反复临写?

毕罗:临摹让我注意到很多一般人注意不到的细节,一些非常微妙的地方表面是看不出来的,只有通过临摹,才能体会出来。我每次临写,都会感叹,中国古人书写的那种精微、细腻、讲究以及精神世界有如此高度。这不仅仅是对学术研究有促进的问题,而是真正能够通过笔端笔触理解到古人的精神状态。

收藏周刊:临摹学习书法对书法研究的作用在哪里?

毕罗:我认为不通过临摹而研究书法是没意义的。书法作品是我们与古人对话的重要途径。日本人曾出版过一本《王羲之全书翰》,从文学的角度分析王羲之留下来的书信,的确也是研究王羲之精神世界很重要信息。但我认为,这些研究往往不如直接品读他留下的字帖,例如《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只有短短十二字,但传递出来的书法信息非常丰富,通过几个字,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用笔与后来楷书的用笔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形态更丰富,更自由。

收藏周刊:不少书法家常常会讨论书法如何创新的问题,在您看来,这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吗?

毕罗:我作为一个西方人,从小在欧洲长大,以我的知识背景来看,书法是一门非常前卫的艺术。因为我们西方根本没有这样的艺术。只是最近一百年,世界文化交融之后,我们的艺术领域才出现了抽象艺术,像波洛克那种强调抒发性、率性的艺术样式。但中国的书法艺术,早就不止这样的高度了。与其要从抒发性的角度关注抽象表现主义的波洛克,还不如好好研究怀素、张旭。能够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在咫尺之间,能把艺术的高度和丰富性推到如此程度,我认为只有书法能做到。而且,哪怕怀素、张旭笔法有些很奔放,但他们依然是有法度的,不是为了狂而狂。

所以,我认为书法传统的延续是非常值得欧美高度关注的文化艺术现象。

我的目标是更接近地与中国古人对话

收藏周刊:您会把自己定位为书法家还是书法理论家?

毕罗:我喜欢书法,但我不是书法家。虽然我临写书法的过程,也感觉很爽,但书法创作不是我的最终目标,我的目标是更接近地与中国古人对话。表达自己思想,目前主要是以文章的形式,通过书法史了解中华文明,通过中华文明,构建我对世界文明的研究框架。

收藏周刊:怎样的作品才称得上书法作品?

毕罗:必须要有笔墨,笔法和用笔得熟练。而我认为这些组成书法功底的要素比纯粹抒发心情更重要。这取决于所书者对古代经典作品了解得有多深刻。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作品非常丰富,所以,要熟练地掌握毛笔、宣纸,达到一种得心应手的水平,要下极大的功夫,这是我对书法的基本认识。研究书法不仅仅是研究写字的问题,它还跟建筑、绘画、服装、石刻等多种生活场景的因素息息相关,这是一个审美修养的反映。

收藏周刊:到广州大半年了,感觉这里的人文气息如何?

毕罗:之前因为疫情影响,还没能很好地跟这里的艺术圈有更多的交流,体会还不太深。但我非常喜欢广州的生态环境,这里的绿化,应该是中国大城市里做得最好的,而且我特别喜欢越秀、荔湾一些街道的布局,充满了传统生活气息,甚至可以让我联想到了二十世纪初,中国不少重要文人聚集在广州的生活场景。

人物介绍

毕罗

意大利著名汉学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书写文化与美术交流研究中心负责人,二王学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多年来主要从事书法学、铭刻与写本学、美术文献研究与翻译、中国古代诗歌等领域的研究,使用意大利语、英语、汉语三种语言出版了多部著作,并在德国《华裔学志》、中国《敦煌研究》《唐研究》《中国书法》等海内外权威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