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失踪”的传统节日该如何与现代文明对接

那些“失踪”的传统节日该如何与现代文明对接
2023年01月31日 06:51 晶报

  李跃 晶报评论员

  过完年,我们即将迎来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事实上,在传统中国,直到过了元宵,这个年才算过完了。

  今天,元宵节仍然很隆重,关于它的典故,大家也很熟悉。在这里,我主要想说一说那些“失踪”了的传统节日。

  我们都知道,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佳节,也就是元宵节;七月十五则称中元节,也就是俗称的鬼节。但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就已不太为人所知了。

  这三个节日的来历都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上元九炁赐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下元日。

  历史上的这一天是很隆重的,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朝廷是日还有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但是,不知从何时起,它渐渐地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就像一幅年代久远且保管不善的山水画,墨迹由浓而淡,几近于无。或者说,这样一个古人庄敬以待的节日,隐没于时间厚厚的云层之中,与我们的记忆“失联”了,和我们的精神世界不再产生联系。

  现代化不仅向“前”,也要向“后”张望

  说起来,“失联”的又何止一个“下元”呢?一方面,我们在创造更多的节日,可以说,一年三百多天,几乎每天都有一个对应的节日。另一方面,就像这个世界每天都有物种灭绝一样,越来越多的传统节日正渐次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一种文明的化石。

  比如,再过些天,正月二十日为天穿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形成于汉代,在东晋成俗,宋代盛行,这也是中国民俗节日中唯一由家庭主妇担纲祭祀的民俗节日。俗称三月三的上巳节,又称春浴日,我们在中学课本里熟悉的那一段《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描写的就是上巳节的情形。

  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农历二月十二日的花朝节。这个对我们多数人来说颇为陌生的节日其实大有来头,最早在春秋时期的《陶朱公书》中就有记载,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更有详细描述。盛唐尤好此风,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百姓,在花朝节这一天都要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挑食野菜,品尝时鲜,称为“踏青”。姑娘们则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是为“赏红”。

  花朝节的习俗非常丰富,除踏青赏红,还有扑蝶挑菜、燃灯祈福、蒸花糕、饮花酒、喝花粥、地方官出郊劝农等。明代汤显祖《花朝》诗即咏扑蝶:“妒花风雨怕难销,偶逐晴光扑蝶遥。一半春随残夜醉,却言明日是花朝”——在我看来,古人所谓的“良辰美景”,几乎就是“花朝”的一种代名词。

  据记载,花朝节有二月初二、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在一些地方,人们将正月十五的元宵、二月十五的花朝、八月十五的中秋这三个“月半”视为同等重要的岁时节日,可见其地位之尊崇,也可见古人的诗意与浪漫——虽说清明也有踏青的习俗,但清明毕竟摆脱不了一种“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凝重氛围,而“未到花朝一半春”的这个节日,却更多地与春天相关,与来自大自然的呼吸相关,更令人神思飘逸。

  此外,农历六月廿四为观莲节,明代俗称“荷花生日”。在江南一带,此日举家赏荷观莲,笙歌四起,遍染荷香。农历八月初一为天灸节,据说这一天的露水可治疗眼疾。

  有了节日的加冕,原本普通的时间才能获得不一样的光泽与重量。这样的节日曾经定义了古人的生活,通过它们,我们将更好地还原古人的生活场景。虽然,这些传统节日的式微乃至彻底退出我们的生活,是一种正常文化的新陈代谢,但是,正如韩少功在其随笔《进步的回退》中所表达的一样,现代化不仅仅是向“前”的,有时候,向“后”张望也是一种进步。也就是说,记忆不能出现断层,起码我们应当知道,这样的节日曾在我们身边真切存在过,我们对于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的事物不能过于隔膜,不能任由历史的指纹将它们轻易抹去,变成一种巨大的空白。

  理解古人未经污染的、蓬勃饱满的情感

  节日背后也沉淀着情感与生活方式。节日“失联”了,但古人那种未经污染的、蓬勃饱满的情感乃至生活方式不应与我们“失联”。现代科技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精致、舒适的同时,也使我们与自然越来越远。生活在钢铁、塑料、电线构成的空间里,生活在被精细切割的时间碎片里,我们难以体察到万物蒸腾的气息,我们的内心也容易变得粗糙而苍白。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许多传统事物根植于农业文明,事实上,在这个所谓的后工业文明时代,我们的灵魂可能恰恰需要用农业文明、用隐藏在某一个节日背后的古典意境来对冲与调和,以避免被加速奔跑的现代科技连根拔起。

  那么,我们能否像熟悉流行的星座算命术一样,熟悉农历中国里的二十四节气,而不是仅仅将它看成是另一种天气预报?能否不再感叹,为何往往在韩剧里才能感受到隐藏在细节中的中国文化?能否对历史多一份如钱穆所言的温情的敬意,而不是随意用“戏说”与“穿越”展示贫瘠的想象力?具体以那些“失联”了的传统节日而言,还能不能继续挖掘它们的价值,让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参与现代人的生活?

  比如,很多人热衷于生硬地将元宵以及七夕包装成中国情人节,但在我看来,作为一个唯一以植物为主题的节日,花朝节符合人们关于春天的全部想象,不如用心来开发一下花朝节,让更多人以花为媒,更多人学会借此亲近大自然以及那种像大自然一样蓬勃健康的情感;再比如,下元节包含了很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对生命历程中持久的困境与苦厄的消除、化解。若能将其塑造为中国人的“解厄日”“祈福日”,借以表达人们除困解厄的美好愿望,可以让我们收获一种特别的生命体验,在庄敬的氛围中感受生命与情感的厚度。

传统节日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