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龛造像或为地藏菩萨
3龛摩崖造像或为“地藏三尊”
摩崖造像所在的佛爷梁位于长江中
近日,因长江水位持续下降,巴南区双河口镇的一座江心洲上,露出了一处摩崖造像。造像建于何时,又是因何所建……众多谜团引发网友关注。在第一时间赴现场调查之后,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牛英彬告诉记者,摩崖造像建于明清时期,建造目的除了保佑来往船只在长江上平安航行,也有指引航向、标记地点的功用。
摩崖造像位于佛爷梁岛礁 坐东向西共3龛
“摩崖造像所在的江心洲是一处名叫佛爷梁的长条形岛礁,位于双河口镇的长江中心偏南。消息引发关注后,我们在8月11日便赶去了现场。”牛英彬告诉记者,当日一早,他与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同事张镇山、巴南区文物管理所所长黎明及工作人员火久龙一道,顶着骄阳从木洞老街乘快艇前往佛爷梁调查摩崖造像。
这段水程约有10公里,牛英彬注意到,水位下降令沿途江面露出了不少岩石岛礁,一路上快艇就在其间穿梭。开船师傅说,这一带过去船难频发,不熟悉水情、地形的人,非常容易搁浅、触礁,所以说要登上佛爷梁并不容易。“这座岛礁由数条长条形砂岩巨石块紧密结合在一起,摩崖造像就在岛礁顶部一块突兀的大石包上。岛礁南侧为缓坡,北侧岩壁陡峭,漩涡众多,快艇无法靠岸。我们只能绕行至岛礁南侧缓坡地带才能靠岸,由此可见,这一带水情确实比较凶险。”牛英彬说。
上岛之后,只见摩崖石刻造像位于佛爷梁岛礁最高处,造像坐东向西,共3龛。3龛造像中,中央一龛特别突出,形制最大,其石面也是最好的位置,该龛为圆拱形龛,龛高1.4米,宽1.05米,进深0.4米;龛内造一僧像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像高0.95,座高0.15米,光头、弯眉,细目微睁,抿嘴,大耳,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双肩搭覆云肩,下着裙,裙腰系于腹上部,双手结禅定印置于腿上。另有两个圆拱形小龛分居左右两侧,龛内均内造一像端坐于台座上。其中,左侧龛内像高0.6米,座高0.25米,头戴梁冠,大耳,面部残损不清,身着宽袖长袍,双手相交于胸前,手上覆巾,双腿自然下垂;右侧龛内像高0.58米,座高0.2米,头戴乌纱帽,帽两侧有椭圆形的帽翅,身着长袍,大肚,腰系带,双手相交置于腿上,双腿自然下垂。
专家推测建于明清
保佑行船往来平安
“目前关于这3龛摩崖造像的猜测很多,我们在现场观察、讨论后初步得出了3点认识。”牛英彬介绍说。首先,这是川渝石窟中摩崖造像的一种新的分布类型。过去,大量的摩崖造像要么位于山体崖壁上,要么在山坡上一些独立的石块上开凿,这类在长江岛礁上开凿的造像此前并不多见;第二,就造像的时代来看,中央僧像雕凿精致,有面相饱满、两肩宽厚、肩披云肩、裙腰高系的特点,这接近于四川大邑药师岩、南岸金紫山的明代造像,时代应为明代。两侧小龛内人物雕凿较粗陋,特别是右侧造像有大腹便便的特点,属于清代较常见形象,比如江津石佛寺遗址就有类似特点的清代造像出土。同时,这两龛位置比中央僧像龛较差,应当时代偏晚,因此可推测这两龛的年代下限可能已晚至清代;第三,就造像的题材来看,中央龛的年轻僧人形象可能为地藏,地藏左右胁侍一般为道明和尚和闵公,在陕北的北宋石窟中就出现了类似“地藏三尊”的布局,到明清时期这种组合形式更为常见。不过,虽然佛爷梁左侧龛人物为头戴冠、着俗装的老者形象,接近于闵公形象,但右侧龛人物戴乌纱帽,显然不是道明和尚,究竟是谁尚待确认,不排除是明清时期民间信仰中将道教、佛教神仙谱系杂糅的结果。
这组摩崖造像因何而建呢?考虑到佛爷梁一带暗礁、漩涡众多,曾经船难频发,因此人们雕凿地藏,或许是为保佑过往行船往来平安。“事实上,长江两岸有不少摩崖造像,比如江津石门大佛寺水月观音、南岸大佛寺摩崖造像等,它们都寄托着人们避免水难、水患的愿望。高达13.5米的石门水月观音像,其高大巍峨的身躯还可充当江上的航标,因此我们不排除古人在佛爷梁顶部造像也有指引航向、标记地点的功用。”牛英彬补充道。
据黎明介绍,佛爷梁摩崖造像系区级文保单位,每年都会随长江水位变化“现身”。2009年,该所曾首次登礁开展初步调查。时隔13年,该摩崖造像走红社交平台,吸引网友关注。目前,照相、摄像、文字记录、测绘及三维建模等初步考察工作已经完成。就其文物价值,考古工作者们还将展开进一步研究。据重庆日报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