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方法停止一切人际内耗

1个方法停止一切人际内耗
2024年08月24日 14:07 快科技

有些人,在面对人际交流时,会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敏感与不安。每当 TA 向他人发送消息后,如果对方未能及时回复,TA 的内心便会不由自主陷入到一种特别焦虑的状态中,不断反思自己刚刚是不是说错了什么。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因为他人的目光与言语,甚至一举一动而陷入人际内耗,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能使他们的心情变坏。这种人际内耗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健康,还可能会破坏人际互动的质量。

那么该如何停止人际内耗呢?其实很简单——学会和自己相处。

社交本身就很累 内耗式社交更会拖垮你的人生

当一部分人还在努力“社交复建”的时候,另一部分人已经开始“社交降级”;当一部分人还在用表情包“社交糊弄”的时候,另一部分人已经坦然接受“已读不回”。每个人感受到的压力点不同,但面对人情往来的难以应付,“社交很累”是唯一可以达成的共识。

有人就有社交,有社交就有损耗,因为人际交往本身就需要投入情感、时间和精力,这种消耗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很难完全避免。捕捉表情、识别情绪、揣摩心思、洞察意图,社交,本来就是需要打起 12 分精神去应对的事情。

但是,如果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由于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而产生的额外精神消耗,说什么都要小心翼翼,做什么都要三思后行,总是担心踩雷,力求做到完美,则会把正常的“人际消耗”转化为不必要的“人际内耗”,“跟自己较劲”这一内在的心理斗争,才是人际关系中最为隐蔽也最为强大的“内耗”源头。

学会和自己相处才是人生首要课题

“和他人好好相处”已属不易,如果还不能做到“和自己好好相处”,那就真的无法获得片刻喘息。毕竟,他人只是人生旅途中的过客,即便是爱人、孩子,也不一定能做到睁眼相见、闭眼相伴。真正能做到 7*24 小时形影不离、陪伴我们一生的只有自己,是秤不离砣的关系。

因此,“学会和自己相处”才是人生的首要课题。但我们常常本末倒置,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取悦他人和迎合社会期待中,消耗他人,内耗自己。

1、“自我对话”是读取人生弹幕

与客户同事觥筹交错之后,是深深的疲惫;与亲朋好友深度交流之后,也可能心力交瘁。“对话”是人与人互动的重要方式,既能加深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也可能带来情感上的消耗。

片刻的安静能暂时缓解疲惫,但可悲的是,我们的耳边,从来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安静。不是在听周边嘈杂,就是在听他人说话,即便是独自一人呆着,脑海里的小人们也无时无刻不在叽叽喳喳。

神经科学家发现,即使没有外部声音,在我们的头盖骨下,大脑往往倾向于通过内部表征产生声音。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过流行神曲莫名其妙在脑海里单曲循环,怎么掐都掐不住的经历,这是我们大脑里的记忆之声在向我们“挑衅”。

因此,我们常常会忽略一个事实:存在我们脑海里的“自我对话”,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我们每分每秒都在与“自己”社交。而“学会和自己相处”的第一步,就是学会应对“自我对话”。

什么是自我对话?简单来说, 就是自己和自己的交谈,可以是口头上的自言自语,也可以是无声的内心独白。虽说是“自我对话”,但这些声音绝大多数并非原创,而是来自过去重要他人的评价,或是对我们产生深刻影响的萍水相逢之人的无心之言,我们的潜意识会把他人好的、坏的评价,逐渐内化到我们的“自我对话”系统里。

我们是自己生活的导演、演员和观众,而“自我对话”则是这部人生电影在播放时不断浮现的弹幕。有些弹幕积极乐观、生动有趣,它们如同欢快的背景音乐,为“观影”体验增添了乐趣与活力,让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有些弹幕则深刻而富有洞察力,它们如同智者的低语,引领我们穿透表象,直达心灵深处。这些弹幕促使我们停下脚步,反思过往,审视现在,并展望未来。它们让我们对“影片”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角色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加珍惜并感激这段独特的人生旅程。

然而,也有些弹幕却消极负面、充满怀疑,它们如同阴霾般笼罩在心头,让“观影”体验变得沉重而压抑。这些弹幕可能是对自我价值的质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或是对过去遗憾的反复咀嚼。它们阻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让我们在自我怀疑与迷茫中徘徊不前。

因此,想要“和自己好好相处”,减少自己与自己之间的“人际内耗”,首先且关键的一步,就是认识到,脑海中与你对话的那个“自己”,其实只是人生影片的弹幕系统,一个由过往经历、外界影响及内心情感交织而成的信息流。这些弹幕,无论积极或消极,深刻或浅显,都只是你内心世界的一个片段,而非你的全部。

接下来,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学会区分这些自我对话的性质。我们需要培养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去分辨哪些是对自我成长有益的积极和善意对话,哪些是消耗能量、阻碍前行的消极或恶意对话。

对于后者,我们应当勇敢地采取行动,要么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将其转化,要么果断地选择“一键屏蔽”,将它们从我们的内心世界中清除出去。

2、“享受独处”是寻找心灵净土

“高质社交”可以减少人际消耗,甚至可以修复人际损伤,提升个人的精神能量。但是,只要生活在社交人群中,必然逃不开互相迁就和忍让。叔本华曾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独处,这一看似违背人类社交本性的状态,实则蕴藏着丰富的自我成长契机。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世界里,独处成为了一种珍贵的选择,它让个体暂时抽离于外界的喧嚣,沉浸于与自我相处的静谧。

有趣的是,尽管人类天生渴望群体的温暖,但研究显示,那些享受独处的人往往能够培育出更加深厚与高质量的人际关系。这是因为独处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空间,让思绪得以沉淀,心灵得以深度反思,进而更清晰地认知自我需求与情感边界,使得他们在后续的社交互动中更加游刃有余,充满自信。

特别是对于高敏感人群而言,独处更是不可或缺的“能量充电站”。每天至少两小时的独处时光,让高敏感人群有机会从“演出”中抽身而出,成为自己人生的“观影者”。

只有独处,才能暂时将外界声音屏蔽,静下心来听一听脑海里的声音,才得以全心全意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理性地分析那些来自内心的“弹幕信息”,为未来的社交旅程积蓄力量,以更加饱满的状态重新出发。

无论是“人际内耗”的纠缠,“精神内耗”的挣扎,还是“情绪内耗”的消磨,其核心往往在于自己与自己的斗争。

那句“关你什么事,关我什么事”虽让人心生畅快,象征着对无谓纷扰的洒脱与自我边界的坚守,但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直率表达并坦然行动,却并非易事。

这需要我们拥有强大的内心力量,敢于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勇于拒绝外界不必要的干扰,同时,也要学会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情感边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和自己相处”才是应对“内耗”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G. Kaufman and L. Raphael. “Relating to the Self: Changing Inner Dialogue.” (1984). 239 - 250.

[2]戴晓阳,陈小莉,余洁琼.积极独处及其心理学意义[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06:830-833.   

[3]Weinstein, N., Hansen, H., & Thuy-vy, T. N. (2024). Solitude: The Science and Power of Being Alo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Long, C. R., & Averill, J. R. (2003). Solitude: An exploration of benefits of being alone.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33(1), 21-44.

[5]Aron, E. N. (1997). 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ow to Thrive When the World Overwhelms You. Broadway Books.

人生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