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微信公众号“期刊分区表”发布了2024年度《国际期刊预警名单》。
2024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聚焦两类问题:破坏科研生态良性发展的学术不端行为,例如引用操纵和论文工厂;影响我国学术成果的国际化传播、出版经费有效使用的不当行为,例如中国作者占比畸高(结合APC费用、期刊学术声望等多个因素综合判断)。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指出,上述两类问题均为科研生态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挑战,因此,2024年度《国际期刊预警名单》不再区分预警风险等级。
此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曾于2020年、2021年、2023年3次发布当年度的《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试行)》。
相比之下,此前3次发布的名单均未明确备注预警原因,而是将预警期刊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预警风险依次减弱。
公开资料显示,高风险预警旨在抑制学术不端问题,批量论文涉及“论文工厂”;中风险预警旨在促进我国学术成果的国际传播和优化我国科研经费的使用,期刊作者群和读者群的国际化程度低,以及论文处理费不合理;低风险预警旨在提醒科学家,期刊存在学术影响力骤降风险。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表示,关于《国际期刊预警名单》的使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应该把多年累积期刊列表合并使用。曾经进入预警名单的期刊在经过整改并取得显著成效之后,会被移出下年度预警名单,不再是预警期刊。此外,期刊预警不是论文评价,更不是否定预警期刊发表的每项成果。预警期刊旨在提醒科研人员审慎选择成果发表平台、提示出版机构强化期刊质量管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强调,《国际期刊预警名单》确定的原则是客观、审慎、开放。期刊分区表团队希望与科学共同体、科研管理部门、期刊及出版商等共同努力,夯实科学精神,打造气正风清的学术环境。
从2004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推出期刊分区表,通过科学计量学评估国际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该分区表的设计思路旨在纠正当时国内科研界对不同学期刊影响因子数值差异的忽视。
据中国青年报此前报道,预警期刊的初衷与应对学术不端及“论文工厂”有关。在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与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协会(STM)2022年发布的《论文工厂:COPE和STM的研究报告》中,“论文工厂”被定义为将成批生产的论文以科研人员名义投稿给期刊并收取费用,或兜售署名权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为他们提供可轻松发表的论文。
比如,2023年上榜的克罗地亚心理学期刊《多瑙河流域精神病学》(Psychiatria Danubina),其问题出现在其发表的一系列增刊上。该期刊在2021年发表了来自中国的1179篇会议摘要,2022年已经增长到2068篇,这些会议论文声称来自多个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其他机构共同举办的心理学会议。不过,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发布了相关侵权声明,表明这些会议与他们无关。事后调查发现,这些学术会议网站域名没有备案信息,注册人留的也只有QQ邮箱。诸多信息均指向它们是假的学术会议,也被称作“掠夺性会议”。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