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宣布开放校园方便公众参观

多所高校宣布开放校园方便公众参观
2024年01月07日 22:01 媒体滚动

最近一段时间,大学校园开放的话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这一理念对中国影响至深。今年元旦前后,多所高校开始改进入校形式,采取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管理措施,方便公众参观访问。

清华大学二校门和大礼堂,承载着百年学府的智慧和荣光。这个冬天,很多游客来到这里,拍照打卡,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

辽宁省丹东市金汤小学学生 王嘉烁:我是预约进来的,西门进来一直走到清华园,我感觉这里很有一些历史底蕴。

参观游客 赵苏芳:我跟先生是清华校友,所以带孩子来,正好放假,让他们感受一下我们原来上学的时候那种环境,跟现在的一些变化。

据了解,自2023年暑假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就开始有序推进校园开放,在寒暑假、周末、节假日向社会公众开放参观。

2024年元旦前夕,两所高校均宣布进一步扩大了校园开放规模,接待游客入校时间较此前上、下午各提前一小时。清华大学还将周末、节假日社会公众校园参观可预约数量增加至每日1.2万人以上,比之前增加约50%,并将探索工作日校园开放,逐步实现校园保持常态化开放状态。

今年寒假,清华大学专门规划了四条精品游览路线和6条红色讲解路线,并组织了200多名学生志愿者提供免费讲解服务。此外,还为中小学生来校参观提供整建制预约服务。

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 程正雨:面向中小学的这些同学,以学校名义来提出申请,可以进行整建制的入校。现在清华我们有艺术博物馆和科学博物馆,也都是面向我们公众开放,大学它实际上也是人民的大学,我们也是一个开放的大学。

在北京大学,记者看到,一些游客边参观,边通过“参观北大”小程序里的语音讲解,去了解北大的风物故事。

参观游客 北京邮电大学学生 王跃婷:感觉它是每一栋楼都有自己的历史,然后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故事的感觉,我能感受到是那种浓厚的人文环境。

为更好地服务受众参观需求,北京大学正在自主研发出入校服务平台,主要服务于各类参访人员多方式、多条件便捷入校。随着寒假来临,北京大学还制定了“研学游”服务保障措施。

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综合办公室主任 王丽雅:充分挖掘校园在历史、文化、科普、实践等方面的这种教育元素,为大家呈现五彩大思政课。每一条路线可能都设计的至少有八到十个经典的点位,我们也已经组织了一批能够讲好北大故事的青年学生和辅导员来进行导览助学。

据悉,截至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已发文表示,社会人员可通过预约、登记入校或直接刷身份证进入校园。

开放高校校园 大家怎么看?

高校开放话题之所以受到关注,一是因为人们有亲近校园、共享知识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校园开放的同时,高校管理会面临诸多困扰。大学校园要不要开放、开放到何种程度?这几天,总台多路记者在各地进行了采访,先来听听大家对大学校园开放的看法。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大四学生 陈沛然:总体上来说,我觉得还是应该要开放的,好的大学没有围墙,以前我也是来武大玩过,那个时候虽然我还不是这里的学生,如果当时校园是封闭的话,我可能没有不会有机会来武大进行游览,我可能也不会有机会就是种下一颗来武大求学的种子。

山东大学学生:我觉得还是开放比较好,因为学校的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各种设施、图书馆、体育馆可以供大家使用。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校园开放首先有利于高校之间的这种互相的交流,尤其是学术的交流。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 张驰:高校校园适度的开放比较好。如果教学楼和办公室院楼都随便进的话,那就很难管理了。

厦门大学学生:我觉得高校校园部分开放是好的,但完全开放我不赞成,就引发了很多乱象,比如说食堂会被插队,还有游客攻击我们的黑天鹅。

北京市民:对于年轻人经常到大学走一走,其实蛮有帮助的。像我们小时候,北大是我们一个很喜欢去的地方,我觉得既然是社会资源,就应该对社会开放。

山东济南市民 杨迪:进去打打球啊,或者是运动运动,挺好的,毕竟住处旁边那些基础设施不太完善。

吉林大学教授 邴正:高校兼有引领地区文化、学术的这样一个重要的作用,如果它脱离社会,它就发挥不了先锋作用,它的文化资源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市民部分共享,在不影响学校教学科研秩序的前提下,市民的参与对学校有好处。

长春理工大学教师 赵崎策:高校也有这个责任来服务社会、回馈社会。比如说像我们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科研平台,最主要的是一些成果展示,我觉得应该向社会来公布、宣传,同时也是对于我们管理和服务水平的一个监督。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崔应令:校园的开放性是指它应该有一定的公共性,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要有一种精神的这样一种包容。90年代的时候,我们大学校园里面经常会有一些,比如说高中毕业的保姆或者家政,他们在校园里面听课,我觉得这是一道非常美丽的风景。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大师他不仅仅是说我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我创造了我的地位,而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把一种知识和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有希望。

长春理工大学学生 王诗淇:高校的话它有很多资源,适当的开放可以去提高一个资源的利用率。也可以去吸引一些优质生源来报考我们学校。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大二学生 倪妍:校园开放利大于弊,我们经常可以在校园花田那边看到有大人带小孩子放风筝,在田径场看到有居民他们会来散步跑步运动,让我们的学校更加有生活气息。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大二学生 温家辉:完全开放校园,如果游客数量比较多,可能会造成我们校内交通拥挤,影响我们正常的教学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坏处可能就是增加一些安全隐患,很多同学有抱怨说外卖丢了,然后自行车被偷了这种情况。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李刚:在校园没有开放的情况下,那么它的资源使用效率来看,它还是没有达到最优的,高校可以做出一些福利的让渡,接纳一部分的游客。图书馆的话,可以开放几个位置,近距离地感受到武汉大学学生在图书馆学习的场景非常认真的,我觉得这对一些小朋友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健全机制 平衡大学校园开放和内部管理

大学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符号,开放大学参观,能够发挥大学的教育育人功能,但也需在校园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序科学地开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开放水平。1月2日,教育部也就大学校园开放问题进行了答复。

1月2日,教育部官网在《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4329号(教育事业类428号)提案答复的函》中,就《关于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通过校园开放服务城市和区域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案》进行了答复。

教育部在答复中表示,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机制,依法保障高校合法权益。同时,指导高校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和师生学习生活的前提下,使校园开放和内部管理达到平衡。

部分高校开放公共空间 服务社会发展

大学校园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为此,高校需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实现大学校园更好对外开放。接下来我一起到几所大学去看看,他们有的有围墙,有的没有围墙,主动或被动的校园开放对他们有什么影响,他们又是怎样应对的,来看报道。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航天馆最近迎来游客高峰,日接待量超过1000人次。来自广西的小朋友顾卓禹,学习着有关航空航天的知识,十分入迷。

小学生 顾卓禹:到大学里面来,可能会让我感兴趣,比如说当天文学家,我想去探索更多的宇宙奥秘。

顾卓禹的妈妈黄琴说,此次带孩子来黑龙江旅游,还希望能在游玩中长见识,了解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参观来访不用预约、不限名额,就带孩子来了一次研学游。

从去年8月28日起,哈尔滨工业大学就开启了无需预约模式,将哈工大航天馆、博物馆等核心展馆免费向游人开放,国庆黄金周游客“压力测试”时,学校日均接待游客人数为2000人左右,完全在校园环境资源承载范围内。

当前,面对校园内游客的增加,校方明确,参观校园须在规定区域内进行,教学楼、办公楼、宿舍等场所为非开放区域;参观人员禁止在校园内非法经营、跳广场舞等干扰校园秩序的行为。最近,校方又将校园开放做了进一步升级,发布了参观攻略。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 范峰:我们服务航天,我们在这些相关的领域有大量的科技成果,如何能让这些广大的青少年,培养他们科技报国的这种理想和目标,我们进行开放。

位于湘江西岸的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因地处岳麓山与湘江之间的狭长交通要道而无法围墙办学,由此成为少数不设围墙的高校。记者在岳麓山大学城走访发现,东方红广场、登高路、岳麓书院、麓山南路等地标性建筑附近游客如织,面对节假日前来参观游玩的大量人群,部分在校大学生坦言这会对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大学生 廖同学:一到假期或者节假日会特别拥堵,我觉得应该设置那种预约系统,保持人数是在一个可控范围内的。

据了解,目前游客进入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不需要预约,但学校各教学楼、图书馆以及宿舍区等场所都设有门禁,游客无法进入。岳麓书院则需要预约购票,方可入内。对此不少游客也表示理解。

游客 程先生:你可以报名,可以进岳麓书院里面去听讲座,我觉得这个是很好的。但不是说纯开放,那就可能太鱼龙混杂了。像以前双行道的话可能交通拥堵一点,现在单行道还好一点。

游客 李女士:个人认为办公楼、学生上课的地方、食堂这些不要开放,因为到时候游客过去会打扰到学生。在节假日的时候专门限制一下进出的人数,就不会造成路段拥挤。

如何通过合理适度地开放校园,让大学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教育学者建议,要加强高校的自身管理,并做好社会引导和宣传。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刘铁芳:一方面大学要向社会开放,因为大学代表着知识的高地,代表着创新的高地,也代表着精神的高地。但反过来社会也要保护大学,要保证教学等方面有序进行。

校园“被景点化” 高校加强管理应对客流

大学校园如何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高校需要综合考虑学校资源供给能力、校园面积等多方面因素。近年来,一些知名高校在应对游客参观方面,经历了一个管理不断调整提高的过程,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樱花是武汉大学的一张名片。阳春三月,打卡武大樱花,多年来一直是网络上春日旅游的热门项目。

2016年,武汉大学发布公告,取消赏樱季的收费门票制,实行网上预约、免费赏樱。预约入校赏樱人数也进行动态管理,实施预约制的第一年(2016年),武大赏樱预约人数为工作日限1万人,周末限2万人;到2023年,赏樱预约人数已经增加到工作日限1.5万人,周末限3万人。

然而,浪漫的樱花也给武大校园带来“烦恼”。每年三月到四月,上下课的路上,樱花大道的游人如织;游客进教学地点参观,也会干扰师生。最令人反感的是不文明赏花行为。

2018年开始,武汉大学增设了“人脸识别”系统,官方微博同时开通“不文明行为曝光台”,公布不文明行为的抓拍。樱花开放期间,武大规定在指定地点提供饮料售卖服务,并设置移动厕所。同时,校内教学、科研、办公楼(馆、室、所)和学生宿舍等场所,谢绝公众参观;学生食堂不提供公众就餐服务。

同样有着美景如画美誉的厦门大学,也面临过“校园游”的困扰。早在2012年,厦门大学实施“限游令”,不允许旅游团进入校园,大部分食堂不接待游客,不再接受现金消费。普通游客需在校门口登记,方可入校。

2018年10月起,厦门大学启用访客预约系统,校外人员需要提前预约入校参观,经过身份证件、人脸识别通过后方可入校。 厦门大学还明确,预约参观时间为工作日中午12:30至14:00,每天不超过1000人;寒暑假及双休日每天不超过5000人;国家法定节假日每天不超过10000人。

学者表示,大学“被景点化”,面对这一社会治理问题,如何寻找各方价值共识,需要全社会共同作答。

北京工商大学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郑姚闽:从具有旅游属性的这种高校来看,几方面要有思考,一个是环境的承载量,还有一个就是对学校的服务供给是不是能跟得上,第三个可能就是对正常的一些教学影响,如果客流量超过那个阈值,教室外会不会产生一些噪声,或者是一些管理成本会不会增加,也是校方会考虑的因素。

如何平衡社会责任和管理压力

大学校园开放到什么程度考验校方管理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公众的文明素养水平。那么,参观高校应该注意些什么?高校又该以怎样的形式更好地对外开放? 我们一起来看大家的建议。

武汉大学药学院大二学生 黄心熠:肯定是希望学校采取措施,放一些警示牌,告诉大家哪些地方可以打卡,哪些地方尽量不要拍照打卡。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要输入身份证信息等等,这样的话实现一个可追溯,如果说以后出了什么问题,可能能找到校园里面都有谁进来过。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研究生 胡书立:其他公共场所我们怎么管理的,学校参照就好了,我们可以开放课堂的预约,遵守公共制度就可以。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三学生 俸楷文:可以增加一些信用制度,比如说如果有人来,他有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被举报证实了之后,用身份证预约可以直接给他拉黑一段时间,有个惩罚的机制。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研三学生 李伊凡:跟大家讲好哪些区域是可以进的,然后哪些活动是可以参观的,或者会有一些告示,有一些学生志愿者或者保安去维持一下秩序。

浙江杭州市民 朱丹萍:周末可以考虑说有一定的时间段开放给大家,比如说校庆或者是说一些大的节点可以开放给大家。

山东大学学生:公共的体育设施,其实我觉得开放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尤其是周末日或者是那个下班时间。

长春理工大学安全保卫部 刘鹏:也有一定的指定的路线和时间要求,就是说不能做到完全的无序开放。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研究员 翟晗:需要我们学校也要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选择在开放和秩序、开放和安全之间有一个比较平衡的出路。比如说校友可以直接刷卡进校园,过来公干的话,就直接是改预约为备案,这些都是很好的尝试。

让大学校园在良性互动中更好地开放

理性、开放与包容,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理念。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校园的开放性,实现大学社会服务功能与教学科研工作的和谐平衡。而大学要实现更好开放,也需要公众的“双向奔赴”,入校参观要讲文明,遵守学校规定维护校内秩序。相信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大学校园可以更好地满足校外人士正当的入校学习、参观需求,又保证校内教学活动不受影响。

(总台央视记者 高晨源 韩冰 马力 魏帮军 高博远)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