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揭示强直性脊柱炎原发病变部位内部细胞图谱

专家揭示强直性脊柱炎原发病变部位内部细胞图谱
2023年12月06日 14:32 媒体滚动

近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关节骨病外科徐卫东教授团队,在强直性脊柱炎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该团队在《British Medical Journal》(《英国医学杂志》)子刊、国际风湿病学领域顶级期刊《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风湿病年鉴)》以“原创论著”形式在线发表“CD_99 G1 neutrophils modulate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CD_99 G1中性粒细胞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过程中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研究团队成员。上海长海医院供图研究团队成员。上海长海医院供图

12月6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长海医院获悉,上述研究借助于单细胞转录测序技术并结合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系统揭示了强直性脊柱炎原发病变部位——起止点(即肌腱、韧带在骨的附着点)内部的细胞图谱,发现并探索了CD 99_G1中性粒细胞通过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促进起止点部位异常骨化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为揭示强直性脊柱炎病理性骨化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轴骨骼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人体的髋关节、骶髂关节及脊柱发生炎症侵蚀。该疾病使得患者患有长期的腰背部疼痛、髋关节不适,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工作,而最痛苦的是长期的疾病将导致关节及脊柱的骨化,患者出现髋关节的强直和脊柱驼背畸形,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负担。

据长海医院估计,男女患病比例约为2-3:1,该病主要影响年轻人,20-30岁为发病高峰时期。随着病情进展,脊柱的活动度和功能受损,病程晚期致残率高。目前,由于多种生物制剂和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出现和临床应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炎症性疼痛能获得短期缓解,但仍无法逆转病理性骨化过程。现有研究显示,强直性脊柱炎的脊柱骨化起源于起止点(即肌腱、韧带在骨的附着点)。作为一种免疫调控性疾病,免疫细胞在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免疫细胞在脊柱起止点病理性骨化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

论文截图论文截图

此次研究,徐卫东团队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解析了强直性脊柱炎原发部位脊柱韧带附着点处组织的单细胞转录图谱,并发现了一类具有与疾病进展关联度很高的固有免疫细胞亚群——CD 99_G1中性粒细胞。该团队深入探究该类细胞的功能,综合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免疫组化、基因干扰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了其在强直性脊柱炎免疫紊乱介导的异位骨化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为该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原标题:上海专家揭示强直性脊柱炎原发病变部位内部细胞图谱,该病主要影响年轻人)

上海市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