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方 北京协和医院提供
据北京协和医院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离休干部陈元方同志,因病于2023年4月20日去世,享年92岁。
公开资料显示,陈元方1930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父亲陈剑翛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母亲徐学韩是辛亥革命先烈徐锡麟的侄女。
陈元方曾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1947年考取燕京大学医预系,为该校理学院荣誉生及奖学金获得者。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于1948年参加党的外围组织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预科结业后因肺结核休养两年,于1952年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57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实习,此后历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
1963年,陈元方以最高分考取研究生,师从我国内分泌学奠基人刘士豪教授,1966年毕业后在北京协和医院从事胃肠激素、胃肠病学研究与工作。1981-1984年曾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和罗彻斯特大学以访问学者身份从事科研和临床工作。1987 年聘任为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教授(研究员),在内科胃肠病组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均取得显著成绩。
陈元方在胃肠病学尤其是胃肠内分泌学方面造诣较深。她在国内较早开展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胃肠激素,曾诊治多例疑难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1984年,陈元方与内分泌科、基本外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多个科室紧密协作,诊断我国首例血管活性肠肽(VIP)瘤,该研究受邀在1986年美国《胰腺》杂志创刊号发表。
陈元方曾负责胃肠实验室工作,是国家“八·五”重点课题“胃肠激素和胃肠运动研究”和“九·五”专项课题“胃肠激素与疾病”的负责人,曾领导过多项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卫生部、教育部的科研项目。由她主持的“胃肠激素及其受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先后获1992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委光华科技基金会二等奖。
陈元方在我国胃肠内分泌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陈元方与协和消化科团队于1988年和1993年组织了两次高水平的大型国际胃肠激素与胃肠运动学术研讨会,极大推动了胃肠激素和胃肠运动亚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倡议成立中华消化系病学会胃肠激素学组,并于1995年担任学组组长。1994~2000年担任由多国专家组成的国际胃肠激素/调节肽指导委员会委员。
陈元方曾先后20余次在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和大会论文交流,在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曾任《中华消化杂志》《胃肠病学》《胃肠学和肝病学杂志》编委,《临床消化病杂志》常务编委。陈元方曾主编《内科疑难病例》和《胃肠病的医疗和保健》,同时也是《内科临床与进展》《内科理论与实践》《胃肠生理学》等多部专著的撰稿人。由陈元方担任副主编的消化病学经典专著《现代胃肠病学》,获得了1995年国家出版奖和1996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她与美国胃肠学权威共同主编的《胃肠肽类激素基础与临床》,获1999 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陈元方曾于2003年编著出版《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学》,在从事医学研究的读者中很受欢迎。
(原标题:消化病学家、北京协和医院教授陈元方逝世,享年92岁)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