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6G“新终端”的思考

关于6G“新终端”的思考
2024年05月22日 17:46 通信世界网

最近,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回归本原思考,6G的目标和历史使命应该是什么呢?

关于6G vision,ITU IMT-2030 framework建议书、各组织和公司白皮书,已经有很多的描述,这里换一个视角,从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

迄今为止,移动通信的最主要和最大客户群,还是2C用户,而普通消费者对移动通信的认知和体验,完全来自于移动终端,所以为了更好的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移动通信终端说起。

一.终端是历代移动通信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再次回顾移动通信发展历程,好的终端型态是各代移动通信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面向消费市场,从结果去判断一个终端型态好坏,就2个指标:渗透率(简称普及率), 使用场景与时长(简称使用率)。2000年前后,大规模集成电路快速发展普及,芯片与数字化让2代功能手机轻薄结实且便宜,手机普及率迅速提升,除了话音短信,使用场景和时长也不断扩展。功能手机带动了2G网络成功,3G网络吃老本也还可以,后期功能手机显示和控制等功能逐步提升,出现了彩屏、手写笔等新功能,培育了手机上网的初期需求。

2007年,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触屏交互+高性能计算的智能手机出现,虽然成本相比功能机有上升但可以接受,电池使用时长大幅降低但也可以正常使用约10几个小时,最终相比功能机,智能手机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同时,由智能手机用户体验和功能上质的飞跃,4G初期,出现了终端等网络的局面,4G商用后,智能手机+移动宽带连接,带动移动互联网应用高速发展,使用场景极大扩展,使用率,特别是日使用时长有量级的提升,最新统计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日使用时长超过8小时。智能手机普及率和使用率的双高,带动了4G网络成功,5G网络吃老本也不错,也逐渐催生了向更好的视听体验发展的需求。

二. 6G阶段,如果高渗透率、高使用率的个人移动终端还是只有智能手机,需要做6G吗?

从2007年智能手机诞生到现在,智能手机触屏交互+算力这两项实质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所以还是叫智能手机。但是智能手机一直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回答这个问题前,不妨先对6G智能手机未来的发展空间大胆猜想:

基本的,6G智能手机触屏交互基础上,增加更多方式;高性能计算按照产业进步规律发展,外加AI与大模型;

外观除了可折,甚至可卷,可揉成团;

交互方式可以增加语音、手势动作、表情,甚至简单的脑机,但是触控(Input)显示(Output)还是主导地位;

高性能计算和AI以及大模型,通过手机逐步渗透,解决工作生活中更多的场景;

手机将成为虚拟数字人/数字化身的最重要承载方式之一;

手机成为个人数字化中心,与更多的周边设备联动,包括手表、眼镜、大屏、家居、智能车、机器人等等,从而渗透更多的应用场景。但是这些增强如果不是刚需,则属于锦上添花,所以是一个慢速发展普及的过程。对厂家来说这些功能没有不行,对用户这些功能并不带来明显的划时代的体验变化。

针对上述未来手机的功能和能力,6G是必须的吗?5G-A可以满足吗?通信的角度,5G-A的用户体验速率达到100Mbps以上,足以支持上述功能的进化,从通信能力增强的角度看驱动力并不足。

各类AI和大模型,通过手机本地以及云端智能也足以支持。目前7B的大模型已经可以本地运行,而更大的模型推理场景往往处理复杂问题,一般没有极高的实时性要求。虚拟数字人的渲染和驱动在本地也可以完成,而更强大的特性和智能则可以云端驱动为主。所以智能手机对网络提供诸如算力、通感等Beyond Communication能力的需求并也不是非常明确。

所以,个人的观点是,客观的讲,如果2030年后,高普及率的移动终端还是只有智能手机,从2C的维度看,发展6G的动力并不足。

三.到2030以后,还有哪些新形态终端具备类似手机的潜质,达到相近的普及率和使用率呢

先抛出3类具有发展和想象空间的产品,原因是这些产品如果达到了理想的状态和使用体验,将具备和手机相似量级的高用户普及率和使用率,且总市场规模可以超过手机。

AR/VR/MR等XR类的终端

XR眼镜和智能手机类似,具备便携和移动性,同时XR终端相比手机有更多的优势:

释放双手,与数字或者物理世界交互时,双手可以都得到释放,从而有更多的使用场景和时长。私密大屏幕,XR近眼封闭显示,只有本人自己看到内容。沉浸式体验,采用先进的近眼光学显示,用更低的功耗实现三维立体且沉浸体验效果。丰富空间交互功能, 显示输出方面,MR可以在现实空间基础上混合叠加数字内容,可以构造封闭虚拟空间,输入控制上,可以综合表情,动作,手势,语音等多种方式,灵活且贴近自然交互。理想的XR产品,应该是“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它总是在你需要的时候在”,也就是产品足够的轻薄,带上几乎无感。但是它无论交互体验,沉浸式视听效果,智能能力都足够强,总是能够基于场景和简单的操控理解人的意图和需求,提供人们需要的内容和帮助。

所以,理想的XR产品,使用体验和应用场景相比手机有跨越式创新,如果价格与手机相当,则普及率将和手机接近,使用场景和时长甚至超过智能手机。理想的XR产品有望成为手机之后的下一个相似体量的移动智能终端,其普及也必将带来内容和服务的升级,对6G网络能力和流量的带动非常可期。人们愿意会全天候的带着这样的眼镜,所以理想XR需要移动场景下蜂窝宽带直连的;为了足够的轻薄而功能强大,大量的计算和AI需要卸载到6G网络以满足低时延需求;为了实现对场景和意图的理解,需要6G提供更大范围的环境感知和构建也是非常必要的。当下的XR产品,距离理想的XR产品,还有哪些差距,需要攻克那些技术才能达到上述立项状态呢。Apple近期发布的Vision Pro在操控和视听体验上已经达到了较优秀的状态,而类似市面上流行的AR眼镜重量已经低于100g(例如Xreal Air 2为79g),但这些产品目前还不能很好的单机独立工作,需要额外的主机(手机或者电脑)来驱动,并且不是直连蜂窝网络在户外场景下使用。此外,上述设备在智能场景和意图判断上,还有进一步的改进空间。如果XR产品做到100g以内且Vision Pro的操控视听体验,外加蜂窝直连,无需连接手机和电脑可以单机工作,则基本达成了理想状态。背后需要攻克低功耗高效能存算100以上的提升,电池密度提升,显示技术的提升,传感技术提升,整机设计,空间操控的持续人性化,AI能力提升,低功耗中高速率通信,以及6G网络通感算的赋能等。

多功能人形机器人

面向家用的人形机器人,如果能够帮忙完成90%以上的日常家务(洗衣、买菜、做饭、打扫、清洁、端茶送水等),能够有温度的完成老人和小孩看护,可以和人们自然的交谈等,并且价格控制在10万人民币量级,与普通家庭乘用车相当,可以预测其家庭普及率也将达到类似家庭轿车的水平。此外,达到如此能力水平的机器人,在垂直行业的应用领域超过汽车,例如机器人工厂,机器人野外作业,机器人安保等等,所以未来人形机器人总量将远超汽车总量,由于单机价格远超手机,总市场规模有望超越手机。

长远看,多功能人形机器人工作场景不仅仅限于室内,需要蜂窝直连提供其作业所必需的通信、感知、计算以及AI功能。举例如下:

智能机器人具备一些超过人的行动能力,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其行动必须有严格的后台管控;机器人单机具备各种视频、音频、位置、温湿度全环境感知能力,可以通过端侧算力和算法完成必要的行动决策,但是这些数据往往也需要传递到云平台,一方面必要的监控,同时利用这些现场数据和行动效果大数据,在云端不断的优化其行为能力,更行机器人现场的各功能的AI模型;如上,多功能机器人任务众多,所需的AI推理类型众多,很难完全保存在本地,本地模型也很难确保是最新版本,所以在完成各类现场动作和功能时,需要必要的模型下载和更新;利用机器人现场完成一些及其复杂的任务,例如科学考察分析,需要借助云端超大模型,或者多机联邦计算等完成,需要网络具备通信和算力卸载的能力。感知方面,单机环境感知能力受限,可以通过通信系统的现场级环境构建协助其更好的完成各项复杂动作,并满足人的意图需求。除去6G提供必要的通信、感知、算力和AI功能外,达到理想状态的多功能人形机器人,还需其它很多方面的技术进步:

AI大模型的进一步性能提升和优化,具备近似人的大脑水平;精细化动作完成需要仿生学、机械等进步,具备类似人的四肢能力但超过人的极限;精细化协调动作的能力,具备类似人的小脑的水平。各类视、听、触等类似人的感官的能力。综上,人形机器人具备了类似人的行动、大脑、小脑、感官能力,但是不同于有血有肉的人,不需要具备人的疼痛、情感、欲望、自我意识等高级能力。

无人驾驶汽车

新能源汽车似乎已经卷起来了,除了卷动力、外观、内饰、舒适度等传统方向,最卷的一个方向就是智能驾驶。所以没什么好说的,也不用说什么,按照目前这个趋势,到2030年,95%以上的道路场景,甚至包括复杂的十字路口,环岛,人车混行场景等都能实现放心的无人智能驾驶。车的普及率通常按照家庭为单位的,所以总的人口普及率达到手机的20~30%,但是单车价格远高于手机,所以市场总量大于手机。

实现L4以上无人驾驶,一方面对车本地的各类环境感知能力、本地的行动过决策能力很高,同时,网络的通信、感知、算力和智能需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类似机器人,需要对车必要的管控、监控;需要车上摄像头、各类传感器等数据的回传;必要的模型下载和更新;此外,在复杂路段,例如十字路口,闹市区等,通信网络通过感知提供现场级环境构建数据,“上帝视角”的多车数据,多车的行动协同等,对完成L4非常重要,需要网络提供现场感知、AI等能力完成多车的智能协同。更强的智能手机,轻薄无感的XR眼镜,多功能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作为6G网络中最典型的4类终端,如果在价格和体验达到理想的状态,实现高普及率和高使用率,必定带动6G系统的成功。

四.6G的目标和历史使命

设备商而言,对6G最朴素的期望一定是能够比5G有更大的市场空间,且能够更高效的赚钱,前提是运营商愿意掏钱部署6G。

运营商而言,对6G最朴素的期望也是赚钱。而赚钱的前提,是用户乐于掏钱使用6G,然后才是网络建设和维护成本等因素。对普通用户而言,人们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是无限的,他们并不关心是4G/5G还是6G,而是希望通过某种型态的终端使用网络,能够为用户创造价值,这些价值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更具体的,就是更高效、便捷、快乐的数字化生产生活学习等体验。对终端公司而言,其实也不关心5G还是6G,更多的是通过对消费者场景的理解,制造出满足上述用户需求的终端,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如果5G能力成为制约上述终端达到“理想状态”的卡点,则希望6G能够在2030年建成商用。

6G历史使命,其实就是能够满足人们美好数字化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而其数字化生活能体验到的具体场景有那些,取决于终端;终端能否成熟好用得到大众的青睐,也就是上述”理想状态”,实现高普及率和高使用率,一方面可能需要6G从通信、感知、计算和AI等维度提供服务和支撑,更重要的还需要终端交互技术、显示技术、计算与存储技术、电池与材料、半导体与工艺、机械与控制、AI大模型等软硬件的突破,以及对应的应用与生态、商业模式的构建。

面向6G,智能手机将进一步发展,成为AI功能和虚拟数字人的重要载体;蜂窝直连轻薄高体验的XR、多功能人形机器人、无人驾驶车有望成为最具潜力的6G新型态终端。希望在6G技术标准开展之初,业界就鲜明的提出6G目标终端及其应用场景,一方面可以更加清晰明确6G的技术方向,另一方面,可引导相关行业加速攻关,解决新形态终端达成“理想状态”相关的非通信技术难题,在2030年6G到来之时,实现新终端和6G同步成熟,甚至类似智能机“等”4G的局面。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