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单反相机没有完全替代旁轴相机?

为什么单反相机没有完全替代旁轴相机?
2022年10月18日 11:44 新浪科技综合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还有众多优质达人分享独到生活经验,快来新浪众测,体验各领域最前沿、最有趣、最好玩的产品吧~!下载客户端还能获得专享福利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胶卷迷俱乐部

  不要被身边的徕卡给唬住了,胶卷迷中的大部分使用单反相机,过去的四大神机也都是单反相机,哈苏不也是单反相机吗?

  自从上个世纪 60 年代开始,单反相机几乎等于专业的代名词,无论在 135 还是 120 都称为专业用户的主流相机。尼康和佳能都是制作旁轴相机起家,最终都放弃了旁轴。蔡司在战前的 ZEISS IKON 也是旁轴大家,无论是折叠机还是 contax 旁轴都是经典,战后他们也转向了单反。徕卡虽然没有放弃旁轴,却也坚持搞单反,别忘了,徕卡在胶卷时代一直有 R 系列,而在数码时代则有 S 系列……

  然而,单反相机却始终没有彻底把旁轴相机送进博物馆,相反的,当进入后数码时代的当下,单反被微单淘汰,而徕卡 M11 却苟了下来,甚至还嚷嚷说自己是微单的鼻祖……

  旁轴从来没有真正退出历史舞台,的确,在 70 年代-80 年代,专业的可更换镜头旁轴系统逐渐瓦解被单反系统替代,contax 系统,L39 系统纷纷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单个的,不可更换镜头的旁轴相机依然常见。

  比如说 1968 年的 PETRI COLOR35,1969 年的奥林巴斯 35SF,同年的雅西卡 35GT,1973 年的柯尼卡 35FD,1977 年的佳能 DETALUX 等等~

  相比便携机涌现的 35 领域,在 120 领域倒是反射相机的天下,哈苏的单反,禄来的单反系列和经典双反名震天下,而日系厂家例,BRONICA 专注单反,MAMIYA 的拳头产品是 645 和 67 两个类型的单反,PENTAX 则推出了 67T 型单反,富士倒是一直在出旁轴。就算是东德生产的 P6,那也是单反。

  135 领域旁轴存在的理由相当简单:便携

  单反相机也可以做得很小巧,可是单反相机的镜头却很难小巧,在同等光圈焦距下体积要比旁轴镜头大不少。尽管口袋式的小型旁轴形状也是不规则的,但总体体积还是要比单反小,而且操作起来会更加便捷。

  相比之下,由于 120 主要是商业摄影,职业摄影领域使用,“便携性”往往不是其考虑的内容,就算是外拍,那也有助手,有车子,在那个年代不可能说时尚大片需要摄影师自己扛着一车子东西满大街跑。另一方面,120 相机往往体积比较大,往往也不符合记者和人文摄影师的需要,双反除外~

  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单反,因为大部分人对摄影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正如现在大部分人根本不用相机,而用手机一样,在那个年代,就用塑料镜片随便拍一次性相机都是大有人在。

  到了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成体系的旁轴相机重新出现,无论是 135 还是 120。

  相比徕卡 M,L39 这种多种类,同焦距多光圈的大系统,这一轮旁轴基本都采用小系统,也就是发售数量有限的镜头,不做镜头光圈的等级分配。无论是富士的 TX 系列,CONTAX 的 G 系列,还是 3 个 120 旁轴系列都是如此。柯尼卡的 RF 相机和 COSINA 福伦达的 BESSA 相机最初也是封闭系统,尽管他们都使用了徕卡 M 口,但他们在一开始都只推出了极其有限的镜头,COSINA 福伦达是后来才放飞自我的。

  之所以 90 年代旁轴扎堆冒出来,原因相当复杂,这其中不可忽略的推手还是相机自动化的成果。这一批旁轴相机大多是自动相机,有想 CONTAX G,富士 GA 系列这样的全自动相机,也有 TX 这样的半自动相机。

  全自动操作首先出现在富士 GA 相机上,它的便携性使得它可以被更为广泛地在时尚摄影,新闻摄影中被使用。

  经过 20 年的商业摄影实践,事实证明在商业摄影时,依然需要许多手持操作,而 120 单反实在难以完成这种任务。专业的 120 旁轴的确能够使得摄影师拍出许多单反难以拍到的角度和画面。

  而且,旁轴全自动化要比单反容易,一系列便携卡片机的出现,更是提升了旁轴的地位。

  日本国内的复古热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点。90 年代自动相机,特别是全自动单反发展是相当迅速的,然而日本却挂起复古便携的狂风。

  日本的复古大潮是从炒作德系老镜头开始的,你们现在看到的至尊传说,八枚玉传奇,APO-LANTHAR 神话,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而旁轴相机的概念更是炒得火热。

  为了顺应这种浪潮,CONTAX 推出了 G 系列旁轴,G 系列本身并无太多卖点,自动化做得很原始,它的卖点是集中在复活消失已久的 HOLOGON 和 BIOGON 上,广告也是这么打的,而这种对称式超广角镜头在单反相机上是搞不出来的。你就看看 CONTAX 系统镜头被改了多少 M 口口子,就知道京瓷打痛点是多准了。

  柯尼卡则干脆造了一台 M 口相机,你想插什么插什么。富士 TX 则是玩错位,玩宽幅,在我看来,这都是富士为了卖更多胶卷折腾出来的把戏。为什么富士要推出 6X9 的旁轴相机?照理来说,6X9 都能上座机了,竟然用旁轴这么草率的处理方案?其实也不难理解,超自动的 GA 系列和画幅巨大的塑料系列,不都是为了费胶卷吗?

  说了一些历史因素,我们聊聊,是不是旁轴有什么地方的确是单反无法替代的?

  要弄明白这点,先要弄明白一台旁轴和一台单反究竟不同在哪里。

  COSINA 福伦达曾经出过一台叫 BESSAFLEX 的 M42 单反,这台相机充分证明了单反和旁轴其实就是取景系统不同,相机的其他机能都可以一样,这台相机和 BESSA R 旁轴就只有取景部分不同,其他的快门,操作,过片,倒片,都是一样的,镜头上操作都是一样的。简而言之,旁轴可以和单反很不一样,也可以大部分都相同。

  如果就照相机取景的基本功能而言,旁轴相机当然不如单反相机,特别是手动对焦方面,单反相机也有着更准确的优势(前提是你眼神要够好),而旁轴相机的对焦区域太有限了。而且就镜头泛用性而言,旁轴是很难使用 135mm 以上焦距镜头的,这在新闻摄影里是致命伤。而且旁轴相机很难使用变焦头,尽管有,但是使用感觉和单反不能比的。真的搞职业摄影的都知道高素质变焦镜头特别好用,能省很多事。

  单反相机由于反光板,人为地拉大了镜头后端到焦平面的距离,这使得一些广角镜头设计,以及一些有针对性的非球面镜头设计难以实现。在胶卷时代,主要是不能使用对称广角,因为这种镜头后组一般比较大,而且后组贴近焦平面。其实,单反上也能制造角度很大的广角,但在变形控制上不如这类旁轴镜头。

  但是在过去,不能使用这个类型镜头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事情,角度大于 28mm(135 标准)的镜头很少用,大家试想一下,我们日常摄影你 24,21,乃至 18,15 用的多吗?这种旁轴头可以做到很小的变形,但因为角度太大了,所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形也会变得非常厉害,这是镜头自己搞不定的问题。

  其实没有了这段距离,镜头开发的确可以进入新的纪元,正如现在性能上天的微单镜头。不过在过去,只有徕卡 M 镜头在 90 年代充分利用了这个特点。

  最后,我想聊聊心理因素。

  长期以来,玩摄影的人都会觉得旁轴相机比单反相机有格调,旁轴相机是相机,而单反相机更像是工具。所以你看人家伊丽莎白二世,拿的都是徕卡旁轴,禄来双反,禄来 35,从来没有看到过女王操一台日本相机的。但是换个角度,女王真的操一台尼康 F3 在手上,更下面拍她的记者一样,那多滑稽。

  有许多人认为就相机的格调,造型来看,单反是不可能替代造型规整大气的旁轴的。我其实觉得很多单反也很大气,比如尖头的尼康 F2 啊,宾得 LX 啊什么的。

  总之,旁轴存在总有其存在的道理。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