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最大中医药博物馆升级重开

华南最大中医药博物馆升级重开
2022年07月05日 00:06 新快报

赏藏品如一日穿越古今,今起可通过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官网及官微预约入馆

7月4日,在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成立16年之际,该馆举行整体提升开馆典礼。步入馆内,超过600种中草药,装入瓶中,层层叠叠筑成高达15米的中草药浸制标本墙,有百年油桂、50多年参龄的人参、数十年的甘草……还有现存最早刻有“疾”字字样的甲骨片、洛阳龙门石窟药方洞明拓片、清代十二时辰药瓶与十二生肖药瓶等,令人赞叹古人诊病、行医、服药的智慧。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是华南最大中医药博物馆,重开后新增多个特色馆,藏品丰富,并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数字场景激活中医药文化场景,全方位展现中医药文化。7月5日起试运行,公众可通过该馆官网及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入馆。

设6个主题展馆

5931件藏品被纳入国家文物局数据库

记者了解到,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以收藏中医药文物、珍稀中药标本,突出岭南中医药文化为馆藏特色。博物馆建造馆舍面积达1.42万平方米的新馆,并正式更名为“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是华南最大的中医药类博物馆。

馆藏中医药文物、文献、中药标本2万余件(套),5931件藏品纳入国家文物局数据库。在广东省委、省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下,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先后开展了三期建设,现建有医史馆、中药馆、针灸养生馆、岭南医学馆、岭南中药馆、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史馆6个主题展馆,“中药水晶宫”岭南中草药液浸标本展区1个,科普互动体验区2个。室外有“药王山”中草药种植园区、岭南名医壁、中医药文化广场等游览观光区。

“此次还运用不断发展的新媒体技术(如触控交互、体感交互、动态投影、VR),搭建数字场景来激活中医药文化场景,和观众产生互动,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长蓝韶清介绍说。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成立于2006年,前身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博物馆,由中药标本中心(始建于1956年)和医史馆(始建于1996年)整合而成。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是该馆建设奠基者。

“博物馆的提升改造对整个中医药文化,特别是广东地区的中医药发展历程,做了更全方位的梳理。下一步要把其作为重要的中医药甚至中华文化的传承基地教育基地来建设。”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伟表示。

展出大批

古代中医药活动的实物见证

“疾”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新快报记者在医史馆中看到了一件商代带“疾”字的甲骨文,形象地刻着一张床上面躺着一个人,出了很多汗或者流血,表达出生病之意,这就是最早出现的“疾”字。

甲骨文中“龋”字的出现也是中国医学史上非常有意义的发现,方框似一口形,内有五颗牙齿,上面的虫子在蛀蚀一颗牙齿,蛀牙摇摇欲坠,这就是龋齿的“龋”字。甲骨文中“龋”字的发现是世界上最早关于牙病的记载。它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述及的“龋”齿病提前了1000多年,比起埃及、希腊、印度等文明的类似记载要早700~1000年。

甲骨文始于公无前11世纪的殷商时期,已经发现的甲骨文记载了很多和医学相关的内容,这说明人类的文明史和健康疾病是分不开的。在馆内展出的这些甲骨文,是极为珍贵的医学文献资料。

另外,馆内原始社会的砭石,商代的玉针、玉斧、药用葫芦、拓片、薰炉、陶俑……各个时代的医疗工具、名医生平和医学著作、医药广告等,都是古代中医药活动的实物见证,背后都有一段中医济世救人的故事,从中可以了解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发展历程。

近期,博物馆内还推出“近代广东中医教育专题展”,回顾了近代广东中医办学历程和贡献。

48厘米特大野生人参

离土仍长叶开花

馆内有一棵神奇的人参,这棵野生人参浸制标本有50多年参龄,长48厘米,花、叶、参体同株,呈人字形,形态优美。当时经培养后在离土环境下继续生长并长叶开花,甚为奇特,后经科研人员用浸制技术保存新鲜原样。

而清代粉彩十二生肖及十二时辰药瓶各1套,为国内罕见的完整收藏,它们体现了中医时间医学的观念。两套药瓶均有以干支计时的十二时辰和十二生肖文字及图画,既可作为识别号码方便按时辰服药,也反映当时的医学观念。比如标注辰时的小药瓶里,装的是早晨7时到9时服用的药,整套十二时辰小药瓶以精美的广彩工艺装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据说,如此完整的十二时辰药瓶,全国仅存三套,而馆内就有两套。

古人对饮用水非常讲究,认为好的水质,可以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尤其是清代的乾隆皇帝,他尝遍天下名泉,终于找到了甘甜可口天下第一泉,因此,每天清晨太阳升起之前,就会看到插着黄色龙旗的御用运水车,从宫门出发,前往玉泉山取水,运回皇宫后的玉泉山水,就会被装入一个个存水罐中。

而在馆内展出的青花诗文罐,其制作于清代光绪年间,正是清代宫廷的御用存水罐,高达41厘米,腹围112厘米,罐口处置有平顶盖,盖面绘有龙戏珠图案,整体造型圆润精致,古朴高雅,青花诗文罐的肩部是篆书的“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罐腹部位则以小楷书写高宗纯皇帝,也就是清乾隆皇帝的两篇诗文。

知多D

馆藏多来自于宋大仁先生,他的朋友圈“好牛”

据介绍,馆藏多来自于宋大仁先生。这位捐赠者不但自己在医学方面学贯中西,号称“医林怪杰”,而且书画功力皆是上乘。蓝韶清指着宋大仁先生一幅字画笑说,一名医德医术俱佳的大医生,从来都有很强大的“朋友圈”,在那幅宋大仁先生生日宴画作上,画周的题咏密密麻麻,全是当时国内的各界名流,梅兰芳题着“具济世之心,擅丹青妙手”,傅抱石则称“道与艺亘古相通,医道也,画艺也,今于大仁先生证之矣”。

上世纪80年代,时任广州中医学院教授、医史博物馆顾问兼医史文物资料研究室主任的宋大仁将自己私人收藏的这批展品悉数捐赠给学院,这成了今天博物馆的基础。

逛馆看点

世界上最早的导尿术记载

博物馆中藏有龙门石刻药方明代拓片,该药方刻于我国洛阳龙门石窟第十二窟,距今已1400多年。中医药博物馆内有拓于明初的拓本,文字完整清晰。龙门药方载方近200个,其中有许多独特的成就,如“疗小便不通方”,记载了葱管导尿术,是世界上最早的导尿术记载。

馆内更为稀奇的是名医叶天士遗像,工作人员称这是博物馆其中一个“镇馆之宝”。叶天士本是清代温病医家,馆内收藏的遗像为其同时代的画家王晋所绘。画面中古松苍劲参天,松下叶天士一袭长袍,捻须微笑。刘海粟评价此画“运线方法,坚劲挥霍,色泽奇古”。

馆内珍品逐个数

1.药圣韦慈藏塑像:韦慈藏,唐代京兆人,官至光禄卿,后辞官深入民间,常腰系葫芦,手牵黑犬,为民治病,疗疾神效,玄宗赐号药王,民间药王庙多供奉韦氏。后人为与另一药王孙思邈区别,遂改称韦慈藏为“药圣”。

2.洗药池拓片:清代丘逢甲为罗浮山葛洪遗迹“洗药池”题句拓片,文为“仙人洗药池,时闻药香发,洗药仙人去不还,古池冷浸梅花月。庚戌秋为冲虚观主题,丘逢甲”。

3. 内经图木刻拓片:清代道教练功图,内容为道家养生之术,现藏北京白云观,此为其拓本。

4.宋代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北宋天圣年间修订的国家针灸腧穴标准,著成后曾刻石于大相国寺,与针灸铜人共存于仁济殿,并陈列了近百年,与大相国寺的宏伟建筑相呼应,当时被称为汴京八景之一“资圣熏风”。这是一部历经战乱风波的医学著作,此为流传之残碑拓本。

5. 清代牙雕仕女卧床像:见证封建礼教对医学的束缚。

6. 清代十二生肖、十二时辰小药瓶:全国仅存三套,馆藏两套。

7. 清代名医叶天士遗像:由清代画家王晋绘,周围有刘海粟、马叙伦、丁福保、陈邦贤等十三位近代名人题跋,是人杰、画绝、字精的稀世藏品。

8.龙门石窟拓片:记载了有文献记录的第一次导尿术、宋代平江府(现苏州)地图——第一次出现“医院”机构、“疾”字、“病”字甲骨文等。

9. 大海龟标本:来源于南海海域。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通讯员 张秋镇 ■摄影:新快报记者 孙 毅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