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史上最大量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各方正在努力
进入5月,今年的大学生就业进入“百日冲刺”阶段。
今年需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6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稳就业的重中之重。
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4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做好就业服务和兜底保障作出部署。
当下,大学生就业呈现出哪些特点?正在发生哪些改变?
多维度织密就业保障网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住大学生就业基本盘比往年挑战更大、任务更重。为史上最大量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是对相关部门、学校就业服务、综合实力的考验。
首先是信息服务能力。全新升级的“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大量真实、可信、准确、权威的岗位信息。截至4月27日,平台已汇聚岗位信息累计达640万个,较上线前新增260万个。另与12家社会招聘服务机构,累计面向2022届高校毕业生联合发布岗位2855万个,新增359万个。
利用大数据精准帮扶。比如,江苏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全省61万毕业生信息,系统自动匹配政策享受条件,为10万人定向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扶持政策2亿元。
其次是创新就业机制。2021年12月,教育部启动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通过推动就业和育人一体化,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目前,项目第一期名单已公布,包括定向人才培养培训、就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人力资源提升三类,6369个项目入选。央企、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等75家头部企业积极参与。装备制造、信息通讯与互联网等行业人才需求旺盛。
第三是多方支持跟进。近期人社部联合教育部等十部门启动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对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16至24岁失业青年提供就业见习岗位并实行补贴支持、税费支持、激励推动等支持政策。2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作用,力争2022年为高校毕业生提供200万个高质量就业机会。
第四是强化政策托底。2021年12月启动实施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着眼就业困难群体,“一对一”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帮扶培训,包括自我认知、职业探索、简历制作、面试指导等10个主题,覆盖大学生从求职准备到签约就业全过程,帮助参训学生增强求职信心、提升就业竞争力。
“百日冲刺”活动要求,各高校为每一名就业困难毕业生推送3个以上岗位,力争帮助他们尽早实现就业。
多维度、多方位创新举措之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政策保障网越编越密,这场全社会全方位的就业考,目前整体平稳,从反映就业状况的签约率来看,与去年同期持平。
供需错配体现就业三大特点
记者走访招聘会现场,发现部分企业求职者扎堆,有的企业展位无人问津,更有一些企业“求贤若渴”。冷暖不均的背后,反映出今年大学生就业不同往年的三大特点。
——就业增幅创新高,就业时间集中,就业竞争加剧。
今年大学毕业生规模超过1000万人,除去400多万人选择升学,还有约600万人需要就业。一些地方的增幅超过全国。根据教育部数据,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有457万人报名,备战考研、专升本让很多学生无暇顾及春招,春招参与率和火爆程度明显低于往年。部分毕业生等考研成绩公布后才进入求职市场。
——用人需求缩减,结构性矛盾加大。
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教育培训、房地产、旅游等行业及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岗位呈减少趋势。另一方面,高端制造业人才供给出现“断档”。BOSS直聘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2年春季就业市场趋势观察》显示,新能源、航空航天、集成电路、工业自动化等高端制造业领域的招聘规模快速增长,同比增幅超过40%,供不应求。
——区域分化进一步明显,经济欠发达地区、条件艰苦的岗位吸引力下降。
毕业生越来越“求稳” 预期普遍偏高
越来越多学生选择“求稳”,公务员、教师、事业单位受热捧,考公考编竞争激烈。
更突出的变化体现在,面对就业压力,越来越多学生选择考研、专升本,以增加未来找到心仪工作的筹码——职业选择更加谨慎。
据统计,2022年,全国报考研究生考试人数为457万,比去年增加80万,增幅达到21%。有的“双一流”高校考研率超过70%。
专升本方面,不少省份创新高。如2022年湖北招生计划人数为44109人,实际报名总人数为97500人,平均录取率为45.24%,专业最低录取率达到了7.51%。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021年底对上海3588名高校应届生进行调查,发现慢就业的比重从2015年的15.9%上升到2020年的34%。其中,58.4%考研,其余考编。
招录进度放缓,还在于部分毕业生就业预期偏高,不愿“将就”。东北地区的规模以上企业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宁惠贤发现,今天的大学生普遍希望找到高薪、离家近、稳定、压力小的工作,从要求五险一金到五险二金(企业年金),再到普遍关注会不会加班、加班频率等,不如愿则轻易不会签约。
建议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推进就业育人一体化
针对目前就业市场供需结构不平衡问题,多位企业负责人和高校毕业生认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是缓解就业供需矛盾的治本之策。
一方面,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多位企业负责人说,当前我国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仅占40%左右,而美国从事科技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80%左右在企业,英国也超过60%。从地域看,高级人才85%集中在东中部地区,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建议通过就业引导以及高校学科调整,优化人才结构,满足区域转型升级需求。
另一方面,高校宜围绕国家战略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专业调整。
业内人士还建议,各地优化人才保障激励机制,引导高校毕业生合理选择就业领域。
企业视角
当前就业形势下,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
正值就业季,记者走访多家用人需求紧缺的企业,了解当前就业形势下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和对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建议。
高新技术和制造业等人才相对紧缺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推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2022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人数同比下降8%。但是,也不乏新的就业亮点。
江苏红豆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浦卓雅说,与往年相比,集团的招聘需求有减有增,其中仓储物流等传统岗位保持稳定,电商主播、新媒体运营、视觉营销、文案策划等相关岗位招聘需求则大幅增加。
一些企业“逆势而上”。凤麟核集团是一家从事核系统研发及技术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今年的招聘计划比去年增加30%,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200多名工程师,需求涵盖核科学、计算机、机械工程等专业的本硕博人才。
同时,包括制造业在内的部分行业人才相对紧缺,求贤若渴。“我们的工程师、操作工、设备维修、储备管理等多个岗位都急缺人才。”重庆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招聘专员杨荣誉表示,公司主要从事空调生产制造,非常需要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大学生。
学习能力、抗压能力等软实力更受青睐
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企业在校招中注重专业能力的同时,更看重学生软实力、与企业价值观融合度等因素,有潜力、可塑性强的高校毕业生更受青睐。
“专业能力是基础,态度和品质更重要。”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制造中心党委副书记、人力资源总监高鹏飞说,公司2022年校园招聘需求约300人,招聘过程中除了考查专业能力,还会通过面谈等方式,重点观察大学毕业生的性格品质与自身素养。
众多品质素养中,企业反复提及的高频词是学习能力。“在企业完善的培训体系及晋升制度下,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经验不足可能只是时间问题,学习能力往往更关键。”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招聘经理常营说。
心理抗压能力也是企业关注的重点。多家企业人事部门反映,招聘中发现一些高校毕业生不够踏实沉稳,遇到挫折容易放弃,心理抗压能力有待加强。
“我们在识别和选拔人才时,还特别强调考查学生的奋斗精神,拒绝‘躺平’心态。”凤麟核集团人事部部长齐琼说。
本版整理自《瞭望》新闻周刊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