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宁
近日,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被曝停招“国防七子”(即被确定为国防工业院校的七个学校)及北邮学生。根据北邮人论坛以及知乎平台等多位用户的发言,这个消息已被证实。
在此条款下,如果MSRA有老师想要招被禁名单上的高校学生,需要给出特殊理由,且学生即便被录用,也不能用学校单位来共同发表论文。
MSRA一直与多所国内院校保持着深度合作。自创办以来,MSRA先后与中国14所一流高校开展了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其中就包括“国防七子”——哈工大、北航皆为重要联培基地。项目中被录取的学生在大四和博士期间均可到 MSRA 实习,并能得到资深研究员的全程指导。一年一度的微软学者奖学金榜单上,这些学校的学生也是常客。
根据网传信息,MSRA此举目前只针对实习生,校招和就业不受限制。不过,作为微软在美国本土以外规模最大的一个研究机构,MSRA在人工智能领域一直影响颇大,就算仅失去了实习机会,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损失也不小。
随着更多信息的披露,人们发现,被禁的是被列入“实体清单”上的所有中国高校。而北邮和“国防七子”,本身就在“实体清单”之列。
制裁之手,伸向普通学生
所谓的“实体清单”,全称为“美国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由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制定。简而言之,就是一张黑名单,是美国为维护其国家安全利益而设立的出口管制条例。在没有得到美国政府批准的情况下,“实体清单”上的企业和机构将禁止使用含有美国技术的产品,以及从美国购买零部件。
“实体清单”低调了数年,在中兴2018年先后收到二张天价罚单之后,开始渐为中国大众熟知。而这两张天价罚款,即是BIS对中兴被列入实体清单后“违规”行为的处罚。
在此之后,美国开始通过“实体清单”对中国疯狂制裁。据统计, 2018年被纳入“实体清单”的中国实体有63家,2019年有151家(2019年5月,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2020年有240家,2021年(截至12月18日)有157家。
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中国企业,都是通信、半导体、人工智能等相关的技术产业公司。同样,被列入“实体清单”上的中国大学,也是航空航天技术、材料、仪器、计算机、工程、人工智能等高精尖领域的优秀理工院校。
2001年5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西北工业大学成为首批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中国高校;2012年9月,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也被列入“实体清单”;至2020年12月18日,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的中国高校已达18所。
而近期被爆出的MSRA做法,无非再一次将美国对中国的制裁摆在了明面上。只不过这一次,美国比人们想象中还要突破底线,直接将制裁之手伸向了普通学生,试图从根源上限制中国科技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实现对中国科技的压制。
事实上,不被注意的角落里,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的所谓制裁早已延伸到了学生身上。
2020年6月,哈工大和哈工程就被美国相关公司“制裁”,使得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无法使用MATLAB这个世界最主流统计编程语言工具。
而做的更绝的当属亚马逊。2021年就有北航的学生在网上发帖,表示他只是因为在亚马逊海淘填写了学校的收货地址,账号就被亚马逊官方封了。
而且,他在填写地址的时候并没有写学校名称,只写了所在地址:学院路37号。
和亚马逊官方联系之后,他确认这并非意外:
亚马逊官方回复,他们识别出该学生的账户信息存在“与当前无法与其开展业务的组织之间的相似之处”,为了“遵守制裁和出口管制的法规”,才实施封号。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一个在美国历史上也属罕见的、以一个国家名字来命名的执法调查行动。不过那时,美国对准的还是在美国大学工作的学者。美方称制定“中国行动计划”的原因在于,“非传统情报搜集人员已经侵入了知识产权领域,包括实验室、大学和国防工业基地的研究人员正在被利用,进行了与美国利益相悖的技术转移”。
新“中国行动计划”,卷土重来?
2018年11月,美国司法部启动了这项所谓“应对外国安全和技术威胁”的行动。之后的三年里,行动一步步“升级”,学术界多次受到波及——数百名美国科学家遭到政府调查,数十人因刑事指控被捕。越来越多的在美中国留学生、华人学者和科学家仅仅因其种族、国籍或与中国的关联而受到调查的不公平待遇。
2021年1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MIT)华裔教授陈刚在家中被捕。指控称,他在2017年向美国能源部提出的经费申请中隐瞒了在中国担任的职务。随后的几周里,陈刚被捕一事在中美学术界引发了一场罕见的声援潮。陈刚200多名同事共同给MIT校长写了一封公开信,称检察官的起诉“诋毁了一些被视为最正常的学术和研究活动……对陈刚的大部分指控是对全体MIT教授的指控。”
2022年1月21日,陈刚被捕超过一年之后,美国联邦检察官提出撤销美政府对陈刚教授所谓“通中”指控的动议,部分依据是调查人员在陈刚被捕后获得的证人证词。随后,此申请获得联邦地区法院批准。
根据此前《MIT科技评论》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中国行动计划”共起诉了148人,只有40人或自己认罪或被判有罪,64%的案件在审理中,95人仍面临指控。而在这148人中,88%的被告是华裔或者华人。
有媒体分析了“中国行动计划”公布的79条记录,发现其中有11条记录(共8起案件)与大学教授相关,但没有一例涉及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偷窃,指控的罪名都是欺诈、不实陈述、瞒报税款等。也就是,“中国行动计划”指控的内容早就脱离了其划定的范畴。
2月初,上百位美国政学界人士发表联名信,要求国会尽快对近年来司法部对华人科学家的调查行为举行听证会,并呼吁结束这一计划。2月23日,美国司法部宣布终止为期三年备受争议的“中国行动计划”。
但就在结束这个计划的同时,美国相关部门又旋即宣布,未来将采取一项更广泛的战略取而代之,旨在打击间谍活动、网络攻击,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构成的威胁。
此时再回看MSRA等美国企业的举动,它们就像是这更广泛战略的新尝试。特别是,根据网友透露的信息,MSRA的这个条款实际上去年就已开始实施——“中国行动计划”也是在启动半年前,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导致多名学者遭开除或主动提出辞职,甚至因此遭到起诉和判刑。
一切都是有备而来,这些冠冕堂皇的制裁对普通人的影响会继续扩大。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