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外管理传媒
文/任慧媛
责任编辑/胸怀天下
4月6日,阿里巴巴确认蒋凡不再担任淘宝、天猫董事长,仅保留今年1月份就已正式对外公布的阿里海外业务总裁职位;而短短一天后,电商江湖的另一极,京东掌舵人刘强东也在“依依不舍”中正式宣布不再兼任集团CEO一职,由总裁徐雷接棒。
电商江湖已经没有大佬,却依然有他们的传说和暗流涌动的较量。
4月2日,天猫平台发布公告宣布确定新增“菜鸟驿站送货上门”服务,服务规范于4月7日生效。同时另有传言,天猫将成立自营店铺,前期以3C品类为切入口。而在此前,菜鸟已经开始自建仓储、中转体系,兴建了多处菜鸟物流园区。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又是一场阿里与京东的对抗。因为,阿里菜鸟驿站就算分布再多,毕竟距离上门还有至少100米呢。对于消费者来说,还有什么比送货上门更便捷的呢?省时意味着更快。
“是从哪一刻开始让你决定从淘宝转向京东的?”某知名社交平台上有网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从驿站成立的那一刻开始。”
“京东物流,是我比较满意的,被人尊重,贵我也不在乎。”
“需要这些的时候:1.快 2.正品 3.售后。”
“无他,快而已。”
一边倒的回答倒是旗帜鲜明,核心都在于京东自有的快捷物流。但阿里、京东两家创始人对于物流却一度是互相看不上的。
“我们参与物流,但不可能自己做快递,去运送,阿里巴巴不能把别人的饭碗都抢光。”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暗讽京东物流抢了快递公司饭碗。
刘强东则明说:“菜鸟网络拿走了快递公司大部分利润。在几个快递公司之上搭建数据系统,说得好听一点就是提升这几个快递公司的效率。但几家快递公司的大部分利润都是被菜鸟吸走的。他们的命根子已经被菜鸟牢牢抓在手中。”
两大电商巨头旗下各自诞生了一个物流巨头。一个是轻资产加盟模式的阿里菜鸟网络,一个是重资产自营模式的京东物流,当初互相瞧不上,为什么现在却越长越像?
究竟该不该自建物流?
早在七八年之前,马云和刘强东曾针对电商平台是否应该建设自己的物流渠道?进行过一场“隔空”斗法。各自的意见似乎都非常充分而坚定。
“都别碰京东,这么亏钱做物流肯定会被拖垮。”“京东将来会成为悲剧,而这个悲剧是方向性的。”马云的话里话外都在说京东创始人刘强东自建物流是个错误。
马云当时认为,物流不如外包,小心物流会变成电商平台的累赘,电商平台就应该专注于平台服务,为更多商家提供优质平台。物流是否优质,无法直接影响到平台服务,但是平台如果出现问题,就是万劫不复的深渊。互联网本身就应该更关注线上,线下已经属于重资产了,只会拖累电商平台的发展。而电商未来的流量会突破数亿,如果要满足线下物流运行,还需要额外招聘数以百万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司机、仓管,还需要更多线上工作人员负责对接,无形中让物流变得更复杂。
刘强东却觉得,电商平台应该有自己的物流平台,物流应该是包含在电商服务内的一个项目,同样要标准化、系统化。而且要保证线上购买的产品,能够按时顺利地送到消费者手中,平台的自有物流必须让消费者购物更加放心,以提升服务质量。物流服务是否优质,同样是电商平台能否走得更远的关键因素,所以发展自己旗下的物流是非常重要的。
不得不说,彼时,已经连续亏损七年之久的京东自有物流堪称是京东最大的累赘,恐怕很少有人做到不质疑。所以更多的人赞同马云的说法。
京东物流之“重”
面对众人的质疑,刘强东心里并不是不清楚,但他同时也有着自己的盘算。
“说句实话兄弟们,我们跟‘四通一达’相比成本真的没有优势。也就是说把货物从A点搬到B点,京东一点优势都没有。单纯做快递我们不如‘四通一达’。”刘强东在一次内部讲话中如是说。但他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快速的物流,才能给消费者带去优质的购物体验。
过去传统的贸易方式是分批的,从工厂出来之后,先被省级代理商拿走,然后交给市级代理商,再到县级代理商,以及夫妻老婆店、小超市等。每件货物至少被搬运五次以上,当然每搬运一次就有一次的成本,而且都是需要时间的。
京东就想到了减少搬运次数,降低搬运成本。京东试图让每件货物通过两次搬运就解决问题,一次从工厂大门搬到京东仓库,另一次是从仓库搬到消费者手中。
于是,建仓成了关键。经过13年真金白银的投入之后,截至2020年底,京东已经运营1000多个仓库,1400多个云仓,总管理面积超过2100万平方米,全国几乎县县有仓,被称为地表最强“地网”。就这样,京东的配送员达到了20万之巨,这还不算仓库运营和客服人员。
京东毕竟是以自营为主的电商出身,仓库管理经验是比较丰富的,这便是京东物流和其他快递公司的一大差异。
于是,京东自营的商品因为有大量的前置仓,从仓库到网点的速度普遍更快,而且因为送货上门,比菜鸟驿站自取又少了最后100米的关键一步。为此,钟南山还曾亲笔给京东写过一封感谢信:“感谢京东心系医疗援助一线,以最快的速度将急需医疗物资送达武汉——钟南山”。
京东物流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业内给出的一句评价是:如果没有京东物流,也不会有现在的电商三巨头之一——京东。京东的成功实际上是京东物流的成功。
从公司的物流变成物流的公司,京东用了整整十年。2007年,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决定自建物流,最主要任务是支持京东商城的业务。2012年正式注册物流公司,2016年11月,京东物流才以独立品牌形象示人,2017年4月25日,京东物流集团正式成立,全面对外开放。
连续亏损12年之久的京东物流,2019年实现扭亏为盈,并于2021年5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最近,京东物流上市后首份年报出炉:2021年营收突破1000亿元,外部收入占比超过50%,本季度盈利7.3亿元,提前实现五年目标。京东物流这个曾经的“丑小鸭”,如今反而成了京东利润率最高的一块业务。
近年来,京东物流在物流领域的布局大动作亦是持续不断,先并购了中国物流资产,又增持了达达,还收购了“零担之王”德邦。尤其是收购德邦,又将为刘强东的物流版图补全最大的一块缺失。
菜鸟网络之“轻”
京东物流的模式有多重,阿里菜鸟网络模式就有多轻。
经过2012年“双11”的“快递爆仓”之后,马云意识到快递滞后对于电商的影响。于是,2013年,阿里巴巴牵头,联合了邮政、申通、中通等8家快递公司成立了菜鸟网络,要打造他的伟大构想——物流生态圈。
菜鸟网络自己不送快递,但宣称要用技术和数据驱动社会化物流资源。
有人将菜鸟网络体系进行了一个非常形象化的比喻:菜鸟是“物流大脑”,通过大数据网络调配所有成员,快递公司是四肢,承担了包裹运输和配送,第三方仓储网络是身体,用来储存、转运各种货物,起辅助作用的即时物流和物流科技公司则帮助整个生态圈更为高效。
菜鸟能做这一切的原因在于掌握了平台所有商家的库存及商品数据,而对于快递行业来说,谁掌握了用户信息和末端配送,谁就掌握了快递业的命脉。如今“通达系”七成以上订单都来自阿里,只不过,件越送越多,钱却越挣越少。公开数据显示,通达系单票收入从2013年的4元持续下跌,到2019年最低已经到了1.5元以下。相对应的,菜鸟物流的营收却在节节攀升。
菜鸟自己只需动动“脑子”干了轻巧、高利润的数据活,而把脏活、累活、利润低的活甩给了其他公司,这自然就会引发“四肢”和“身体”的不满。无组织无纪律的“外挂”也就多了起来。比如,2017年,申通、中通、韵达就曾不声不响的和顺丰一起做起了“丰巢”,直接威胁到了菜鸟驿站的生意。当时一场“顺丰菜鸟大战”,掐的好不热闹。
实际上,阿里主导的菜鸟联盟并没有从本质上提升快递行业的效率。在大部分消费者看来,以前的快递都是送货上门,现在有了菜鸟驿站,每天还得自己花时间去取快递,并没有享受到便利性的服务。
弃“猫”转“狗”只差100米?
轻加盟与重自营,两种模式孰优孰劣?只能说企业的基因是核心因素。京东在起步阶段,就将物流作为自己的核心能力建设投入。因为京东物流承载着京东电商“快”这一用户体验方面的核心要素,同时京东自营的B2C电商业务模式也决定了物流扮演着重要角色。
京东自营物流的底气就在于,对自己的资源有足够大的控制权,京东的仓库大部分是自己花钱投资建设的,仓库的人员是由京东管理的,运送快递的车辆、司机以及末端的快递小哥也都是由京东发工资的。
而菜鸟物流是阿里在与京东竞争过程中的一个产物,本质上还是物流地产,通过物流平台做层层外包。阿里系的快递基本上全包给了“三通一达”,仓储部分也是由第三方代运营。这貌似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实际上则各自为政,内部扯皮较多,人员更换频繁,严重影响了效率。特别是菜鸟物流的掌门人,更换极为频繁,从而无法保证战略持续稳定的输出。
不过,综合发展就像一个木桶,每一个项目的发展对应的是构成水桶的一块木板,最终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那块板的长度。尽管京东将“物流”这块板构建的很长,但是商品价格依旧是短板,无法兼顾。对于消费者而言,淘宝更像一个百货批发市场,价格合理、样式繁多,京东更像超市,商品精致、质量服务有保证但价格偏高了。再者,淘宝近几年也打造了天猫国际、天猫超市等,物流质量也开始直追京东。
如此一比较,京东的服务就偏于单一了,面对的消费群体范围也比淘宝小了一些。这估计也是重模式的京东物流开始引入1400多个第三方云仓,向“轻”、“弹”进发的原因。
从自建仓储到新增“菜鸟驿站送货上门服务”可以看出,阿里似乎也开始明白,虽然电商件数占尽优势,但是如果不够快,特别是从“菜鸟驿站”到“送货上门”这短短的100米,消费者随时都有可能弃“猫”(淘宝)转“狗”(京东)。
总之,物流是一个苦行业,物流又是个慢行业,若吃惯了平台盈利、流量红利,肯定是做不好物流的。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