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脑死亡的列车,可以临时往回开吗?

开往脑死亡的列车,可以临时往回开吗?
2022年01月25日 09:00 新浪科技综合

  “前方到站是:脑死亡。”

  撰文 | 栗子

  审校 | Clefable

  当人类发生心脏骤停的时候,脑部得不到供血,氧气无法输送进去,便会造成脑细胞缺氧的状况。而我们的脑部对此非常敏感,如果持续缺氧,大约在10分钟内就可能出现脑死亡。

  脑死亡的定义是,包括脑干反射在内的全脑功能丧失,且是不可逆转的丧失。这样的患者,有时可以在机器帮助下维持生命,但没有恢复意识的希望,也无法再独立呼吸。

  目前在许多国家,脑死亡已经成为宣布人死亡的依据,这为脑死亡患者的器官捐献和移植提供了机会。我们也常常在新闻里听到这样的消息:某时某地某人因意外或疾病而脑死亡,他/她捐献的器官拯救了多人的生命。

  当然,一个人被诊断为脑死亡前,需要经过反复检查,根据脑电是否静息、有无自主呼吸、瞳孔对光有无反应、擦拭喉咙后部有无呕吐反射等等指标,来确认神经系统的功能。

  诊断标准正在逐渐完善,但科学家对脑死亡的发生过程还不十分了解。毕竟,患者出现危急情况时,医生通常有义务尽力抢救,不能坐视那个过程的自然发生,观察的样本也就很难获得。所以,过往学界对脑死亡的理解大多来自动物实验。

  不过,也有一些重症患者希望减少不必要的痛苦,或希望走得更有尊严,便会提前签署“放弃急救同意书”。柏林大学的神经学家延斯·德雷尔(Jens Dreier)领衔的研究团队,观察了多位选择不急救的患者,发现在通往脑死亡的路上会发生“脑海啸”,且脑海啸之中有个关键的结点。

  科学家相信,只要在这个点来临前,损伤就是可逆的。

  脑子里的“海啸”

  正常情况下,我们脑中的神经元,依靠电信号来传送信息。受到刺激的时候,神经元会产生动作电位来传递信号;在那之后,则要依靠细胞膜上的钠钾泵,让神经元回到静息电位,为下一次传递信号做好准备。周而复始,脑电图便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曲线。

  而在缺氧的情况下,脑部会进入“节能模式”,停止电信号的传递,也就是停止神经元之间的交流(像一个被困时等待救援的人,不说话可以减少体能消耗)。这种时候,脑电图会变得平静,但“节能模式”并不意味着没有能耗:

  平时靠钠钾泵维持的静息电位是钠离子在细胞膜外浓度高,而在膜内浓度低。所以,缺氧时就算不产生动作电位来传递信号,还是会有钠离子顺着浓度差跑进膜里。这样,钠钾泵就依然要工作,把细胞膜里的钠离子送出去,保证膜内外的浓度差。但把离子从浓度低的地方输送到浓度高的地方,总要消耗能量。

  一旦缺氧时间久了,提供能量的ATP分子会被耗尽,钠钾泵无法继续工作,细胞膜内外的钠离子浓度差也会消失。这个现象就叫“去极化”(depolarization),可以像海啸一般,在大脑皮层和其他脑区散播开来。科学家在一些严重脑损伤患者的临终时期,观察到这样的散播过程,并把它称作“脑海啸”。

  而脑海啸会触发大量有害的生理反应。比如,由于钠离子无法被运出细胞,水分便跟着进入细胞以恢复平衡,随之引发细胞毒性水肿。长时间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神经细胞会胀亡,并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

  但让科学家感到兴奋的是,“脑海啸”本身并不意味着脑死亡。因为他们发现,在去极化开始发生的时候,神经元并不会立即受损,而是有一定的延迟

  还有时间可争取

  研究团队观察了9位遭受过创伤性脑损伤的患者,他们都经历过一番治疗,并在家庭讨论后签署了“放弃急救同意书”。

  在患者允许的情况下,科学家在他们脑中植入了电极阵列,利用脑皮层电图(ECoG)来监测“脑海啸”,也就是去极化现象在患者脑中扩散的过程。除此之外,他们还实时监测着局部脑血流量和缺氧的情况。

  从每一位患者身上撤掉维持生命的治疗手段,都造成了人体的自主循环停止(circulatory arrest),并最终导致死亡。

  而具体来说,科学家首先在8位患者脑部观察到,不同脑区的自主脑电活动会同时安静下来。这种非扩散性抑制(nonspreading depression),发生在脑组织血氧含量急剧下降的时期。

  最终的扩散性去极化(terminal spreading dipolarization),也就是脑海啸,会在非扩散性抑制发生的13秒~266秒后出现。此时,脑局部血流量也已降到最低点。

  在这8位患者身上,最终的扩散性去极化,都发生在循环停止之后。只有1位患者,在自主循环停止之前,已经发生了最后的扩散性去极化,即脑海啸。

  和正常组织中发生的扩散性去极化相比,持续缺血的组织里,扩散性去极化是难以恢复的。但科学家发现,从扩散性去极化发生,到细胞开始因此而死亡,中间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的时间。因此他们认为,即便脑海啸已经发生,只要神经细胞还没开始死亡,就仍然有机会恢复人体的自主循环,从而恢复供氧。

  也就是说,虽然脑海啸引发的毒性生理反应,可以导致死亡;但想要给脑海啸按下暂停键,并不是没有机会。如果能在缺血期间,延长神经细胞的存活时间,那么患者得救的几率也会增大。

  对死亡的认知

  由于发现脑海啸常常发生在自主循环停止后,也在自发的脑活动停止后,科学家认为这有可能让人们围绕死亡的定义产生一些新的争议。

  但即便不知道,脑海啸究竟是在哪一时刻变成了完全不可逆的状态,有一件事还是确定的:自主循环停止后发生的去极化,并不会自发逆转。

  而研究团队希望有一天,受到这项研究启发而诞生的新疗法,可以争取时间,拯救更多因脑缺血而徘徊在死亡边缘的人类。

  封面来源:GoFundMe

  原论文: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na.25147

  参考链接: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594903

  https://www.charite-academy.de/spreading-depolarization-and-spreading-ischemia/

  https://www.sciencealert.com/death-bringing-brain-tsunamis-have-been-observed-in-humans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2056157/

脑死亡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