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商业航天进入发展快车道 全国多地争相入局
“商业航天加速了航天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使全球人民享受到航天技术带来的更多便利和服务。” 11月2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武汉开幕,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从“太空家园”向论坛发来祝福。
征服星辰大海的科技,也会造福大众。1972年,时任NASA马歇尔太空中心的恩斯特博士在回复外界对于上亿元火星探索花费的质疑时也写道,深空探索会衍生出很多新技术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例如通过空间计划和气象卫星,可以提升全球农业水平,从而减轻贫困和饥饿。
毫无疑问,发展至今,航天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影响之下,政府对航天投入的规模下降,但商业航天投入的大幅增加,使得整个航天经济规模不降反升。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总经理刘石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20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已达4000多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占比高达80%,成为推进全球航天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Space Foundation的Space Report 2021数据显示,去年全球政府在航天的总投入仅为903.3亿美元。正是得益于商业航天收入的加速提升,2020年全球航天经济规模增长了4.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当商业航天产业在世界发达国家成为备受追捧的新赛道之时,在中国,上海、西安、武汉、广州、深圳等十多个城市,也毅然入局商业航天领域。
政策助力航天商业化
商业航天的发展并非从0到1的创新,而是得益于各个国家在航天科技领域的技术和人才积累。
与会多位专家均表示,世界主要航天大国均将商业航天上升为国家战略,以超大规模星座发射及组网、载人太空旅行、商业化空间探测等为代表的商业项目,成为带动全球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Space Report 2021数据显示,世界商业航天经济规模不断增长。2020年,全球共进行了38次商业发射,比2019年的27次有大幅增长。虽然政府发射次数仍然占总次数的60%以上,但商业发射增速明显,到2021年上半年,全球商业发射次数占比已经达到48%。
随之带来的商业航天产业相关收入也引人注目。2020年,全球卫星制造业收入达到161.7亿美元,是2019年的3倍;发射服务经济收入达92.5亿美元,增长14.2%;从细分领域来看,全球对地规模收入增速达9.1%,细分领域增长最快。
与很多行业不同,商业航天具有极强的政策牵引性,相较于2002年诞生的SpaceX,国内的商业航空产业,直到2015年以后才随着政策的开放逐渐起步。不仅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国家队纷纷加码布局,还有诸如时空道宇、银河航天等民间力量加入。
去年4月,卫星互联网首次被列入新基建范围,加之北斗组网、“天问”升空等一系列重大航天事件,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按下快车键。2020年该领域融资规模首次突破1000亿元,比2019年增长61.21%。
2021年,我国“十四五”规划指出,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进一步促进了商业航天的发展。
“商业航天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备受追捧的战略新兴产业。”刘石泉认为,商业航天这条新赛道、新业态,不仅是社会资本热捧的投资前沿领域,同时也是世界大国战略竞争与博弈的主阵地、主战场。
多地加紧商业航天布局
根据未来宇航发布的《2020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资报告》,截至2020年底,国内已注册的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已达313家,其中近三年设立的创企数量占到了近50%。伴随着全国商业航天发展步调开始明显加快,多地加紧了在该领域的布局节奏。
就在11月25日上午高峰论坛即将开始之前,7时41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将试验十一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快舟一号甲火箭是位于武汉新洲区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火箭产业园下线的首批火箭之一。
目前,国家发改委共批复了3个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和2007年即获批的上海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和西安国家航天高技术产业基地相比,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属于“后来者”,2016年才获得批准建设。
与上海、西安定位于国家级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不同,武汉锚定市场潜力巨大的商业航天产业,重点布局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致力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目前,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内已经聚集了航天科工火箭公司、空间公司、行云公司等多个航天“国家队”,火箭、卫星、遥感、航天材料、测控等航天产业上下游链条正在加速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卫星在武汉已跨入批量化生产时代。武汉市新洲区区委书记赵利洪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一期投资17亿元的火箭产业园已建成达产,具备年产20发火箭能力;今年5月,投资25亿元的卫星产业园一期开园,建成国内首条智能卫星生产线,可年产240颗卫星。按照规划,2025年要建成1000亿能级的航天产业。
记者注意到,在上海、西安、武汉等地已经占据先发优势背景之下,浙江、广东等地也加快了商业航天发展的步伐。
今年6月,深圳市发布了《关于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支持企业投资建设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全球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和区域特色遥感星座。依托航展体系,珠海于2020年底成立了珠海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指挥部)。根据《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广东要依托广州、深圳、珠海等市打造集卫星芯片、终端、关键元器件制造为一体的卫星装备产业集聚区。
此外,浙江省提出要打造创新型航空航天产业群,北京市将进一步优化和稳定“南箭北星”空间布局。
SpaceX是商业航天的鼻祖,也是所有商业航天企业的标杆。马斯克在全世界的质疑声中实现了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而对于中国的商业航天发展来说,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要发挥中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创新发展商业航天,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并从市场化资源合理调配出发,激发民营企业发挥“生力军”作用,以创新的路径和模式,带动商业航天发展。
(作者:刘茜,李雨,侯嘉乐 编辑:张伟贤)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